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懿眼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评价的?

司马懿眼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评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457 更新时间:2023/12/19 21:09:12

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诸葛亮司马懿都是特别极端的存在。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所谓两同:同为三国乃至历史上的顶级牛人。同为托孤重臣,身系一国安危。

所谓两不同: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篡权乱政,夺人江山,这叫结局不同。一个正气凛然,一个深藏不露,这叫形象不同。

因同为顶级牛人,故而出现了极致化结局。因同为托孤重臣,故而留下了极致化形象。

倘若说历史是一面硬币的话,那诸葛亮和司马懿,显然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既对立又互存,既共生又不容。因此,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碰撞,焉能不激动人心?

诸葛亮显然是正面人物,司马懿则是反面人物。人们都说,历来邪不压正。那么司马懿这位反面人物,怕不怕诸葛亮,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

笔者认为,想要彻底搞明白此问题,就必须要参看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如何评价对方的。因为对手的评价历来最犀利,也最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态度。

二、司马懿四次评价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在一出祁山时,便开始跟司马懿进行较量了。马谡就是被司马懿破于街亭,因此导致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随后上演了一幕空城计。

但实则在正史中,司马懿却是在公元231年,也就是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他才出任了曹魏主帅,真正开始跟诸葛亮掰手腕。故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第一次评价,便发生在这时。

司马懿表示:亮虑多决少!

意思就是说,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想得太多,缺乏决断能力。潜台词便是,并非一流主帅。话里话外满满的自信感。

那么结果如何?说出来都让人笑。诸葛亮不但“大芟刈其麦”,也就是割了曹魏的麦子,补充了军粮。还数次挑战司马懿,要求进行决战。可司马懿却就是“据险不出”。最终因李严谎报军粮不济,诸葛亮这才从容退兵,并在“木门道设伏”。

司马懿得知后,顿时来了精神,强令张郃追击,由此张郃被射死在木门道。曹魏二号主帅就这么死了!所以这哪里是“亮虑多决少”,分明是“司马懿自信过度”,被诸葛亮教育了一番。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评价,都发生在公元234年,也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六出祁山)时。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再次出兵后,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若真是厉害的牛人,他就应该从武功山向东进军。若如此,咱的麻烦就大发了。若是诸葛亮选择西出五丈原,那咱就可以尽情吃着火锅唱着歌,继续歌舞吧。

结果诸葛亮果真西出五丈原!

但即便这样,司马懿却依然遭到了诸葛亮的各种羞辱。如最著名的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就是发生在此时。搞得司马懿不得不千里求旨,抬来曹叡压制手下众将。

这叫“诸军无事”?分明是司马懿都快被挤兑爆了。不过即便如此情况下,司马懿却依旧嘴硬,第三次评价了诸葛亮,如下: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最直白的翻译便是:诸葛亮志气很大,却找不到机会实现,虽谋略颇佳却优柔寡断,虽喜欢用兵打仗,可偏偏缺少权谋。别看他如今带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却早中了我的计谋,被我画个圈圈给诅咒住啦,迟早我会把诸葛亮干掉!

那么司马懿说得这么热闹,结果如何?都知道,发生了“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这事,同时还留下了一个“畏蜀如虎”的成语。

显然司马懿的这两次评价,纯属自我壮胆。通过第一次跟诸葛亮的较量,司马懿明显已经感到,自己根本打不过。可身为曹魏统帅,他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强顶。

故而司马懿一面死死抓住蜀汉粮草不济问题,打死不出战,跟诸葛亮耗和熬——反正我曹魏的国力碾压你蜀汉。一面又背地里“画圈圈诅咒诸葛亮”,表示各种不服——谁让你诸葛亮这么不给我面子?

这其实便是司马懿,连续两次评价诸葛亮的背后玄机——口气大得要命,身体上却很实诚,缩成一团!

所以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那是真怕!

因为遭到了诸葛亮的全面碾压,只能仗着曹魏整体国力,对抗诸葛亮和蜀汉。故而当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第四次评价诸葛亮时,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就四个字:天下奇才!

司马懿终于承认,诸葛亮的能力远超自己。同时也为自己进行了最后的开脱。潜台词就是:面对诸葛亮这类奇才的碾压,我司马懿既没开挂,又没有穿越本事,打不过并惧怕他,很正常的,一点也不丢人。

三、总论分析

通过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四次评价,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司马懿的情绪和认知变化。

第一次初遇诸葛亮时,他说“亮虑多决少” ,明显有一股子自负和优越感,仿佛看不起诸葛亮。

第二次和第三次,遭到诸葛亮连续打击后,则开始进行“自我壮胆”,真心恐惧诸葛亮了,却不敢说。

第四次的评价最中肯,所谓盖棺定论,承认了诸葛亮比自己厉害的同时,也等于推翻了前三次的评价,并大有自我开脱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阿巴亥与努尔哈赤之间有感情吗?被逼殉葬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阿巴亥于乌拉部主满泰之女,布占泰的侄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嫁给了努尔哈赤。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尽管对方是一统女真三大部落的努尔哈赤,但这么大的年龄差,便意味着二人的婚姻并非你情我愿,同时也就能理解为何阿巴亥年纪轻轻就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原因了。万历十八年(1590)阿巴亥出

  • 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是如何躲过朱元璋的屠刀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早起兵反元的那些人结局却并不好,唯独方国珍是个例外。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由于部分读者对元末的农民起义不太熟悉,笔者在这里赘述一下。元朝末年,苛政如虎,民不聊生,百姓不堪压迫,只得反抗暴政。公元1351年,颍州人韩山童发动黄河民工起义,天下顿时大

  • 大禹为何能成为部落首领?他有哪些功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上古时期在黄河中游地区有着许多的氏族、部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占据着中原地区,逐渐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被后世称为的“华夏部落联盟”。禹,便是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也是夏朝开国君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起初,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由陶唐氏部落的酋

  • 交州战乱纷纭,人口稀少,孙权为何要夺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当刘备西征益州之际,东吴大将步骘便被任命为交州刺史,这也就意味着交州就成为了东吴的势力范围。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从表面上的利益来看,夺得交州自然能对东吴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交州荒凉,瘴气弥漫,出产的作物等都远逊于中原,但交州的开发和治理早在五百年前就开始了,正因如此,在夺得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在漫长的历史之中也涌现出了很多女性将领。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商王朝时期便已经开始推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商王可以拥有大量王妇,但同一时期则只允许有一位正妻,只有当正妻去世之后,才可以立新的正妻。因此,武丁的“诸妇”虽然有六十多位,但能够享受祭祀的却只有三

  • 魏文帝曹丕年仅四十岁就逝世,他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220年曹丕继位,是为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曹丕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十月底即位改元做皇帝,至此尚不足六载,那么,是何原因让这位胸怀大志的皇帝如此匆匆地英年早逝了呢?一、预判成真?汉魏时期,

  • 吴三桂让清兵入关的真正想法是为了李自成还是陈圆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随后大同、宣府、居庸关、北京相继攻陷。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而此时,正在进京勤王路上的吴三桂,得知了京师陷落,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后,使吴三桂失去了依靠。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本来打算向李自成投降。据

  • 夺取益州的刘备,在对待刘璋时是如何反客为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益州牧刘璋为了对付张鲁,在张松的建议下让法正邀约刘备来到益州。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当然,让益州牧刘璋没有想到的是,张松和法正,都背叛了自己。因此,对于张松、法正等人来说,都劝刘备趁着这一机会夺取益州。于是,刘备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领数万大军来到了益州。在诸

  • 正史中的瓦岗八猛将分别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琼是正史中记载的唐初第一悍将,那瓦岗第一高手是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很多人都把隋唐英雄与瓦岗英雄混为一谈,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我们随便翻一翻《旧唐书》和《新唐书》,就至少能找到八位出身瓦岗的猛将,遗憾的是这八位猛将中,只有三位活到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称帝,其余五位,

  • 曹植在兄长曹丕登基后是什么下场?他逃过一劫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争权夺利讲究的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这样残酷、现实的斗争在历史的变换,朝代的更迭中我们见得太多太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改朝换代的必然。今天我们要进行讨论的就是位于三国时期的曹操之子曹丕、曹植俩兄弟之间的纠葛与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