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527 更新时间:2024/1/16 8:57:22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其发祥地是古代的成纪。古代成纪县最初的县址,在今秦安县城北30公里的阳兀川金城里。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成纪县属汉天水郡,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未建县以前,于秦于汉,均属陇西郡。这里正处于大陇山西北坡下的葫芦河下游河谷地带,气候比较温和,宜于农业种植;且又正处于从关中越过大陇山山口“故关峡”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即“丝绸之路”上,所以在汉唐以前,其地显得非常重要。

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犧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犧。”

伏羲是中国古文明代表人物的“三皇之首”,《三字经》中有,“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是神农、黄帝之前的创世英雄。伏羲是在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文明进步历史长河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具有开天辟地、发聋振聩的启蒙功勋。

黄帝打败了神农氏的后代榆网和三苗九桀的首领蚩尤,而这些决战胜败的英雄人物,都是伏羲氏的后代,所以不管是谁的后裔,大家都祭祀和尊奉伏羲为人文始祖。可以说,伏羲又是中国各民族共同承认的老祖宗,是团结多民族的原始亲缘。伏羲文化不但具有在世界远古文明中的先进性和科学走向,而且具有光辉灿烂的独特民族光彩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而具有的强大推动力、生命力。

创造精神是伏羲精神的核心,重视德行是伏羲作为时代领袖人物的重要标志。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离不开女娲的配合。伏羲、女娲是由兄妹关系结合为夫妇的一对人类的始祖。古代也有把伏羲、女娲与神农氏列为“三皇”,是中国历史上先于五帝的开辟时代的圣王,并为他们立传。唐代的司马贞给《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说: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巧补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女娲氏没,神农氏作。”

这段话不仅包含了后人对伏羲这位“人文初祖”的诞生及诸多贡献的赞颂之情,而且透露了黄河流域远古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具体情景。所谓其“母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实际上是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蛇身人首”,“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实为伏羲氏族崇拜的龙蛇图腾。至今海内外华人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称为龙的子孙,奉伏羲为百王之先,盖出于此。“始画八卦”,是伏羲氏用八种符号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概括,后经文王、孔子等人的演绎,由八卦而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形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开始创制文字,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始制嫁聚以俪皮为礼”,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还依赖于渔猎。“养牺牲以充庖厨”,说明当时至少已有了初步的牲畜饲养或畜牧业。据东汉应劭的《风俗语通》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縆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这就是说,女娲用黄土造人,大地上出现了成群的聪明、有智慧的少男少女们。但这工作毕竟太辛苦了,时间一久女娲精疲力竭,于是她用藤条做了一条粗壮的绳子,将它放在泥土里一搅,试着用力一甩,那一些溅落在地上的小泥点也变成了平庸、很普通的小人物。女娲是伟大的女神,是人类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母亲。

天水出土的鲵鱼纹瓶伏羲被人们称之为“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他领导定嫁娶;做网罟;画八卦;造琴瑟;设官职……按照常理来说,创造了如此功绩的伏羲其形象应该是聪明英武,然而自春秋战国以来,关于伏羲的形象却是“人首蛇身”,尤其在汉代以后,伏羲“人首蛇身”的图案更是被作为装饰图案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无疑是一种怪物。难道“人文始祖”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怪物”?从人们的情感来说,把伏羲的形象作为装饰图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崇拜敬仰,或者把他当作“守护神”。

显然,伏羲的本来面目并不是“人首蛇身”。那么伏羲为何以“人首蛇身”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呢?

12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在兰州举行,记者就“伏羲为何是‘人首蛇身’?”这一问题采访了天水师范学院的刘雁翔先生以及其他的专家学者。

上古先祖多蛇形

刘雁翔先生是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编审,长期致力于陇右文化的发掘研究。他认为在上古时代,并不是伏羲一人被描绘成蛇形,除伏羲之外,还有女娲、黄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据统计,《山海经》中所记载的454个人物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138个。可见,用蛇形来描述先祖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崇拜方式。

要解开伏羲为何是人首蛇身这个谜团就必须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来研究这种文化现象。刘雁翔先生翻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对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行了探究。最终,他将古籍中零散的记载串连起来,发现了“人首蛇身”的来龙去脉。

从古代的记载来看,伏羲姓风。关于“风”字,在《说文》中有“风动虫生”的解说,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虫”和“巳”为同一个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虫为蛇”之说。由此可见,风与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姓氏的起源来看,上古时期人们的姓氏大多与部落的图腾有关系,有些姓氏就直接来自于部落图腾。由此看来,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就是从风姓部落的图腾“蛇”演化而来。那么在远古时期,古成纪地区真有一支崇拜蛇,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繁衍生息吗?

“人首蛇身”是误解

对于记者的问题,刘先生认为,伏羲部落并不是以“蛇”为图腾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人们的一种误解。其实,应该是“人首龙身”,而这个龙则是从大鲵演变而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伏羲的形象应该是‘人首鲵身’而不是‘人首蛇身’。所谓的蛇身实质就是简化了的龙。”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嗥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这就是说,龙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图腾。

刘先生认为,蛇是龙的原型,龙的形象是蛇演变而来的,这种见解是似是而非的。蛇系爬行动物,而传说中的龙和水的关系密切,民间故事中就有四海龙王之说。从记载来看,有“龙水物也”;有“龙生于水”;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之说。尤其是龙的本领非常强大,远远超过了蛇,蛇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显然,龙的原型不是蛇而是其他的一种动物。

揭开龙的原始形象

既然龙和蛇之间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龙的原始形象究竟是什么呢?

“龙的原始形象首先是古成纪地区的一种动物,与当时的原始先民的关系密切,能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唯其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把它当图腾。”这几点也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蛇很快就排除了,因为蛇的攻击性强,而且蛇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并不密切。那么究竟什么水生动物和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呢?

沿着“龙为水物”的思路类比,则与龙同为“水物”且鳞身的非鱼莫属。刘先生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看到了一条关于龙鱼的记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这种龙鱼长着一支角,似狸而陵居,还能够乘云直上。

这种龙鱼究竟为何物呢?对于龙鱼的解释《尔雅》中说:鲵之大者谓之。鲵鱼又名人鱼,俗称娃娃鱼。

鲵鱼属两栖科,一般身长60厘米—70厘米,大者达到180厘米,栖息在山谷溪流中,以鱼、蛙、虾为食,叫声和小孩啼哭相似。如今天水市东南部林区的曲溪风景区尚有成群的鲵鱼生活着。

考古发掘证实,在6500年前,天水的气温要比现在热,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生活着大量的喜暖动物,其中有苏门答腊犀牛、猕猴、象等动物。但到了距今6500年—5000年时,气候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寒冷干旱起来。我们可以得知在6500年前,天水的自然环境要比现在好得多,适合鲵鱼活动的地域一定非常广大。那时先民的生存发展和鲵鱼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它如同小儿哭泣的叫声,就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启示。生活在此地的伏羲部族遂以鲵为图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把鲵的形象绘制到了许多地方,如今在天水武山、甘谷出土的两件人首鲵鱼纹瓶,就是当时先民对鲵鱼图腾崇拜的一个缩影。天水出土的鲵鱼纹瓶,从一个侧面证明,龙的原始形象就是鲵鱼,它们正是原始的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部族的图腾神。

可见,“人首蛇身”其实就是对“人首龙身”的误解,伏羲部族的图腾应该是一个简化了的大鲵。

伏羲创造了神,女娲创造了人,神农氏创造了兽,伏羲跟女娲同为人面蛇身,故有人认为此二人是兄妹或者姐弟,不过山海经,史记等书中并无记载,是以一本日本的古书中的记载确定此二人为兄妹或者姐弟关系。

更有传说此二人婚配创造了华夏民族,此事更是子虚乌有,伏羲跟女娲两位创世神属对立关系,神与人从创立之初便不合,后女娲作出很大牺牲,放弃自己的创世神威而死,而使神与人从此无法接触,此传说的来历应该也来自日本,据凤凰卫视美洲台介绍,日本神话中大和民族是由兄妹二人结婚后创造出来的。日本神话源于中国神话,但受北欧神话跟希腊神话影响很大。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麦积区(原叫做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至于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有这种可能: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伏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伏羲、女娲在东方创世。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人类的真神。“大目、山准、龙颜”的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书契,钻木取火,始创八卦,旋定历法,始创嫁娶,使人类走上文明之途。后来人类遭遇洪水,人种灭绝,只剩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两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类。次后,女娲代伏羲为首领称女希氏。诸侯共工与祝融争斗天下,头触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娲乃以五彩石补天。这几乎与西方洪荒时代传说一模一样。

长沙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点是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之交,帛书写作年代当与此相同或稍早。楚帛书出土后数易其主,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6年,大都会博物馆用红外线拍摄帛书照片,图文清晰,成为学者释读楚帛书的主要资料依据。

经过众多学者数十年的努力,楚帛书文字上的分歧已经不大,已基本上可以通读。现在,已到了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的时候了。楚帛书为四方形,中间有两组文字,一组八行,一组十三行,两组文字上下互倒,好比八卦的阴阳鱼,四边还有文字,并配有彩色绘图。中间八行者称甲篇,中间十三行者称乙篇,四边的文字与绘画称丙篇。本文要讨论的是甲篇,今将其全文释写于下。

楚帛书甲篇释文

曰故(古)大熊包戏(伏羲),出血□雨走(震),居于睢□。劂□亻鱼亻鱼,□□□女。梦梦墨墨,亡章弼弼。□每(晦)水□,风雨是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王出(娲),是生子四。□是襄而土戋,是各(格)参化法□(度)。为禹为契,以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腾)传(转),山陵丕疏。乃命山川四海,□(熏、阳)气百(魄、阴)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汩、益、厉。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为岁,是惟四时:长曰青干,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木然,四曰□墨干。

千有百岁,日月□生,九州丕土旁(平),山陵备血矢(亻血)。四神乃作,至于覆(天盖),天旁动,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孚文(保),奠四极,曰非九天则大血矢(亻血),则毋敢蔑天灵,帝□乃为日月之行。

共攻(工)□步十日四时,□神则闰,四□毋思,百神风雨,辰□乱作,乃□日月,以传相□思,又霄又朝,又昼又夕。

根据上面的释文,兹将其大意表述如下:

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下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木然,老四叫墨干。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

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由上可知,帛书甲篇是很标准的创世神话,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

楚帛书甲篇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但在现有先秦文献中,可以得到无旁证。《楚辞•天问》开头写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屈原提出这样一连串问题,当不是个人无中生有的奇思异想,而是对当时流行传说的发问。他以问词的方式证明当时创世神话的客观存在。东汉人王逸《楚辞章句》在介绍《天问》的由来时谓楚国先王公卿的庙堂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创世神话是庙堂壁画的重要内容,王逸所说的“天地”应指开天辟地。

王逸之子王延寿撰《鲁灵光殿赋》,灵光殿建于西汉,还画有“开辟”故事,最早人物是“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建于东汉的山东嘉祥武开明祠(《金石索•石索》)、武梁祠(《汉武梁祠画像录》)、武班祠(《金石索•石索》),也有伏羲女娲画像。1949年以后发掘的汉墓,更有大量伏羲女娲题材。与其它题材画比较,伏羲女娲交尾图的位置最为显要,“多刻于墓门、石柱、主室顶石、石祠山墙上层、墓壁上层等高处或显要地位”。而且伏羲与女娲都是“手持规矩”;或“手捧日月”。手持规矩应是创造神的象征,手捧日月应是宇宙主宰神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娲交尾图还伴有四神画像。在帛书甲篇里,四神是伏羲女娲的儿子,是四时的代表,是经营天地的大神。《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的神性不只是造人,而是化生万物。《说文》作者是东汉人许慎,这说明直到东汉,女娲还保留着创世主的身份。汉祠、汉墓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其思想内涵不能只看做一般的“生殖文化”、“生育之神”,而是“化万物”的创世之神。汉代大量伏羲女娲交尾图实是上古创世神话的孑遗。此外,中国古代的“人日”礼俗,也是创世神话的民间遗存。根据这个神话,创世次序如下:

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中国古代,以鸡、狗、羊、猪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时),牛与马分别代表地与天。

楚帛书甲篇的创世次序是:先有伏羲女娲夫妇生下四子,即为四神,代表四时,然后造地,最后造天。古代“人日”习俗也是先有四时(鸡狗羊猪),再有地(牛),最后才有天(马)。班固《汉书•律历志上》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人日”习俗与《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人”,不包括伏羲女娲等创世之神,而是指芸芸众生的凡人。有了“天地四时”,即有了宇宙,神才创造凡人,故说“天地四时,人之始也”。在宇宙诸项之中,《汉书•律历志》把“天地”调到“四时”之前,把“天”调到“地”之前,这不是班固个人的创意,而是中国文明成熟时代“天尊地卑”观念使然。当时“天地四时”的次序,已经凝固不化,而民间“人日”习俗的创世次序还与楚帛书同步,是上古伏羲创世的印证。

伏羲功绩

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1、始作阴阳八卦,创立中华易学。

伏羲发明八卦,是易学之祖。《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东汉王充《论衡.作对篇》说:“《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源,是群经之首,是学问中的学问,是哲学中的哲学。对易学和东方文明有极深邃独到研究和体悟的一代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G.Jung.1875~1961)曾写道:

“几年以前,当时的不列颠人类学会的会长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西半球一个如此聪慧的民族却没有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诚如许许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荣格在英文版《易经》再版序中说:

“时间人类的唯一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2、发明渔猎工具,提高生产能力。

打猎捕鱼以接济生活,这是远古人类的基本技术,而要发展这种生产力,工具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周易.系辞下》说:“(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又《尸子》中说:“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教人以猎。”伏羲氏发挥聪明才智,借鉴蜘蛛结网方式,教导部众用绳索编结成网,网禽兽,网鱼虾。工具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渔猎业空前发展,捕获量大增,于是将消费不完的渔猎品加以驯养,开始了畜牧业,进而开始了原始农业,社会进入农牧并举的时代。正是如此,伏羲也就成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至近代,渔猎行业还流行将伏羲作为祖师爷的习俗。

3、制定嫁娶之礼,推动社会进步。

氏族社会早期,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有男女之别,但无家庭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的害处逐渐显现出来。伏羲改革婚制,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对偶婚,三国谯周《古史考》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就是两张鹿皮,送俪皮表示希望成双成对。婚姻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血缘杂婚变为族外偶婚,从而提高了人口的生育质量,提高了人口的体能,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俪皮为礼作为一种古老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诗经》中就有猎人以猎获来的鹿引诱少女的故事,直至汉代,《仪礼.土婚礼》的“纳征礼”仍有“纳俪皮”一项。

4、结束结绳纪事,创造书契文字。

《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所说的“后世圣人”指的就是伏羲。原始时代,结绳记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现象,具体办法大致是大事结大结,小事结小结,有些还在绳上印染不同的颜色作为辅助,同时结绳还有计数的功用。伏羲造书契,指的是契刻符号,有什么事非记不可,就先用一个特定的符号刻或画在什么东西上,这可比结绳记事简捷方便多了。其实八卦就有书契的功能。后来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就是以八卦书契的原理和理论依据。

5、创立天文历法,指导生产生活。

《周髀算经》上说:“伏羲作历度。”所谓历度就是历法。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明八卦。阴阳八卦亦是一种宇宙图式,是后世各种历法的基础。史载,伏羲创上元太初历,即八卦八月太阳历。玛雅太阳历的阿斯特克太阳历(1970在墨西哥宪法广场出土)中,可以清楚地见到玛雅历承传中国八卦历的关系。神农氏继承伏羲占日法,创连山大火历。黄帝使羲和常羲占日月,作归藏太阴历。《尚书.典》:“(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传授民众”。颛顼使重黎绝天地通,承伏羲作十月颛顼历。夏禹承之作《夏小正》十月太阳历。周人在豳承十月肽阳历。管子幼官图五方副图,也是十月太阳历图式。有一说法:伏羲氏西迁甘肃天水地区一支又作西摩,即西貘(西王母),其后裔彝族将十月太阳历承传至今,乃有虎日八日占、九日占、三十六日占的历法。

6、人工钻木取火,带来人类光明。

清人《绎史》引《河图挺辅佐》说:“伏牺禅于伯牛,钻木作火。”火的使用对人类体质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还有一说,即燧人氏钻木取火,其历史背景也应是伏羲时代。

7、制琴作乐灼埙,提高音乐水准。

东汉许慎《说文》释“琴”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西晋王嘉《拾遗记》说:“苞牺氏灼土为埙。”三国谯周《古史考》说:“伏羲作琴瑟”清人《绎史》引纬书《孝经.钩命决》说:“伏羲乐名《立基》,一云《扶来》,亦曰《立本》。”伏羲时代的音乐乐器当以打击器为主,如敲瓦盆、敲兽皮、敲石器作为歌舞的节拍,至于弦乐当限于单弦的乐弓(即弓弦)。伏羲制作琴瑟,可理解为低级乐弓的理想化。

8、其他发明创造。

伏羲氏的功绩,除以上列举之外,还有许多。如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神农、黄帝、巫彭继之);立占筮之法,创立占卜学;立九部,设六佐,分部管理部族事务等。总之,伏羲是一位真正的“神”,是中国人的上帝,是人文始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帝王功绩排名:李世民排第7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功绩最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功绩,唐朝李世民的功绩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20位皇帝20、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1736年-1795年在们,年号乾隆。其后又做了三年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盘点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20位皇帝20、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

  •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四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一、 北齐武帝高湛北齐第四位皇帝,模仿父兄利用卑劣手段攫取皇位,但因沉湎美色、不思国事,在位不到4年即传位于9岁太子高纬(即北齐后主),自任太上皇,终因酒色过度而死,年仅31岁。在高湛继承帝位,他老婆胡氏册立为皇后。但是,高湛大玩双性恋,一方面与亲信和士开、侄子高孝瑜等同性玩伴私通,另一方面又逼奸嫂

  • 唐太宗最疼爱的女儿只活了十二岁 一月食不下咽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隆基晚年是饿死的吗,唐太宗活到了贞观多少年,李渊活到多少岁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夫妻情深,太宗每次发火时,只有长孙皇后能让他怒气全消。但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就去世了,太宗为此很是伤心。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便格外疼爱他们的小女儿晋阳公主。晋阳公主年幼时,并不觉得缺失母爱。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她渐渐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因为别人都有母亲陪伴,而她只有父

  • 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继黄帝之后的三个杰出首领,匈奴的杰出首领是谁,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何谓三皇五帝:“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

  • 绝色美女杨贵妃到底有多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贵妃到底有多少斤,历史上的杨贵妃有多胖,历史上的杨贵妃真的胖吗

    都说美女的不同风韵有“环肥燕瘦”这个词,瘦指的是娇俏瘦削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肥便是玉环杨美人了。大家知道杨贵妃肥,但是到底有多肥呢?据野史记载,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难怪现在美女感叹,假如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生在唐朝,因为不用减肥。杨贵妃进宫前已经与寿王结婚五年了,那时叫杨玉环。这个名

  • 中国历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黄帝的传说的神奇之处,关于黄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黄帝之前的中国历史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

  • 明孝宗朱祐樘与张皇后:一生只爱一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孝宗就一个老婆吗,明孝宗为何只有一个妻子,明仁宗张皇后

    自古以来,皇帝广纳嫔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却只有一位皇后,他们是患难之交,也是知己良朋,一生琴瑟和谐,伉俪情深。但有人却说孝宗性无能,也有人说张皇后骄妒,其实只是无法接受这种一夫一妻制的特例而已。少年老成的明孝宗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举贤任能,鼓励臣下直言

  • 乾隆十分宠爱她 破格封为固伦公主结果却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十公主为什么那么得宠,魏璎珞拒绝皇上表白,荣寿固伦公主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女子,是乾隆最疼爱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和孝公主出生时,乾隆已经六十五岁了,在众女儿中排第十。乾隆老来得女,很是高兴,生女有功的汪氏也由惇嫔升为惇妃。和孝公主自小聪明伶俐,喜欢骑射,长相也与乾隆相似,深得乾隆喜欢。公主十三岁时,乾隆破格册封她为固伦和孝公主。固伦公主在清朝是公主的最高

  • 顺治为讨好靖南王 将6岁的她嫁给靖南王孙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顺治王朝,保大南芳反目,南康公主和李夫人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女子是顺治帝的养女和硕柔嘉公主。柔嘉公主本是顺治帝堂兄安郡王岳乐次女,从小养于宫中。但柔嘉公主的命运是不幸的,顺治帝为安抚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仲明),将她嫁给靖南王之孙耿聚忠,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婚姻。柔嘉公主下嫁的那一年才六岁(公元1658年),而耿聚忠也不过八岁。一个六岁的孩子,正

  • 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 她的人生竟如此辛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卫子夫平阳公主失望,汉武大帝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

    我们之所有知道平阳公主,是因为她的弟弟汉武帝。因为她把卫子夫献给了武帝,这是很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平阳公主起初叫阳信公主,出嫁时才被尊为平阳公主。武帝即位后,又尊她为长公主。平阳公主虽然高贵,但她的一生并不平坦。平阳公主有过三段婚姻,但三段婚姻都不长久。为此,有人说她命硬,先后克死了三任丈夫。平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