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颁布《建学诏》在当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宋仁宗颁布《建学诏》在当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83 更新时间:2024/1/24 15:54:17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一些明君,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常常会发掘人才、重用人才,这其中,北宋时的宋仁宗就是典型的代表。

宋仁宗认为,建立学校、发展教育是一个发现人才的有效的途径,通过学校不仅可以起到培养、招揽有用之才为朝廷所用,而且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此,宋仁宗特别颁布了一道《建学诏》,全文如下:

夫儒者通夫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源,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得骋其说,有司务先声病、章句以拘之,则吾豪俊奇伟之士,何以预焉?

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数学养成之法,其饬身励节者,使与不肖之人杂而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之人,何以见焉?此取士之甚弊,而学者自以为患,议者屡以为言,朕慎于更改,比令详酌,仍诏宰府,加之参定,以谓本学校以教之,然后可求其实。

先策论则辨理者得尽其奥,简程式则宏博者可见其才。至于经术之家,稍增新制,兼行旧式,以勉中人。慎法细文罢去,明其赏罚,俾各观焉。如此,则待士之意周,取人之道广。夫遇人以薄者,不可责其厚。

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子大夫之行;而更制革弊,以尽学者之材。其于教育之方,勤亦至矣。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举,以称朕意。学者其思进德修业,而无失其时。凡所科条,可为永式。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之子,北宋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兴建地方学校,改革教育制度,革除选拔人才的弊端,并且颁发《建学诏》,以保证具体措施的执行。

《建学诏》表达了宋仁宗“建学兴善”、 “更制革弊”的决心和为其统治笼络人才的良苦用心。

首先,宋仁宗对“通夫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源”的儒者进行了充分肯定,认为他们知识渊博,通晓事理。

接着,宋仁宗指出当时学习的人却不能发扬儒家学说,原因就在于当时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存在弊端,即“有司务先声病、章句以拘之”,“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教学养成之法”,以至于造成许多“豪俊奇伟之士”不能进入统治集团为朝廷效命,那些正已修身保持节操的人和不贤明的人混杂在一起进用,不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此,宋仁宗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重视策论,简化选拔人才的规程,对待书香门第也稍微增添了新的规定,同时实行原来的制度等等。

这样,在宋仁宗一朝时就做到了人尽其才,拓宽了选拔获取人才的渠道。最后,他还希望有关主管部门和学者们对此要高度重视,并且把他制定的建立学校方面的法令条文作为永远不变的规章制度保留下去。

宋仁宗以这道《建学诏》来实施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方面的改革,他最大目的就为自己的大宋王朝有效地选拔、笼络有用之才,稳定王朝的统治基础。

在宋仁宗重视学校、重视人才的影响下,宋仁宗一朝涌现出大量才华横溢的名人,这其中,又以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的一场科举考试为代表,在这次考试中,不仅有大文豪苏轼、苏澈兄弟俩,还有欧阳修的弟子曾巩,这三位文坛巨匠与欧阳修并列为“唐宋八大家”。

除了以上四位大家,还有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也是在这一年的科考涌现出来的。

在古代历史中,同一年能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文坛巨匠,绝对称得上是空前绝后。这种现象既和“千古伯乐”欧阳修任主考官有关系,也和宋仁宗颁布的那道《建学诏》有重要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龚自珍20岁写的一首词,表现了一个少年的壮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龚自珍出生于乾隆五十七年,等他长大时,“康乾盛世”已经结束,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因而他大胆地批判清朝腐

  • 解缙到底有多聪明?面对朱元璋出的难题都一一化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大臣。解缙自幼聪明绝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就名列榜首(解元)。次年,才19岁的他又进士及第,同年,就当上了翰林学士。解缙才华横溢,他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我们从一些小

  • 曹魏重臣卫瓘,灭蜀最大赢家,最后却死在女人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重臣卫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卫瓘,字伯玉,三国曹魏后期重臣,西晋开国重臣。三国后期三位重量级的大将邓艾、钟会、姜维的死都和他有关。在邓艾偷渡阴平,后主刘禅投降后,又发生了邓艾擅自分封刘禅等人、钟会和姜维作乱,伺机叛乱。此时,监军卫瓘只有1000余直系部队,却经过巧妙布置

  • 褚英既是功臣又是努尔哈赤的接班人 努尔哈赤为何将他囚禁至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努尔哈赤和褚英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提到努尔哈赤,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个靠13副铠甲起兵,统一女真诸部,以6万打败明军11万人,战无不胜的后金首位大汗。他果敢、睿智、有决断,决定好的事情就立马去做,从不拖泥带水。这样的性格铸就了他统一女真、割据关外,建立后金的伟大功业,但

  • 被封九江王的英布,为何会背叛项羽投靠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为什么英布却在关键时刻背叛项羽转投刘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英布,因早年犯罪,遭受黥刑,故也称黥布,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曾为骊山刑徒的英布,早年也是反秦义军一员,后投靠楚地反秦先锋项梁,成为楚军阵营的一员战将,项梁战死定

  • 南北朝的“山中宰相”:揭秘陶弘景的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人,他们不喜欢出世做官,而是喜欢隐居于山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隐士,但这些隐士又因为名气太大,反而往往和当世的朝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人甚至能对时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其中,又以南朝梁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为代表。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

  • 绰罗斯·也先:“土木堡之变”中一战成名,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出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攻克元大都后,元朝灭亡。那些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大漠,之后北元分裂成东、西蒙古(明朝称东蒙古为鞑靼[dá dá],西蒙古为瓦剌[wǎ là])。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还对北元残部发

  • “建安七子”之首:揭秘王粲传奇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曹操除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此,这帮人里最优秀的七个人合起来称为“建安七子”,分别是:王粲、孔融、陈琳、

  • 反对宋江招安的三人中,为什么只有鲁智深敢说散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鲁智深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关于水浒传中的宋江,一直是一个不好评价的人物,我们很难一一说清他为人是好是坏,不过我们却知道,有一件事情是他非常害怕的,那就是散伙。要知道他的梦想就是在朝为官,自己费尽心思,好不容易的做到了梁山的头把交椅位置之上,若是散伙,不是等于梦想破灭

  • 常遇春到底有多厉害?鄱阳湖大决战中立下大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也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队伍,并在作战中有勇有谋而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实际统领,从而成为元末欲问鼎天下的一方诸侯。在朱元璋逐鹿中原的过程中,他麾下人才济济,可谓是猛将如云,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等人。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