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名声为何不如乾隆:为他人做嫁衣

雍正名声为何不如乾隆:为他人做嫁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018 更新时间:2024/2/17 9:47:14

200多年以来,雍正皇帝就一直不如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招人喜欢。除了近年来的少数翻案作品之外,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雍正是一个严酷、苛刻、吝啬的暴君,而乾隆则是一个慷慨、宽厚、仁慈的明主。明明是在时间上一直延续下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人们却只承认康乾盛世,独独要把雍正从里面挖出来,以示在这个“暴君”统治之下的时代绝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

仿佛是生怕自己的名声太好,雍正上台后的第一个月,就干了一件注定要让自己为千夫所指的事情--下令吏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积欠,并限期追缴。一时间,在康熙朝几十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大政策下舒坦惯了的官员们被闹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多年来被熟视无睹的一个个贪污挪用公款钱粮的大窟窿被纷纷刨开。对于发现的亏空,不论涉及多大的贵戚,雍正都严厉查处。一时间被革职、抄家,乃至斩首、自杀的比比皆是。官员们哪吃过这样的苦啊!一个个在水深火热之中期盼着救星的来到。终于,雍正十三年,救星来了--雍正去世,“乾隆爷”即位。连年号都还没来得及改,这位大救星就下令把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亏空积欠钱粮等一并豁免,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困扰官员们多年的棘手问题。对大批因为亏空钱粮而被处理的官员们,乾隆也是恩泽普降“名下应追各项银两,俱著豁免”,有关服刑人员“概行宽释”。如此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们对乾隆的天恩浩荡颂声如雷,同时也暗暗对严酷苛暴的雍正齿三分呢?

雍正制定的另一项凸显其“苛暴”本质的政策是要求绅衿与平民百姓一样一体当差纳粮。要知道,绅衿--士大夫,历来是封建朝重要的统治基础,从而也得到了统治者的特别优待。所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绅衿阶层一直享有经济上的特权,如以儒户、宦户的名义不用当差服徭役、不用缴纳耗羡钱粮等等。而他们本来应当承担的这些负担,自然只能转嫁到平民头上,或者减少国家的收入。虽说绅衿们的家底普遍比平民们要阔绰,税赋负担反而少,却从来没有多少社会舆论对此有所非议。然而,雍正这个“胆大妄为”的“暴君”却连这样的天经地义也敢打破!从雍正元年开始,就在河南开始试点推行“绅衿里民一例当差”的改革。雍正二年又正式下令革除儒户、宦户名目,禁止绅衿逃避丁粮差役,并严厉打击其包纳拖欠钱粮、包揽词讼、欺凌佃户等不法行为。此令一下,一时间舆论哗然,让读书人跟泥腿子一样当差纳粮,这不是要斯扫地了吗?各地绅衿因此而与地方官龃龉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雍正作为败坏斯文的形象也就在士人们的眼中根深蒂固了。而乾隆即位后,在这个问题上又一次展现出了英明仁慈的形象。即位不久,他就下诏“一切杂色徭役,则绅衿例应优免”,恢复了绅衿们的全部特权,并且还给予特别优待。于是“积弊”尽扫,士人们又可以扬眉吐气了,而由他们所主导的社会舆论自然也忘不了要激浊扬清,歌颂英主,鞭笞暴君一番!

把这样两个天差地远的人放在一起,人们会喜欢哪个、讨厌哪个,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哪怕是在文学作品里,人们也很自然的会把“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的小燕子安排去与乾隆一起“策马奔腾,分享人世繁华”,而雍正则充其量是指挥着一帮血滴子去到处搞暗杀。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把乾隆那些丰功伟业仔细梳理一番,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花钱!

不论花在谁身上,只要是花钱,不管花得聪不聪明,是不是地方,有没有效率,总归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事情。一方面收到钱的人自然会感激涕零,另一方面这么多银子堆下去也多少会有些政绩,再加上只要不在乎钱,在打击贪污腐败方面也就不必那么认真,大可宽大为怀,让官员们皆大欢喜。这样一来,执政者的名声自然会越来越好,执政者自己也乐得逍遥自在,真是乐而不为呢?

加强财政、控制开支、整顿吏治是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自己没有好处不说,也断了别人的财路,很容易惹来一身骂名,虽说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是更健康了,可又有几个人会为了这个来感谢你呢?你只不过是为下一任执政者的慷慨美名做了嫁衣而已。愿意这样做的执政者,要么是太“笨”--笨到不会为自己打算的地步,要么就是太“命苦”--命苦到继承到了一个已经被差不多掏空了的家底,以至于没办法继续再掏下去。

不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雍正真的这样做了。终其一生,雍正都是在殚精竭虑地用尽各种方法去改善税收的体制、提高官僚系统的效率、开源节流、加强国力。虽然因此落得个怨声载道,但雍正留给乾隆的遗产却是实实在在的。比银子的数目更重要的是,雍正给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对清廉、高效的税收和行政体系,为乾隆能够当一个“慷慨宽厚”的明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然而乾隆留给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又是些什么遗产呢?单从银子的数字上来看,倒也不算少,大约有7000万两,与雍正中期的数目差不多。然而,隐藏在这之下的,却是大清帝国的根基已经被乾隆式的“慷慨宽厚”几乎掏空了的严酷事实。而这一切的成本,最终都要老百姓来承担。老百姓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于是,嘉庆元年正月,爆发了席卷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而对于这场起义的原因,即使是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是“胥役多方勒索”、“民怨沸腾”所致。这场起义持续9年,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社会经济被破坏的情况且不说,仅军费就达2亿两以上。

说到这里,雍正和乾隆的名声为什么如此不同就很清楚了。虽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例如雍正时代宫廷政治斗争比较残酷等),但真正影响到千家万户对他们的印象的,还是这两位皇帝不同的统治政策和作风。应该说,他们两人分别代表的两类领导官员,即使到今天也还颇具典型意义。

乾隆式的官员,在经济政策上好大喜功,喜欢花钱,搞工程,上项目。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只要钱花得够多,不管效率如何,总归会有一些政绩、有一些GDP的。收到钱的人(例如承包工程的),当然会很高兴。而一般的老百姓,也会因此而增加一些就业机会,在财政状况恶化的不良影响暴露之前,他们可能也会支持这样的官员。在官员政策上,乾隆式的官员喜欢“宽大为怀”,一团和气,搞好“团结”,让大家都如沐春风,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的官员常常是既有“政绩”,人缘又好,很可能被当成德才兼备的典型,有着无量的前程。

而雍正式的官员则恰恰相反,在经济政策上,他们会努力地去开源节流,对于建设项目会认真评估,达不到标准绝不轻易上马,从而会给人们一种吝啬乃至严苛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他们也会将其带到官员政策之中去。很明显,这样的官员通常不会有多么好的人缘,如果没有伯乐在上,他们的前途也会比较晦暗。

说到这里,笔者必须澄清一点,那就是笔者并没有要全盘肯定雍正式的官员,也没有要全盘否定乾隆式的官员。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不花钱是不行的,乾隆花的那些钱,也有花在正道上的(例如普免钱粮、兴修水利等)。同样,在官员政策上一味搞高压也不见得会有最理想的效果,雍正为自己树了那么多的政敌,搞得人人自危,负面作用也不少。如果想要经济社会以最优的方式发展,我们需要在雍正式的官员与乾隆式的官员之间有一个平衡,或是两种官员之间的平衡,或是同一批官员身上这两种倾之间的平衡。

可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有的体制下,当乾隆式的官员对人们的吸引力实在是比当雍正式的官员要大得太多了!“朕即国家”的终身制皇帝尚且喜欢当乾隆,更何况今天这些任期只有短短几年、花得又不是自己的钱的官员们呢?因此,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今天乾隆式的官员一定要远远多于雍正式的官员。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乱之后,乾隆式官员的缺点就会集中凸显出来。要知道,在人人都想当乾隆的情况下,想让这些官员在决策时保持完全冷静的头脑,把钱都花在刀刃上,在廉政方面对人对己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大现实的。

因此,为了达到平衡,实现经济社会更健康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更多地去支持和理解雍正式的官员,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认可,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能再一味地鼓励大家去做乾隆式的官员。例如,当审视政绩的时候,在美轮美奂的大楼与宏伟壮观的项目背后,我们要多想想,为了得到这一切,我们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得是不是值得?我们的财政能不能支撑得起这样的开支?有没有机制能够保证做出花钱决策的官员未来会为这些开支的效益负责?当对官员进行考核评议的时候,在上下左右一片赞扬声中,我们要深入地去考察一下,这些赞扬是因为这位官员真的是德才兼备,从而赢得了人们由衷的肯定呢?还是因为他放弃原则,一味的宽容袒护,才换来了这样“一团和气”的局面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当雍正式的官员,或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更雍正一些,从而也使得我们的决策更科学一些,发展更健康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东天将军郭侃简介 郭侃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郭侃,蒙古帝国著名将领,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祖父郭宝玉与父亲郭德海都是成吉思汗手下大将。郭侃是郭德海次子,小的时候被蒙古将领木华黎部下史天泽收养,自小受史天泽精心培养长大,公元1232年,跟随蒙古军队讨伐金朝,弱冠为百户长,公元1245年因功升任千户长。公元1252年,蒙古帝国西征,郭侃跟随旭

  • 雍正皇帝批奏折中的冷幽默:汝以朕为可欺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皇帝批示奏折很认真,有的还很睿智幽默,读来令人发笑。如有个官员犯了罪,在狱中给雍正写悔过书,以期得到赦免,内有“辜负天恩,羞惧交并”两句话,雍正在一旁批道:“知道你害怕得要死,不过羞愧与否倒不一定(知汝惧死实甚,然羞则未也)。”有次宫里邀请了个戏班子,欲在宫中搭台唱戏,有个御史认为此举有失体统,

  • 韩世忠与岳飞相比 韩世忠的后代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韩世忠,南宋抗金名将,字良臣,延安人,幼时便沉迷于文学,学习刻苦勤奋,少时已是身材魁伟,勇猛过人,随后得家人指点入伍参军。初入行伍,便因作战勇猛,升任小队长,后因为屡次立功,受各大将领赏识,上书为其请封,如此一步一步,最中走到了一方大将的地步。韩世忠为人正直公道,为官不依附奸臣,反而敢于发出自己的质

  • 雍正帝为给自己刷洗 抖落出最隐秘宫廷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某专吃清史饭的大作家将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以来,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三个皇帝世宗胤,即雍正皇帝的知名度陡然上升。北京胡同里的老太太并她们手里牵着的小孙子,都知道咱大清国有一个雍正皇帝。鄙人生性疏散,向来耐不住电视剧的冗长加唠叨,所以尽管《雍正王朝》几番热播,我却始终没有看过。不过,虽然眼睛没看电视,却依

  • 金兀术与岳飞谁更厉害?金兀术与岳飞的传说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金兀术,金朝名将,开国功臣,为完颜阿骨打第四子,母元妃乌古伦氏,初入时在金太宗一朝参与对辽及对宋的战争,功绩显著。金太祖去世之后,金熙宗继位,金兀术由此开始一步步迈向权臣之路,出将入相,迫宋称臣,更是在皇统二年,独掌军政大权,留名青史。岳飞,中国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一生都在参与对金的作战。正

  • 如何评价金朝开国大将金兀术?金兀术死后被埋葬在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金兀术,原名完颜宗弼,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文韬武略样样拿的出手,在女真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是金朝的开国功臣和著名将领。也许是因为金兀术此人是外族人,加之当初金朝对宋朝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因而金兀术此人在随后的历史中,受到很大的忽视。明明是一个王朝创建的重要功臣,在后世却名声不响,不为人所知。本文不

  • 三国英雄孙策:太刚易折的创业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那就是接管荆州,占领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先三分后一统。而在七年前,鲁肃也为孙权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那就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由三分而两立,和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再求一统。江东,显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们也必须弄清楚盘踞在那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利益集

  • 挽狂澜于既倒的谋士—荀彧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不要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力挽狂澜前一句

    荀彧(公元162—212年),字文若,东汉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本郡望族。祖父荀淑,父亲荀绲、叔父荀爽均担任过地方官,在当时颇有名望。荀彧后来投奔曹操,为他用兵筹划,建功立业,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审时度势 投靠明主荀彧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荀淑曾任朗陵县令,父亲荀绲曾做过济南相。

  • 孙坚、孙策的相继兴起与被人刺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祖先世代在本郡为吏。坚年十六,随父乘船去钱塘,遇海贼掠夺了商人财物,正在岸上分赃。船人畏惧,不敢前进。孙坚操刀上岸,用手东西指挥,佯做部分兵士以包剿贼的模样,海贼望见,以为是官兵来捕,赶紧舍弃财物,往海岸奔逃。孙坚追上前去,砍杀一人,提其首而归。孙坚这种果

  • 听听史上各路人马如何编排陈友谅(二)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谈迁:“国史于陈友谅、张士诚辈辄书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间布衣,仗尺剑起事,虽仁暴悬殊,亦自有幸不幸焉。”丁耀亢:“按友谅功业,已成犄角,几鼎峙矣。至其谋弑寿辉,是篡贼也。贼安能成大业乎?盖天生此辈,为我太祖作蕴。鄱阳贯颅,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张廷玉:“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