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魏权臣尔朱荣,控制整个王朝,被誉为当代曹操

北魏权臣尔朱荣,控制整个王朝,被誉为当代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697 更新时间:2024/1/3 19:31:58

说到北魏权臣尔朱荣,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在历史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草根逆袭的案例: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开局一个破碗,玩到最后,破碗没了,却得到了全天下;比如汉高祖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一步步登顶,建立起了汉王朝。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虽算不上是草根,但是他的人生却也十分的波澜壮阔——一个部落贵族,趁乱世招兵买马,麾下云集四朝帝王,而后成为了王朝的实际掌控者,被誉为“当世曹操”,结果却在政治上屡屡失误,最终却惨死于女婿手中。

这四位帝王分别是:

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被其子高洋追尊为北齐神武帝。

宇文泰,西魏权臣,北周王朝奠基人,被其子宇文觉追尊为北周文帝。

杨忠,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大司空,被其子杨坚追尊为隋武元帝。

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受封陇西郡公,北周建立后被追封为唐国公,被其孙李渊追尊为唐太祖。

而麾下云集这四位帝王的便就是有着“北魏曹操”之称的尔朱荣。

尔朱荣,出身于契胡部落,其祖先曾追随北魏道武帝起兵,而后世代皆为魏将,承袭梁郡公,而到了北魏孝明帝时期,尔朱荣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梁郡公的爵位,成为魏军将领。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聊到了孝文帝改革以及后续引发的六镇起义,在文章之中,笔者曾多次提到过尔朱荣的名字,这是因为,正是这场动乱,才使得尔朱荣得以建立不世功业……

公元523年,动摇北魏国本的六镇起义爆发了,北魏帝国疲于奔命,只能借助依附于北魏的契胡、柔然等部族手中的兵力镇压起义,而尔朱荣趁此时机,大肆招兵买马,随后,尔朱荣又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笼络人才,收服降卒,高欢、宇文泰等人正是这个时候加入了尔朱荣的麾下。

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尔朱荣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

当时的北魏皇帝是孝明帝元诩,在元诩即位之初,因其年幼,其母胡太后临朝称制,而随着孝明帝的逐渐年长,胡太后仍旧把持着朝政大权,丝毫没有让孝明帝亲政的想法。一来二去之后,孝明帝与其母胡太后矛盾激化,不久,孝明帝迎娶尔朱荣之女,借机拉拢尔朱荣,并且开始对尔朱荣大开方便之门,推动其势力迅速发展。

公元528年,因不齿胡太后祸乱宫廷,孝明帝不断向向胡太后发难,并且密诏尔朱荣进京勤王,就这样孝明帝母子之间彻底撕破了脸皮。面对儿子孝明帝的步步紧逼,胡太后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将孝明帝毒杀。

得知孝明帝被杀的消息后,尔朱荣怒不可遏,一方面调集兵力,积极备战,一方面则是遣使与不满胡太后的北魏宗室联络,准备里应外合,一举绞杀胡太后及其党羽。

经过了一番努力后,尔朱荣与德高望重的彭城王元勰之子长乐王元子攸取得联系。同年,尔朱荣在晋阳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誓词,而后又尊元子攸为帝,南下讨伐胡太后。

因胡太后不得人心,尔朱荣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攻入洛阳城,将胡太后与幼帝沉入黄河。

而到达洛阳之后,尔朱荣在其部将费穆等人的教唆下,野心急剧膨胀,意图一举控制北魏朝政,于是便发动了那场极其血腥的“河阴之变”:

在孝庄帝元子攸正式登基即位后不久,尔朱荣突然邀请孝庄帝前往河阴祭天,文武百官也不许请假。当文武百官到达后,尔朱荣亲自将孝庄帝引上高台,紧接着怒斥台下的文武群臣昏聩无能、贪婪无度,指挥早已埋伏在周围的将士对台下的文武群臣展开了血腥屠杀,而后又将屠杀扩大化,一举将洛阳的鲜卑贵族以及汉族大族屠戮殆尽。一时之间,黄河都被鲜血染红,史称“河阴之变”。

在“河阴之变”后,北魏的统治根基被彻底摧毁,尔朱荣与北魏皇室的矛盾也彻底激化,这边就为尔朱荣之死埋下了伏笔。

因为在洛阳杀戮过重,尔朱荣并不敢留居洛阳把持朝政,而是返回晋阳遥控北魏朝廷。在遥控北魏朝政期间,尔朱荣南征北战,平定了河北起义,击败了白袍将军陈庆之领导的北伐,而后又平定了关陇地区,基本统一了自北魏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北方。

公元530年九月,孝庄帝借口尔朱皇后生下皇子,邀请尔朱荣入宫庆贺,准备将其诛杀。孝庄帝的密谋本来早已走漏,被尔朱荣党羽探知,哪知尔朱荣却不以为意,认为孝庄帝根本没有这个胆量,仅仅只带了数十人入宫,还没有携带兵器,结果被突然发难的孝庄帝残杀于洛阳明光殿,年仅三十八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晚清时期,慈禧同时对十一个国家宣战是为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向十一国宣战诏书内容,清朝向十一国宣战,晚清如果没有慈禧

    慈禧同时对十一个国家宣战是为了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背后有着慈禧很大的阴谋,但结果超出了慈禧的想象,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慈禧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一一分析:戊戌变法失败,慈禧计划废帝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但是慈禧的本意是想直接废掉光

  • 盘点蜀汉正营中最受争议的三位武将,他们为何会有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蜀合并能灭魏吗,蜀汉为什么不能统一,备受争议的什么意思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蜀汉阵营中最受争议的三员武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有人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真相都已经被掩埋。很多人想着为历史洗尽铅华,还原她本来的模样,可是因为时代太过久远,那些被时人和后人添加上去的“脂粉”,早已无法完全剥离。所以人们研究历史的

  • 白衣渡江夺荆州杀关羽的吕蒙,突然暴毙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被何人所害,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就死了么,大意失荆州关羽是被谁所杀

    你们知道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杀关羽,之后为何突然暴毙?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在《三国演义》中,东吴都督吕蒙白衣渡江,不但夺得荆州,还擒杀了关羽,而这些在正史上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并非罗贯中虚构,吕蒙这一手白衣渡江也成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绝唱!演义中说吕蒙在庆功宴上被关羽鬼魂上身,最终七窍流血而死,这显

  • 曹魏大臣桓范的才能如何?被司马懿称为“智囊”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司马懿什么时候夺魏国的,司马懿夺取曹魏江山,司马氏取代曹魏

    曹魏大臣桓范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古装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论智识权谋的水平,跟心机似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然而曹爽虽然愚笨,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

  • 慈禧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她把持朝政47年之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为什么慈禧一死清朝就亡了,慈禧太后的功与过,慈禧有没有做过比较正确的决定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慈禧把持朝政47年那么久,原因到底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慈禧在世的时候,曾经把持清朝朝政长达四十多年之久。可她跟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女皇武则天还不一样,因为同样是掌握了国家统治大权,但武则天则是将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强大;而慈禧太后,则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愣是将一个

  • 霸王项羽不肯过江的原因是什么?他有什么顾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项羽,项羽为什么攻而不取,项羽失败之后

    你真的了解霸王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从叔父项梁居吴(今江苏苏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随梁起兵会稽(治今江苏苏州),拥立楚怀王孙心为帝。与秦将章

  • 襄樊之战庞德战死,究竟是谁害死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允通过谁使董卓与吕布反目成仇,刘备樊城战败后去了哪里,襄樊之战启示

    关羽被动应战,于禁也没瞎指挥,是谁害死了庞德?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提起襄樊之战,人们就会想起关羽大意失荆州,还产生了很多阴谋论。这些阴谋论中居然还有“刘备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于禁怕庞德立功而背后使坏”。且不说刘备跟关羽的关系有多好、荆州有多重要,就是“于禁瞎指挥坑死庞德”

  • 朱元璋的26子中,为何没有人选择跟朱标争夺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为何无人与朱标争太子,朱元璋有多喜欢朱标,明太子朱标百度百科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是一个相当厉害的皇帝。至于为何厉害,这不用多说,单单凭借他的出身,就让很多人不得不服,朱元璋小时候连饭都吃不起,但却能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可以说他是地地道道的草根。从

  • 长坂坡之战时,赵云为何只救阿斗?不救刘备的两个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长坂坡赵云单骑救阿斗,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长坂坡之战赵云救主

    对长坂坡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闻备已过,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表病逝,即位的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依靠的大树

  • 杜甫:一生终了都只是个小诗人、小观园,死后却受人膜拜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甫的诗被谁发现才流芳百世,白居易最后一首诗,杜甫得知李白死去什么反应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752年的秋天,杜甫和高适、岑参、储光羲等诗人一起登上慈恩寺塔(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其他人的诗写的都是天朗气清,大好河山。只有杜甫看到的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录从上往下一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