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六出祁山”吗?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六出祁山”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219 更新时间:2024/1/11 12:12:01

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是该书后期特别着重描写的大事件,从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罗贯中先生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五回,其中大小战役不计其数。

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这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与刘备制定下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他一生的理想。因此,在“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后,诸葛亮即在227年春亲临汉中,开始了长达8年的北伐,这段历史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六出祁山”。

但是,你知道吗,所谓的“六出祁山”,实际上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而且也不是每次都经过祁山。

对此,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1821年—1907年)在其笔记《小浮梅闲话》中,对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做出过详细的考证:

“此增饰也。考《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年,身率诸军攻祁山,马谡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此一出也。

是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此再出也。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攻式,亮自处,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此三出也。

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此四出也。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此五出也。

然则亮自处伐魏,止有五次。且惟第一次和第四次至祁山,非事实矣。

《后主传》建兴五年春,书“丞相亮出屯汉中”,六年春,又书“亮出攻祁山”,以亮本传考之,此实一役。盖以五年出,六年还也。俗传六出者,或即因《后主传》分书两年而致误耳。”

于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北伐曹魏不仅由五次变成了六次,而且,每次“出祁山”都有不少精彩纷呈的故事,罗贯中先生为刻画诸葛亮“智谋超绝”的形象,实在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实际上,我们通过《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前后五次的出师北伐,虽然取得了几次小胜,但也为此消耗了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取得什么多大的进展。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耗尽心血地出师北伐呢?而罗贯中先生又为何要着重描写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故事呢?

一般来说,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为守”,这主要是根据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的一段话来推测的:“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在这段话里,诸葛亮很清楚地说出,敌强我弱,但是,因为“王业不偏安”,所以,我们要北伐曹贼,以实现“恢复中原”的目标。

诸葛亮虽然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一个“神算子”,但是,诸葛亮实际上又是历史上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诸葛亮悲剧在哪里?那就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司马微就曾为他感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见第三十七回《司马微再荐名士》)

没错,诸葛亮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这是诸葛亮悲剧的根本原因。对此,诸葛亮也十分清楚,他明知曹操占据天时,“今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在刘备于白帝城托孤逝去后,诸葛亮虽然深知天命不可违,但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诸葛亮在安定好大后方后,亲自带兵五次北伐曹魏,虽然,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一章中,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引入上方谷,用火烧断谷口,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抱头痛哭,没想到忽然来了一阵倾盆大雨,将火扑灭。

诸葛亮本以为司马懿会被火烧死,算破天的他也没料到会下雨,只好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罗贯中虚构了一幕,主要还是在说明“天不佑汉”,所以,诸葛亮屡次北伐也是很难有大的成就。

诸葛亮在不得其时的艰难环境中,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实际上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们理想化的人生写照。

在唐代,“诗圣”杜甫就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对历史上坚持抗战、抵御外侵的爱国军民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北宋末期,著名的抗金名将宗泽十分仰慕诸葛亮,他在临终之际含恨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又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死。

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更是仰慕诸葛亮,在成都武侯祠至今还保存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石刻。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而北上燕京途中,还写下了一首《怀孔明》:

斜谷事不济,将星殒营中。

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世以成败论,操懿真英雄。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既颂扬了诸葛亮,又抒发出自己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

有了这些前人的光辉照耀,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先生自然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隆重刻画诸葛亮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晚清三杰指的是谁?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三个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被称为晚清三杰的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是中兴名臣,也是洋务重臣,在晚清汉臣政治势力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帮助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晚清三杰对清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他们最大的贡献是维护了正统的中华文化,保

  • 水镜先生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为何不推荐司马懿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水镜先生为什么只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而不推荐司马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刘备在荆州时,遇到了一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精通奇门遁甲、阴阳五行、兵书战策的高人——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两个弟子——诸葛亮和庞统,说他们是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俊杰。在《

  • 宋初画家郭忠恕: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郭忠恕(?—977年),是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画家,字恕先,聪明绝世,声名远扬。他既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个有名的画家,从不拘于礼法,有话就说,有愤就泄。据《宋史·郭忠恕传》,说他七岁就能读书作文,不到十岁考中了童子举,这是科举考试中专为儿童设立的考试科目。童子举,也叫做童子科,凡十岁以下能背诵任意一种

  • 宋太宗颁布的《戒石铭》,在历史上有何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宗赵光义曾颁布《戒石铭》,全文仅四句,短短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戒石铭》原出自五代蜀主孟昶的《官箴》,共有24句96个字,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的四句,以《戒石铭》的名称颁于州县,并敕令勘石立于各衙署大堂前。当各州主县令坐堂理事时,即可见此十六字,以警戒其秉公

  • 郭嘉是怎么知道司马懿会造反的?曹操为何没有除掉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在东汉末年,谋士可谓是占据一席之地,曹魏有郭嘉、司马懿等人;蜀汉有诸葛亮、法正等人;孙吴周瑜、鲁肃等人,可以说智谋的对决不输武将的单打独斗。今天就要说一说曹魏的两位谋士,郭嘉与司马懿,他们二人可以说是完成了交接棒,郭嘉作为曹操前半生最重要的谋士,而司马懿则是撑起了曹魏谋士断层的重任。在江湖上最开

  • 豪格与多尔衮的实力不相上下 多尔衮是怎么成为摄政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豪格和多尔衮,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因为没有定下皇位继承人,所以造成了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争夺皇位,最后自然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登上皇位,折中之下是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事实上,准确地说,并不是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而是皇太极的旧部

  • 李世民为何攻不下高句丽?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世民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试问现在的人,有谁不知道中国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隋唐时期的皇帝,包括杨广都是胸怀壮志的皇帝,都是渴望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的。就算是这样的皇帝,也会碰见难缠的对手

  • 杨信:赵匡胤的心腹,为何装了十年哑巴?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士人要想在朝廷做好官,不仅要有杰出的才干,更要有一个灵活敏锐的脑子。因为,表面上看,他们身居高位,享受着种种荣华富贵,而实际上,他们又身处血雨腥风之中。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为朝廷、为皇帝立过大功的功臣来说,难免不会受到皇帝惯有的猜忌之心,若稍

  • 揭秘:马皇后与朱元璋曾经患难与共的那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1382年),亦称马皇后,本名不详,安徽宿州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1352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时年21岁的马氏嫁给了作战英勇、每战必胜的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婚后,两人志同道合,伉俪

  • 东吴第四任大都督陆逊:为何说他是东吴“擎天柱”?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东吴四英将”之一,他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成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有东吴“擎天柱”之称。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对陆逊其人,他的前任吕蒙曾有这样的评价: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