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瓒骁勇善战,将领众多,为何会斗不过袁绍?

公孙瓒骁勇善战,将领众多,为何会斗不过袁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34 更新时间:2024/1/27 13:11:19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公孙瓒是早期最具实力的北方诸侯之一,巅峰时期完全碾压袁绍与曹操等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三国演义》中,公孙瓒最有名的一次亮相是“界桥之战”,与袁绍争夺冀州,但此战公孙瓒十分狼狈,若非刘备、赵云相救,公孙瓒早已结束了戏份。界桥之战后,罗贯中借助赵云之口,指出公孙瓒并非明主,因此《三国演义》成功地将公孙瓒塑造成了一个配角,以衬托刘备的英明睿智。

那么,历史上的公孙瓒能力究竟如何?事实上,公孙瓒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曾经横扫乌桓等异族,且还是三国乱世之中最可能首先一统北方之人,此后才是袁绍与曹操。然而,曹操与袁绍两人交情颇深,常在一起玩耍,他评价袁绍是“志大而智小”,为何志大才疏的袁绍最终却能击败骁勇善战的公孙瓒?

公孙瓒是贵族子弟,但因母亲出身低微,在那个“王侯将相还讲种”的年代,只能出任低级官员。不过,公孙瓒美貌、声音洪亮与才智过人,“有姿仪,大音声”,于是太守就将女儿嫁给了他,在岳父帮助之下,公孙瓒拜师卢植,与刘备成为师兄弟。卢植是大儒,他的学生自然非比寻常,因此公孙瓒逐渐有了名声。

后来,公孙瓒成为太守刘其手下,刘其犯法被发配交州日南时,公孙瓒违法乔装成士兵,沿途保护刘其,途中刘其获赦还,非常感激公孙瓒,就通过举孝廉渠道推荐公孙瓒。这一年是公元182年,公孙瓒成为辽东属国长史。

公元180年,曹操还是议郎,孙坚仅任县丞,刘备刚刚毕业,袁绍广交豪杰,袁术飞鹰走狗……日后纵横三国的豪杰,此时根本不值一谈,而公孙瓒已经踏上了异族环伺的幽州,开始了北扫异族、南下争霸的传奇人生。

公元177年,正逢鲜卑骚扰北方,汉灵帝对鲜卑宣战,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护乌桓校尉夏育,连同匈奴南单于分兵三路讨伐鲜卑,结果大败而归,大军十损七八。此战之后,鲜卑人连年入寇,但到了182年却戛然而止。

《三国志》记载,有一次公孙瓒巡边,身边仅数十骑,不料遇见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说“今不冲之,则死尽矣”,于是公孙瓒手执长矛策马率先冲向鲜卑骑兵,杀伤数十人,幸免于死。此战之后,鲜卑人知道汉朝边关来了一位猛人,犹如当年飞将军李广,于是再不敢轻易越进关塞,“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公孙瓒因此升为涿县县令。当然,鲜卑从此不再入塞侵扰,应该也与幽州刺史刘虞的怀柔政策有关,安抚了鲜卑与乌桓。

此战规模虽小,却可见公孙瓒之勇,古今罕见。纵横三国的“主公”级别英雄,敢于以少击多、真正亲自冲锋在前攻打异族的,史书记载可能仅此一位。

公元184年,边章、韩遂在凉州叛乱,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精锐骑兵,由公孙瓒统领。到蓟中时,张纯与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发动叛乱,席卷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这时公孙瓒成了幽州唯一的救星。随后,公孙瓒立即率军追讨叛贼,因功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辽东属国。此后数年,公孙瓒一直与叛军交战。

公元188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等战于辽东属国石门,张纯等大败,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穷追不舍,以至被丘力居围困200余天,《后汉书》记载了当时困境,“粮尽食马,马尽煮弩楯,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时多雨雪,队坑死者十五六”,幸运的是丘力居也粮尽疲乏,远走柳城。这一战不仅体现出公孙瓒之勇,还展现出公孙瓒之意志力,换成一般人可能早已投降。于是,东汉朝廷任命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

至此之后,公孙瓒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后汉书》云“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与此同时,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所谓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手下第一精锐,一共大约3000人,沮授曾对袁绍说过:“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从鲜卑、乌桓反应来看,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应该经常征战,让异族望风而逃,史书云“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

总之,在曹操、刘备、孙坚、袁绍等三国豪杰发迹之前,公孙瓒已经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堪称一方重臣了。尤为重要的是,公孙瓒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一方。第二年,袁绍组建反董联盟,即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三国演义中说公孙瓒参与讨董,实际上公孙瓒此时忙于对付乌桓、鲜卑武装,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董。公孙瓒没有讨董,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却引发公孙瓒与袁绍、刘虞的矛盾,成了公孙瓒败亡的导火索。

公元190年,董卓火烧洛阳之后,迁都长安,汉献帝想要东归洛阳,于是派刘虞之子刘和,前往幽州让刘虞出兵相助。刘和途经袁术驻地,将此事告知了袁术,于是野心勃勃的袁术就将刘和扣下,并让刘和给刘虞写信出兵,表示两家一起出兵相助汉献帝。公孙瓒获悉之后,劝阻刘虞不要出兵,袁术不可信,刘虞不听。到了这一步,公孙瓒担心袁术获悉之后嫉恨他,于是就派弟弟公孙越率千余骑兵相助袁术,以示好袁术,同时暗地让袁术抢夺刘和兵马。因此,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越来越深,双方矛盾难以调和。

不久之后,袁术派公孙越帮助孙坚攻周昂(袁绍手下),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瓒怒道:“我弟之死,祸起于袁绍。”于是,公孙瓒出兵驻扎在磐河,准备报复袁绍。袁绍非常惊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与公孙瓒结援。袁绍之所以将渤海郡送给公孙瓒,是因为青徐黄巾三十万入侵渤海郡,要与并州日渐活跃的黑山军联合,犹如泰山压顶,让袁绍喘不过气来,于是顺水推舟送给了公孙瓒,而公孙瓒却仿佛杀性上瘾,根本不在意袁绍计谋。

在公孙范以渤海兵力协助之下,公孙瓒亲率两万精兵,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杀死无数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今河北威县境内),朝廷加封他为奋武将军、蓟侯。至此,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今山东金乡县西北)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

袁绍送出渤海郡,并未让公孙瓒宽心,两年之后公孙瓒又一次问罪袁绍。

公元192年,公孙瓒上书朝廷列举袁绍十大罪状,率得胜之师兴兵问罪,于是双方爆发界桥之战。公孙瓒有二万步兵,一万骑兵,其中包括三千白马义从,而袁绍兵力没有公孙瓒多,史书云“瓒轻其兵少”。

界桥之战中,以少敌多的袁绍,在大将麴义率领之下,通过白马义从骑兵逼近时弓箭突然齐射战术,一举歼灭白马义从,还擒杀了大将冀州刺史严纲。最终,公孙瓒大败而逃,但并没有遭到致命打击,最主要的损失是白马义从与严纲,这时公孙瓒麾下尚有赵云、刘备等人,此后公孙瓒与刘虞为邻。但为政宽和的刘虞,无法忍受公孙瓒连年征战,穷兵赎武,于是想要节制公孙瓒的行为。而公孙瓒闻之大怒,继而变本加厉的掠夺百姓,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

公元193年,为了阻止公孙瓒的恶行,刘虞决定率兵十万攻打公孙瓒,但刘虞毕竟只是文人,又不忍伤害掠夺百姓,于是被公孙瓒轻松攻破,一路追杀到居庸县,三日城破,擒杀了刘虞和他的家眷。当时,李傕郭汜把持朝政,为了拉拢公孙瓒,就任命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军事。此时,公孙瓒到达人生巅峰,坐拥四州之地,潜力无限。

如果公孙瓒借此慢慢发展,稳打稳扎,那么最可能率先一统北方的就是他,而不会是后来的曹操。但在此之后,公孙瓒无心进取,反而更加收刮百姓,开始营建独立王国,在易县筑造了宏伟又恐怖的易京要塞,是由上千座高大碉堡组成的城塞,公孙瓒居住在最中央、最高处。

公元195年,刘虞旧部鲜于辅举起义旗,召集胡汉之兵数万人,随后乌桓峭王苏仆延与鲜卑又起兵反公孙瓒,这些人恭迎刘虞之子刘和入主幽州。于是,袁绍派遣麴义和刘和北上,与鲜于辅合兵十万,最终大败公孙瓒,斩首二万余,公孙瓒元气大伤,此后只能退守易县。

之后数年,公孙瓒内有经济崩溃与农民起义等,外有袁绍、刘虞旧部、鲜卑、乌桓等虎视眈眈,几乎陷入绝境。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在此之后,公孙瓒却与姬妾躲在易京高楼之中,筑大铁门,七岁以上男子禁入,一切文书放入铁桶之中拉上去,与部下几乎断绝了往来。

公元199年,袁绍大军围攻易京要塞,公孙瓒突围中伏,失败之后退回城中闭门不出,袁绍于是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引火自焚。而公孙瓒的首级,则被袁绍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许都。与此同时,袁绍成了北方第一霸,但袁绍霸主位置还没坐热,第二年官渡之战就败给了曹操,于是曹操成为北方第一霸。

可见,历史上的公孙瓒有抗虏之功,身先士卒的勇气,与坚定不移的战心,但在崛起过程之中,又表现出极为残忍与血腥,即便大儒卢植都未能感化公孙瓒。更为重要的是,功成之后不再进取的短视与倒行逆施,才是公孙瓒之败、袁绍之胜的关键。

因此,袁绍能够击败公孙瓒,与袁绍是不是志大才疏无关,而是公孙瓒作死,如果对手换成刘备、曹操、孙策等人,公孙瓒可能死得更早。或许,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公孙瓒注定只能是三国配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孙和被废太子,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孙权其他三个儿子都没有成年。孙权竟挑选了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新的太子。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当时东吴政权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最上面是年老的皇帝,下面的精英几乎被荡涤一空,而后面是一个尚未懂事的接班人。万一孙权死了,幼子空朝,如何抵御政治风浪。孙权在人生的最后

  • 吕蒙占据了江陵后,为何要斩杀自己的将士?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他上书《出师表》给刘禅,向刘禅说明了北伐的重要性,并请求可以出兵北伐。在得到刘禅的应允后,诸葛亮就此从汉中

  • 李斯在秦始皇去世后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被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李斯是战国末年楚国人,后进去秦国,为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做出贡献,后成为秦朝丞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在这个时期尽力的释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在这段时期里,各个学派之间不断地宣传自己学派的主张,宣传自己

  • 孙权晚年如此糊涂,导致东吴内部混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晚年糊涂,导致吴国内部混乱,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42年正月,得益于孙权皇次子孙虑已死,三子孙和是剩下的最长的皇子。再加上孙权喜欢,孙登推荐,孙和被册立为吴国的新太子。根据《吴书》上的记载,孙和也是一个优秀的小伙。他喜好文学,善于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结交

  • 历史上弑兄夺位登上帝位的皇帝都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皇帝制度,对皇位的争夺就从来没有休止过。有与外人争的,不过更多的是与自家人争。父子、母子、叔侄、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在皇位争夺之中,什么父慈子孝,什么兄弟情深,早被抛之脑后。那么,历史上

  • 诸葛亮如果自立为帝取代刘禅的话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诸葛亮和刘禅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当初如果取代刘禅的话,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诸葛亮敢这么做吗?一、首先,立即产生一个问题:国号问题?不管是诸葛亮废掉刘禅而自立,还是刘禅不得已将帝位禅让给诸葛亮,都意味诸葛亮“废汉自立”!如果诸葛亮继续用“汉”作

  • 杜审言的性格有什么缺陷?他的仕途为什么不顺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出身于京兆杜氏,他颇有才华却恃才傲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审言的故事吧。他家世显赫,祖辈中当官的人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他家可以称得上是世宦之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或许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你一定听过他孙子的名字

  • 唐中宗李显悲惨的一生,与他强势的母亲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唐中宗李显一生两次被立为太子、两次登基当皇帝,最后被妻子和女儿联手害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唐中宗李显一生悲惨,性格懦弱,在面对强势的母亲,以及权力欲的妻子与女儿时,注定了唐中宗李显这匆忙的一生。决定李显一生命运与性格的人就是他的母亲——武则天。武则天的命运比任何一个女人都复杂

  • 关羽的坚毅表现在哪些方面?“刮骨疗伤”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是蜀汉名将,以忠义见称与后世,他沉着冷静,天生带着大将的风范。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羽和三弟张飞形成鲜明对比,说起三弟的称呼,还是要说到他们相遇的时候,交谈数句便聊到了一起。三位仁人志士都有着不同常人的理想,他们意气相投,于是便为了干出大事业的目标聚在了一起。他们的结拜

  • 秦观最娇羞的一首词:《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秦观的《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宋)秦观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注释浣溪沙:原唐教坊曲舞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沙”又写作“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