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武烈王真的是莽夫吗?他在位期间有何作为

秦武烈王真的是莽夫吗?他在位期间有何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160 更新时间:2024/1/2 4:14:50

秦武烈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西汉文豪贾谊曾在其代表作《过秦论》一文中曾如是写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认为,秦王政之所以能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顺利灭掉与秦国争霸百余年的山东六国,是因为有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这六代君王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这六位秦国君王之中,有不少人认为武烈王、孝文王、庄襄王对秦国的贡献并不大,尤其是在洛邑扛鼎而死的秦武烈王更是被后人所耻笑,再加上一些影视剧作有意的“抹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秦武烈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莽夫”。

可是,秦武烈王真的如《芈月传》这类影视剧作中的形象一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吗?

其实不然!

或许,很多人对于秦武烈王的事迹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他是大摇大摆地前往洛邑,试举龙文赤鼎,最后活活被砸死,然后觉得可笑罢了。

的确,在作为秦国“初代大魔王”的父亲秦惠文王和“二代大魔王”的弟弟秦昭襄王面前,秦武烈王的功绩并没有他们那么耀眼,但是对于后来秦国东出争霸,蚕食六国,却也有不世之功。

公元前329年年初,咸阳的秦宫之中传来了婴孩的哭声,二十七岁的秦惠文王迎来了他的嫡长子,联想起此前大良造公孙衍歼灭魏国河西守军于雕阴,收复了河西故土,秦人自四世乱政以来遭受的屈辱被洗刷干净。年轻的秦惠文王意气风发,开始将目光投向崤山以东的山东各国,遂给这个孩子取名为“荡”,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秉承先辈遗志,锐意东出。

公元前311年,叱咤风云一生的一代雄主秦惠文王去世,太子荡在叔父樗里疾、相国张仪的见证下登基即位,是为秦武烈王。

秦武烈王即位之初,秦国的局面便不容乐观,可谓是内外交困——此时,深受秦国压迫的魏韩两国组成联盟,正在对政局不稳的秦国虎视眈眈,而内部又有宗室不振,魏系群臣控制朝政的问题。

秦武烈王针对这一危局,先是安抚群臣,随即趁六国使臣前来参与惠文王葬礼之时,与齐国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共同向魏国施压,而后又施展羁縻之策,麻痹韩国,使得韩魏联盟不攻自破。

不仅如此,为了拉拢在秦齐之间摇摆不定的魏国,秦武烈王将惠文王与惠文后为其迎娶的魏国公主立为王后,次年又与魏襄王在临晋会盟,巩固了秦魏联盟,至此,秦国的外部威胁暂时解除。

在外部威胁解除之后,秦武烈王将目光投向了内部,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内部魏系群臣问题。在当时的秦国,魏系群臣的依仗便就是出身魏国的惠文后、武王后以及相国张仪,秦武烈王自然不可能对母亲和妻子动手,再加上张仪此前的外交欺诈,使得秦国与天下各国的邦交皆出现了裂痕。于是乎,张仪就成为了秦武烈王的首要目标,被秦武烈王褫夺相国之位,驱逐出秦国,而后又以相国权力过大为由,分设左右丞相,由外客甘茂与叔父樗里疾分领左右丞相。

可就在此时,一连串的变乱打乱了秦武烈王整顿内部魏系群臣问题的脚步……

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发动政变,诛杀了蜀侯通国,企图叛秦自立,秦武烈王得知消息后,不得不停下了对内的改革,急调左丞相甘茂、大将司马错率军入蜀,诛杀陈庄,平定蜀乱。而后,又因义渠蠢蠢欲动,秦武王又施以小惩大诫,攻略义渠。

秦武烈王是历史上极为好战的君王,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他一生以“涤荡中原”为己任,当时的秦国想要东出崤函攻略韩魏,韩国的重镇宜阳便就是最大的绊脚石。公元前308年,秦武烈王以“车通三川,欲窥周室”为由,遣使与魏国立盟,攻打韩国,而后与甘茂立下“息壤之盟”,将攻韩战事全权托付给了左丞相甘茂。

经过了大半年的征战,甘茂率领秦军取得了宜阳之战的大捷,秦国攻取韩国重镇宜阳,韩国被迫割地求和,兵锋直指周王畿洛邑。

得知甘茂攻取宜阳的消息后,秦武烈王连忙赶到了宜阳与甘茂会合,而后率军直扑周王畿洛邑,意在夺取象征周王室王权与天下的九鼎。奈何,秦武烈王在试举龙文赤鼎,也就是代表秦国的雍州鼎之时,不甚失手被砸伤,以至于当晚便绝膑而死。

笔者很喜欢一句话——九鼎有多重,江山便有多重。

在春秋时期,王孙满面对楚庄王的诘难,以一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告诉楚庄王,江山,你楚国还扛不动!

在秦武烈王时期,秦武烈王绝膑而亡,这是龙文赤鼎对秦国的回答,同样,江山,这个时候的秦国,你也扛不动!

数十年后,秦昭襄王锐意东出,横扫六国,破魏韩于伊阙,破楚于鄢郢,破齐于济西,破赵于长平,而后灭亡西周国,轻取九鼎,此时,秦人可以自豪的说一句——这江山,秦国扛得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六出祁山”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是该书后期特别着重描写的大事件,从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罗贯中先生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五回,其中大小战役不计其数。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这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与刘备制定下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他一生的理想。因此,在“七擒

  • 晚清三杰指的是谁?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三个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被称为晚清三杰的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是中兴名臣,也是洋务重臣,在晚清汉臣政治势力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帮助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晚清三杰对清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他们最大的贡献是维护了正统的中华文化,保

  • 水镜先生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为何不推荐司马懿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水镜先生为什么只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而不推荐司马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刘备在荆州时,遇到了一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精通奇门遁甲、阴阳五行、兵书战策的高人——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两个弟子——诸葛亮和庞统,说他们是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俊杰。在《

  • 宋初画家郭忠恕: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郭忠恕(?—977年),是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画家,字恕先,聪明绝世,声名远扬。他既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个有名的画家,从不拘于礼法,有话就说,有愤就泄。据《宋史·郭忠恕传》,说他七岁就能读书作文,不到十岁考中了童子举,这是科举考试中专为儿童设立的考试科目。童子举,也叫做童子科,凡十岁以下能背诵任意一种

  • 宋太宗颁布的《戒石铭》,在历史上有何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宗赵光义曾颁布《戒石铭》,全文仅四句,短短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戒石铭》原出自五代蜀主孟昶的《官箴》,共有24句96个字,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的四句,以《戒石铭》的名称颁于州县,并敕令勘石立于各衙署大堂前。当各州主县令坐堂理事时,即可见此十六字,以警戒其秉公

  • 郭嘉是怎么知道司马懿会造反的?曹操为何没有除掉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在东汉末年,谋士可谓是占据一席之地,曹魏有郭嘉、司马懿等人;蜀汉有诸葛亮、法正等人;孙吴周瑜、鲁肃等人,可以说智谋的对决不输武将的单打独斗。今天就要说一说曹魏的两位谋士,郭嘉与司马懿,他们二人可以说是完成了交接棒,郭嘉作为曹操前半生最重要的谋士,而司马懿则是撑起了曹魏谋士断层的重任。在江湖上最开

  • 豪格与多尔衮的实力不相上下 多尔衮是怎么成为摄政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豪格和多尔衮,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因为没有定下皇位继承人,所以造成了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争夺皇位,最后自然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登上皇位,折中之下是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事实上,准确地说,并不是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而是皇太极的旧部

  • 李世民为何攻不下高句丽?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世民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试问现在的人,有谁不知道中国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隋唐时期的皇帝,包括杨广都是胸怀壮志的皇帝,都是渴望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的。就算是这样的皇帝,也会碰见难缠的对手

  • 杨信:赵匡胤的心腹,为何装了十年哑巴?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士人要想在朝廷做好官,不仅要有杰出的才干,更要有一个灵活敏锐的脑子。因为,表面上看,他们身居高位,享受着种种荣华富贵,而实际上,他们又身处血雨腥风之中。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为朝廷、为皇帝立过大功的功臣来说,难免不会受到皇帝惯有的猜忌之心,若稍

  • 揭秘:马皇后与朱元璋曾经患难与共的那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1382年),亦称马皇后,本名不详,安徽宿州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1352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时年21岁的马氏嫁给了作战英勇、每战必胜的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婚后,两人志同道合,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