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在历史上都有何故事?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在历史上都有何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497 更新时间:2024/2/8 3:36:16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得益于北宋太祖赵匡胤提倡的“重文轻武”国策,我国北宋王朝在文化方面可谓十分繁盛。良好的文化环境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而要提到当时“文豪”级别的大人物,许多人都会想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以《临川先生文集》传世的王安石,以及有“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之称的苏轼。

上面提到的这四位大文豪曾经先后活跃在北宋的文坛,并且个个都堪称是领军级别的人物。巧合的是,这四位杰出人物还基本活跃于同一个时代,这就不免让人产生好奇——常言道“文人相轻”,那么这四位当时的文坛巨匠曾经进行过怎样的往来,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按照年龄排序,四人当中年纪最长的是生于景德四年(1007)的欧阳修,其次是天禧三年(1019)出生的司马光。司马光降生两年后的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而后直到景祐三年(1037),四人中最小的苏轼才终于姗姗来迟。

尽管欧阳修与司马光是最年长的两位,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们二人直到治平四年(1067),也就是前者花甲之年时才有了初次交集。这一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而担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则向新皇帝表示司马光其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应当予以重用。于是,很快司马光便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不久后又升为了御史中丞。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初次相见是在嘉祐元年(1056),不过,此前他便多次举荐过这位思想独到、锐意进取的后辈。要说到他们两人的交往,就不得不提及欧阳修的弟子曾巩。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来到京城,并很快与年纪相仿,且同样文采出众的曾巩结为好友。很快,曾巩便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而后者在看过王安石的文章后也“为之延誉”,认为其才华确实非凡。

后来,欧阳修先是举荐王安石为谏官,又考虑到他需要俸禄养家糊口而将其封为了群牧判官,颇有提携之恩。可惜的是,王安石主张进行较为激进的变法,这和欧阳修的观点背道而驰,即使如此,此后二人的关系仍然比较友善,王安石也始终保持着对前辈的感激和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受过欧阳修提拔的司马光对王安石的主张全盘反对,以至于三次写信给他列举新法的弊端。不过,对此王安石也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了反驳,甚至还对司马光代表的守旧派加以批判。另外,苏轼也并不完全认同王安石的变法,还因此遭到贬谪。可见,如果说王安石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不太好,那恐怕就只是因为政见这一个因素。

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并录取了当时初到京城的苏轼。在这里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那便是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答卷是上文提到的曾巩所作,于是为了避嫌故意只给了第二名。总之,司马光、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曾经蒙受欧阳修的提携,可见四人中最年长的欧阳修确实颇有长者风范。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守旧派领袖司马光被起用为相,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当初,苏轼曾经因为不认同王安石的许多政治观点而遭到其打压,被贬到黄州等地。司马光掌权后,很快便将苏轼调回京城,且让其一路升官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不过,苏轼尽管不支持激进的变法,但也不认可对新法进行全盘否定的做法,甚至主动批判守旧派中存在的贪腐问题。因此,苏轼在被变法派排挤之后,又惨遭守旧派打压,彻底失去了在朝中的立足之地。不得不说,尽管苏轼失去了守旧派的扶持,但却贯彻了自己的信念,做到了彻彻底底的“对事不对人”,这是值得称赞的。

总的来说,欧阳修他唯才是举,提拔了与自己政见相似的司马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王安石,以及处于两种思想之间的苏轼,也因此得到了其余三人的尊敬。司马光与王安石因为一个主张节流,一个主张开源而走向了决裂。不过,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主动提出“宜优加厚礼”,且评价王安石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可见二人并非不死不休。

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本都对苏轼颇为欣赏,但苏轼坚持内心的想法,结果得罪了两方,换来了自己屡遭贬谪。作为四人中的晚辈,苏轼曾称赞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评价司马光“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也曾代表哲宗起草诰命表示王安石“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其实,这四人作为当时才华顶尖的人物,大体上还是相互敬佩的,只不过因为政见不同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大臣公开与赵构谈论生育问题,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赵构当了将近四十年皇帝,可他在位这几十年竟只有一个儿子,还在三岁那年夭折了。赵构在位的后半期,他一直在苦苦思考继承人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如果无后,皇室通常的做法是从皇室旁支中寻找血缘最近的人选。现在,宋朝的近支皇室成员都被金军一锅端了。赵构如果要找,只能从皇室疏宗家族中

  • 朱瞻基自幼接受怎样的教育?他登基后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有很多个性奇特的皇帝,他们在品性上都存在弊端,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其中一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这一朝中有很多个性奇特的皇帝,他们各有各的爱好。有的特别想成仙,于是整天都盼着手下的道士们能给自己炼出仙丹来谋求长生不老;有的特别喜欢当木匠,看到底

  • 唐太宗第五子李祐是什么来历?他为何会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古代四大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巍巍千古一帝,赵匡胤结束五代乱世,延

  • 遇见刘邦前,张良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为何能得到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时期著名谋士,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良的故事,接着往下看吧。张良出生于贵族,他的爷爷曾经在韩国当了三年的宰相,父亲也曾官至宰相。等到张良长大的时候,国家已经慢慢的开始衰落了,伴随国家的灭亡,使得他失去了做官的机会。所以他内心存有一丝怨

  • 因为万贵妃的存在,明孝宗朱祐樘的太子生涯有多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因为万贵妃的关系,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十多年了,竟还没有一位皇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孝宗朱祐樘的太子生涯有多坎坷?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好在朱祐樘被母亲很好的保护了起来,并在6岁时成功与朱见深相认,天上跳下一个活蹦乱跳的皇子,长到六岁了,活得好好的,也不是万贵妃能够轻易陷害的了

  • 刘备建立蜀汉之后 赵云为什么只得了一个“杂号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赵云名号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在大封诸将的时候,赵云为什么只有一个杂号将军的名号?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从刘备创业开始,赵云便跟随刘皇叔东征西讨。相对于关羽张飞的亲疏,马超防御魏军的责任重大,哪怕就是黄忠一个刘备核心集团人士看不上的老兵,都有前后

  • 明孝宗朱祐樘治理下的大明,出现弘治中兴是偶然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历史上有十六位皇帝,除了开国的明太祖和明成祖之外,《明史》认为明孝宗是除他们之外可以称道的一位明君。那么明孝宗本人有何政绩?弘治中兴到底算不算偶然?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早在明孝宗祖父明英宗时期,明朝

  • 朱棣继位称帝之后,没有改国号为燕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靖难之役是明朝的夺嫡之战,朱棣通过此役夺得皇位,成为明成祖。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古代,以封号为国号者并不少见,例如汉朝之刘邦(获封汉王)、魏之曹丕(继承魏王)、晋之司马炎(继承晋王)、唐之李渊(继承唐国公)。那么,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朱棣,为何不以“燕

  • 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争执,最后以什么收尾?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最后以什么结果收尾?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万历九年(1581年)的一天,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去慈宁宫探望生母李太后。在慈宁宫逗留的时候,万历皇帝让太后身边的宫女夫给自己打水洗手。一位姓王的宫女给皇帝打了水,侍奉皇帝洗手。万历偶然发现王氏年轻貌美,就把王氏

  • 关羽和庞德的三观不和吗 关羽为什么要怒杀庞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关羽和庞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羽当初为什么要杀庞德?关羽和庞德之间有什么关系?两人的关系不和吗?关羽与庞德,是三观严重不合的两个人。关羽怒杀庞德,应该是被庞德的世界观恶心到了。我记得《阿甘正传》里有一个印第安人,是个极度忠诚于美国的爱国者,言语中充满了对这个国家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