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当上“工部员外郎” 的杜甫晚年却因何穷困潦倒?

曾当上“工部员外郎” 的杜甫晚年却因何穷困潦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91 更新时间:2023/12/17 4:16:37

“自家人”的第二层次是幕僚,也就是人们已在小说弹词、故事评话之类文艺作品中经常遇见的“绍兴师爷”。

要说幕僚,又得从“官僚”一词讲起。中国古代官场上,向来有一种把各级衙门行政官员通称作官吏或官僚的习惯,其实严格地说,官与吏有区分,官与僚也有区别。商周时代,僚的含义略近奴仆,所谓“僚者,劳也”;入秦汉后,僚又转换成僚属的意思,比如《三国志·魏书·王观传》云,王观“治身清廉,帅以下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很明显,这个“僚”就是主官属员的概念,由这个概念对应一个“官”字,僚与官的主从关系再清楚不过了。那么“僚”字前面又何以加个“幕”字呢?原来“幕”本是帷幄的通称,古代时,天子或将帅率领部队出征,治无常处,就以在野外搭起的帐篷作为指挥部,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缘此发生的。起先是幄幕被称为幕府,后来高级一点的军政大员官署,也都被叫作幕府了。从秦汉直到隋唐,凡一个方面的军政主官,都有按一定程序自行聘用秘书、参谋、副官性质佐员的权力,这种人就可叫作幕僚了。比如大诗人杜甫就曾被节度使严武聘入幕府当参谋,叫“节度参谋”,但是又在京朝挂个虚衔,叫“检校工部员郎”,因此人们常叫他“杜工部”,其实他压根儿没去工部上过一天班。这里头有无讲究呢?当然有,如果你真是吏部除授的职官,就有一份编制内的俸钱,退休后还可以打个折扣地领下去;但你这个节度参谋是严武私聘的幕僚性质,不在正官系统,对不起,这一笔俸钱得由严武自己从节度使办公经费中开销了,退休后亦无折扣俸禄可享,那就怪不得杜老夫子晚年潦倒食物中毒而死了。

这一比,也就把幕僚性质的佐员和在正官编制里的佐员之区分凸现出来了,前者是吃主官私人的料,形成了一种幕主与幕宾的关系,他们的荣辱升降,全系在幕主的官运浮沉上,所以大都只知幕主而不知朝廷;而后者,是吃国家的俸,和主官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能否官运亨通,当然与领导对你的看法有一定关系,但最终还得落实在考核、升黜等一套制度上,从利害上着眼,自然是先有朝廷,后才是长官了。这种现象普及开后,在中国官场里形成了一种双轨现象:幕与府分离,府是冠冕堂皇的议政场所,幕是主官私人的小班子,决策于私幕,施行于府署。《世说新语》上晋朝时大臣谢安王坦之常找权臣桓温讨论公事,桓温让亲信郗超躲在帷帐后偷听,风动帐开,谢安大笑说,“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这句话可算是把幕僚身份虽然低微但却可以参预机要的实质点透了。北宋建国后,太祖赵匡胤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门针对这种幕僚现象订了个制度,无论哪一级衙门,凡记室(秘书)、参谋一类幕职,概由朝廷委派,不许主官私聘。从此,幕僚又还原到正官系统内。

降及明清,尤其是清朝中叶以后,情况又起了变化:地方衙门中吏胥盘结,凭他们通晓办事律令、格式和成例的资本,蒙骗乃至挟制官员,而那些一榜两榜出身的官员,做八股文头头是道,做“亲民之官”则昏昏如也,要挣脱这个网局,非得找人帮忙不可;至于更多的靠世袭、保举甚至是花钱买官做的人呢,有的连字也识不得几个,那就更窘了。比如独逸窝退士所辑《笑笑录》上,谓汴中有个由九品杂职慢慢保举到知县任上的老爷,全不懂坐堂规矩。第一回升厅审案时,刑房书吏事先准备好了一张传讯当事人和证人的名单,依公文格式,起首照例是“计开”两字。这位老爷不通,惊堂木一拍,先用朱笔在“计开”两字上点了一下,喝令“传计开”。那刑房书吏肚子里好笑,又不便说破,竟诡词答曰:“计开未到。”这一案审过,又审下一案了,名单上还是“计开”为首,老爷又用朱笔点传,书吏仍以“计开未到”为答。老爷大怒云:“今日两案俱是‘计开’为首,乃敢抗传不到,明系差役买放!”马上就要请快班公人吃板子,急得捕快大叫“计开不是个人!”还有比这好歹识“计开”两字更次一等的,如明人冯梦龙所著《笑府》,谓某县丞纯粹是个文盲,凡买东西,都画个形状在账簿上。有一天知县来丞厅有事商量,恰巧县丞走开了,知县看见摊在公桌上的账簿,左看右看不懂,就用朱笔一行一行抹去。这时县丞回来了,只见账簿上多了那么多红杠杠,不由发急:“你衙内买红烛,如何也记在我簿上?”这种货色,可怎么做官办事呢?再进一步说吧,即便是一些很精干的州县官员,面对繁剧的征赋审案、发役科派等事务,也有不胜其劳的感受,稍有差池,轻则吃训,重则丢官,况且好多可以额外捞钱的事,也需要保密才行,哪能事事自己出头呢?好,正是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催发了幕僚现象的再度兴盛。——当老爷的自己花钱聘用私人,我做官,你做事;又因为你是我花钱雇来的,所以你做事,我放心,也成了衙门里的“自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一代良臣狄仁杰 用一句话帮助李氏夺回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她的江山,是从大唐的李氏手里抢过来的。随着武则天的年纪越来越大,一个迫切而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立谁为太子?如果是一个男性皇帝,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要么立儿子,要么立兄弟,实在不行就立侄子。反正,不管立谁,都是本家族的人。可武则天是个女的,如果立儿子为

  • 李世民难免吃错药 生死问题上亦贪心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是一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皇帝,难以免俗的一点是,他也想长命百岁,最好能长生不死。这点追求,在那个时代,可以理解,这就是对利益最大化最贪婪的奢望。贞观二十二年(648),王玄策率军攻破中天竺,带回来一位洋和尚——那逻迩裟婆寐。这位那逻迩裟婆寐自称会长生之术,正对李世民的胃口,于是对这位那逻迩裟婆寐

  • 慈禧下的一盘棋:溥仪出生前 已注定要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自从同治皇帝开始,就陷入了皇帝无子嗣的怪圈。同治无子嗣,并不是身体原因,而是因为去世时的年龄太小(19岁)。可是同治的继任者光绪皇帝无子嗣,就纯粹是身体原因了。慈禧知道光绪的毛病后,就不得不为光绪的继位者做打算了。不管是出于常规,还是出于私心,慈禧都只能把目标锁定在光绪的亲侄子中。庚子国变那年,

  • 唐朝出女汉子 但也出了两代贤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是个容易出女强人的时代,比如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比如著名的作女太平公主。相比而言,自李治之后的李氏皇帝们,倒显得暗淡无光了(唐玄宗等极少人除外)。阴盛阳衰,是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的一个主要特征。不过,在唐初,情况不是这样的。在李治之前,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算是一代雄主,英雄盖世。与之相配的

  •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借弑女争宠?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一直以来,“武则天为夺取后位,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正规史学著作的传扬。那么,“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究竟有无其事呢?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身后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围绕武则天的评价,妖魔化一直

  • 名相狄仁杰受宠的原因:被女皇武则天暗恋了一辈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神探法官的原型狄仁杰,在小说《狄公案》和据此改编的一系列影视作品里,是个断案如神的神探,同包青天是一类的人物。历史上的狄仁杰除了的的确确担任过闻名全国的一流大法官外,还文武全才---文能治国辅政,一直被毒辣难缠的则天女皇器重,到死都是宰相;武能镇守边疆,击退契丹。他是武则天当政时难得的正直官员,一度

  • 唐朝名臣魏征的“成功学”标本:谏太宗十思疏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理想而经典的君臣关系——臣子竭诚进谏,皇帝虚心接纳。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当事双方小心翼翼制造出来的假象。孤立地看,《谏太宗十思疏》的“语言感觉”和“问题意识”皆为一流:魏征从朝堂的政治生活和宫廷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了最有可能和最高统治者迎面相逢的十种形

  •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史称

  • 刘邦与戚夫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吕雉给刘邦生了一儿一女,除了惠帝刘盈,还有鲁元公主。但吕雉好争风吃醋,在当了皇后后更做了许多"人做不出来"的事情,如把戚夫人制成"人彘",成就了她中国历史上最毒"毒妇"的骂名。刘邦是很有女人缘的,结婚之前就把一曹姓女人勾上手了,在婚后一样走桃花运。在与项羽争夺江山期间,前期老吃败仗,但却收获到了一个

  • 隋炀帝造“如意车”御女无数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登位之初就为自己贪图享受做了准备,他大兴土木,动用民工超过百万,耗资巨大建造了西苑,这西苑方圆二百里,苑内分十六院,十六院里除珍奇稀有的鸟兽和花草树木外,就是供其玩乐的大量美女。炀帝的行宫遍天下,自长安至江都置行宫四十余座,各行宫内都备有各色美女数百。最让炀帝留恋忘返的当数西苑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