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袁崇焕到最后只有死路?真相是什么

为何说袁崇焕到最后只有死路?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66 更新时间:2023/12/4 13:24:23

称赞袁崇焕的人,把他捧上天;而贬低袁崇焕的人,认为他是卖国贼,最终,袁崇焕被杀。所以说,袁崇焕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关于袁崇焕被杀,一直以来都充满了争论。然而,站在崇祯的角度来看,从最初的绝对信任,到后来的极度失望,袁崇焕面对的其实已经是必死之局。

重新用袁崇焕,崇祯对其信任的无以复加

早在天启年间,袁崇焕便曾主政辽东,但在宁锦之战后,由于阉党的弹劾,导致袁崇焕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袁崇焕于是愤而辞官,明廷再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的驾崩,明思宗朱由检继位,随着魏忠贤和阉党被铲除,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朱由检于平台召见袁崇焕。在此,袁崇焕给崇祯描绘了一个极有诱惑力的未来,“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即“五年平辽”。这个承诺显然令崇祯极为兴奋,他对袁崇焕说道“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也正因为这个“宏伟蓝图”,崇祯对袁崇焕不仅给予了极大厚望,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信任达到了极点。

不过,袁崇焕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于是先后向崇祯多次提出较为苛刻的要求,例如“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崇焕请停巡抚,及登莱巡抚孙国桢免,崇焕又请罢不设”。(《明史·袁崇焕传》)

对于袁崇焕提出的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条件,为了能够达到“五年平辽”的目的,崇祯可以说是毫不犹豫的表示了同意,不仅让户部、工部、吏部、兵部权力配合,而且收回了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转而将其赐给了袁崇焕,等于将辽东毫无保留的托付给了袁崇焕。

与此同时,即使明末时期朝廷财政极为困难,但在对袁崇焕的支持方面,崇祯却始终不遗余力,几乎是要钱给钱、要粮给粮,朝廷大部分收入全都流向了辽东。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为了稳住其部属,于是上书请求为东江兵增饷,“(每年)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朱由检虽然对于兵员减少,粮饷却增加的事情感到疑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袁崇焕所请。

可以说,为了达到“五年平辽”的目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无以复加,一方面通过撤巡抚、罢内臣,赐尚方宝剑给予其专断之权,另一方面则要求朝廷全方位配合,即使在军队已经有“私人化”迹象的情况下仍然重来没有疑心。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最终却给袁崇焕带来了杀身之祸。

杀毛文龙崇祯虽未惩处,但却给袁崇焕被杀埋下了伏笔

在袁崇焕被下狱处死的过程中,“谋款斩帅”乃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罪状,而这项罪状,指的便是袁崇焕矫诏擅杀杀毛文龙之事。

作为孤悬在外的一支军队,毛文龙的东江镇最初在对后金作战中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粮饷的问题,后期作用实际上并不大。事实上,毛文龙的确有虚报兵力、走私禁物的罪状,不过却也情有可原,在粮饷不济的情况下,毛文龙此举更多是为了艰难的生存,这一点袁崇焕其实也心知肚明。

毛文龙被杀两个月前,朝廷有人控诉毛文龙两犯登莱,贪污巨额公款,而且此前经莱州道核准东江镇只有兵员2.8万人(毛文龙此前上报20万),因此朝廷已经开始对东江镇降低粮饷。这种情况下,袁崇焕上了一道《计复辽南及为东江请饷疏》,在这道奏疏中,袁崇焕不仅为毛文龙开脱,表示其已有悔意,并有意戴罪立功(《崇祯长编》)。袁崇焕为此还将毛文龙请到宁远进行了一次谈心,毛文龙则明确承诺,将会全力协助袁崇焕对皇太极实施“东西合进之局”,袁崇焕对此十分满意,当即为东江镇请饷十万。

即使在毛文龙被杀前一个月,袁崇焕在《为商定恢复之书以复台臣之问仰祈圣断事》中,还是再度为毛文龙说情,并明确表示毛文龙尚可一用,而且急需毛文龙发挥作用。

可见,袁崇焕与毛文龙最初的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两人的反目源自于毛文龙的态度。《蓟辽督师题本》有载“今后旅顺东行文龙印信,西行督师印信;又檄定营制;又檄谕恢复镇江、旅顺;毛文龙俱未遵依”,即袁崇焕多次给毛文龙下令,却均被毛文龙拒绝。

正如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一样,袁崇焕对毛文龙也充满了期望,可惜毛文龙还给他的是失望。袁崇焕对于毛文龙这种背信弃义之举极为愤怒,再加上毛文龙的确有诸多不法之事,于是便有了矫诏处死毛文龙之事。

按理来说,袁崇焕虽然有专断之权,但对于毛文龙这样同样持有尚方宝剑的高级武官,本没有权利私自处置,尤其是矫诏处死。不过,对于这件事情,袁崇焕事后只是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而崇祯非但没有怪罪袁崇焕,甚至还对其所作所为进行了肯定。圣旨原文如下:

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贫碍。卿能周虑猝图,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处置事宜,遵照勒谕行,仍听相机行(《明清史料》)

不过,崇祯虽然没有怪罪其擅杀大臣,但杀毛文龙这件事,却在袁崇焕被杀过程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己巳之变”爆发,从全面信任到彻底失望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就在毛文龙被杀仅仅四个月后,皇太极取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己巳之变”爆发。

十一月,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分兵留守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此时的朱由检对袁崇焕还是比较相信的,不仅下令嘉奖了袁崇焕的部下,而且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十二月初一,后金在进攻京师受挫后,由于补给耗尽,无奈退向良乡。然而,就在袁崇焕布置追击之时,崇祯突然平台召对,并在帝师文震孟等大臣的反对之下,坚决将袁崇焕下了大狱。

崇祯此举对明朝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袁崇焕下狱后明军立即陷入混乱,皇太极抓住机会杀回京师,在永定门全歼明朝四镇4万精锐,满桂等阵亡,皇太极率领八旗肆意抢掠,甚至将张湾的粮仓都焚抢了。眼看京师再无军队,崇祯连忙下诏各路兵马驰援,结果入援的陕晋边军因无饷哗变,并加入流寇,直接导致农民军在崇祯三年迅速壮大。

都知道临阵换帅乃是大忌,为何崇祯会不顾一切的将袁崇焕下狱?《崇祯遗录》作者、此次事件亲历者、明末锦衣卫王世德,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答案,那便是“匹夫恩仇+奸人反间”。

1、来自东江镇的污蔑。在明末御史毛九华的《东江遗事》中,明确提到有“东江逃将潜往京师,伪造讹言者,立拿正法,将龚正祥严行督师递解回籍”,也就是说当时有包括龚正祥在内的毛文龙旧部前往京师制造舆情,恶意中伤袁崇焕。

2、来自朝廷内部的党争。因袁崇焕上任前曾和内阁首辅钱龙锡讨论过毛文龙的去留问题,因此当时钱龙锡的政敌,便拿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大做文章。他们的策略也很简单,那便是钱龙锡指使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而袁崇焕又跟后金有杀毛文龙的密约。如此一来,便可以“奸党误国”为由将钱龙锡扳倒,于是他们一方面制造声势,夸大毛文龙的抗金作用;另一方面则渲染“谋款斩帅”的罪状。

3、来自朝中大臣的指责。由于后金破关而入极为蹊跷,尤其是赵率教的中伏身亡和刘策军队的调遣,因此当时朝中有不少大臣表示,清军入关就是袁崇焕故意所为,并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互相勾结。而结合袁崇焕勤王以来的表现,崇祯对此也有所怀疑,这便是袁崇焕"遣散援兵"的罪状来源。

可笑的是,根据《燃藜室记述》的记载,“谋款斩帅”这项罪名最初竟然是皇太极所创,只是在意图通过朝鲜之口传递失败之后,才通过东江镇旧部将消息散步于京城,进而被梁廷栋、温体仁等人利用,使其成为袁崇焕被杀的一大罪状。

正所谓“三人成虎”,被各种流言蜚语包围的崇祯没办法分辨出其中的真伪,基于错误信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断,误认为袁崇焕果真“通虏谋叛”。

事实上,崇祯一直都是个疑心病很重,又寡恩薄义的帝王,眼看备受自己信任的袁崇焕竟然会“通虏谋叛”,从绝对信任到全面失望,崇祯根本不顾他人的劝说,以及此举造成的影响,一怒之下便将袁崇焕打入了大牢。

紧接着,下狱之后的袁崇焕惨遭落井下石,先有兵部尚书梁成栋上《请斩袁崇焕疏》,为袁崇焕扣上了“谋款斩帅”的帽子,后有温体仁连上五道奏疏请杀袁崇焕,而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也趁机大造声势。

群情汹汹的朝中大臣,使得本就对袁崇焕极度失望的崇祯几乎已经失去了正常思考的能力,最终采纳了梁廷栋、温体仁的建议,以“谋款斩帅”为主要罪名将袁崇焕定罪,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而钱龙锡也在同年十二月被逮捕下狱。

然而,虽说袁崇焕被杀的罪名是“谋款斩帅”,但袁崇焕死后崇祯却仍然拒绝给毛文龙翻案,可见他对于毛文龙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而“谋款斩帅”不过是杀袁崇焕的一个由头罢了。崇祯处死袁崇焕真正的原因,不过是绝对信任之后的极度失望罢了,正如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样,已失君心的袁崇焕根本无法逃脱被杀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同样都是老二上位 赵光义名声为什么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光义儿子,赵匡胤的后代拿回皇位,张继科打过男女混双吗

    还不了解:宋太宗名声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太宗和宋太宗都是弟弟谋朝篡位,李世民的名声为什么比赵光义的名声好?赵光义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题中说的这两个人还是有着不少的相似点的,他们都是家里的老二,也都是太宗,皇位的来路也都不太正,但是论起名声,李世民就要好的多

  • 赵匡胤明明有自己的儿子 赵匡胤为什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太祖立下的三条规矩,赵匡胤儿子都死了,赵匡胤太庙立碑

    对赵匡胤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匡胤在位时间长达16年之久,赵匡胤为什么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赵匡胤心里有什么打算?史书记载,宋太祖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临终前,杜太后曾把赵匡胤、赵光义叫到身边,向他们交代了后事,同时委托赵普

  • 赵光义子嗣为什么越来越少 赵光义真的是因果报应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皇帝后期为何没有子嗣,赵光义是什么转世,赵光义死因

    还不了解:赵光义后代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光义究竟遭遇了什么诅咒,在皇位继承人上,子嗣为何越来越少?赵光义真的是遭遇报应了吗?因果报应是佛教的一个词语——讲求善恶有报。那么,世间有没有报应呢?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发生或曰贯穿整个两宋的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一

  • 当初帮助赵匡胤上位的人是谁 赵匡胤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匡胤传位给谁,赵匡胤抢得谁的皇位,赵匡胤拜把子哥们几个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赵匡胤能成为皇帝,多亏了几位结义的兄弟,赵匡胤坐上皇位之后,赵匡胤是怎么对待这些兄弟的?公元953年,七月二十日。时年27岁的赵匡胤,这时还是后周的一个中层军官。这一天,赵匡胤和其他九个意气相投的后周军官,血为盟

  • 施琅晚年骄纵跋扈康熙却并没有治他的罪,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骄横跋扈怎么读,康熙封赏施琅,康熙王朝施琅结局如何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间大清帝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历数凉国公蓝玉之罪,将其斩首后,剥皮囊草。因为蓝玉案,有1.5万人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其中不乏冯胜、傅友德、王

  • 李自成在北京城里只做了42天皇帝 李自成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做了什么,李自成有机会做皇帝吗,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做了什么

    李自成为什么当了42天皇帝就被赶下来,李自成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李自成都做了什么荒唐事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代末期,百姓水深火热,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欲将崇祯赶下来,开创出新的王朝,而李自成作为其中势力之一,也是对明代政权威胁最大的势力之一,李

  • 从皇后到太后再到公主,杨丽华的身份为何会有如此奇特的转变?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杨妃是不是如意公主,独孤伽罗女儿杨丽华,杨丽华的真实历史是谁的女儿

    杨丽华出生于豪门世家,却一生命运周折;她的身份多变,从太子妃、皇后到皇太后,最后又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公主,身份变化极其特殊;她的夫君、父亲、弟弟都是皇帝。她就是一位命若流水的奇女子,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杨丽华的故事。杨丽华出身于一个豪门世家,她的父亲是时任北周上柱国、大司马的杨坚,母亲是北周太保独

  • 仁义之君,伪君子,哪一个才是刘备的真正面目?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是假仁假义还是真君子,凤雏看透刘备假仁义,为什么刘备是假仁义

    说起刘备,众所周知,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也被称为“先主”。也是三国里最复杂最难以描述人物。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现代有不少人觉得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毕竟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常常哭鼻子。比如在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他与赵云执手相看泪眼,忍不住泪流满面;送别徐庶时,刘备

  • 丢失荆州后,刘备等了一年才发兵夺回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最后夺回荆州了吗,刘备的白毦兵,刘备为什么失去荆州

    有人说: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三国时期,荆州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魏蜀吴三国均不愿轻易放弃,三方围绕荆州的争夺极为激烈,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两场,便全部是围绕荆州展开的。那么,在孙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之后,刘备不立即抢夺回来,而是

  • 历史上李广难封真的是因为他时运不济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为什么李广难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热衷于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无比同情李广命运,感慨李广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痛恨汉武帝忽视良才。然而考古发现的一批批敦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