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94 更新时间:2024/1/25 21:20:53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大军讨伐之时,大明其他的亲王都在干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所谓的造反,指的是发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的“靖难战争”。参战双方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和第三孙建文皇帝朱允炆。

大明开国之后就立了皇太子,即朱允炆之父朱标。若是按照自然规律,等朱元璋驾崩后朱标正常即位,想必是不会有靖难战争这场皇室内战出现。

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不幸死在了朱元璋前面,老皇帝考虑再三,选择年轻的皇孙朱允炆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由于此时的朱元璋年事已高,不知道意外会在哪一天来临,他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再像当年培养朱标一样,重新再来培养朱允炆。

洪武皇帝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为皇孙继位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于是他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将以原太子党蓝玉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全部铲除,并以自己的儿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为核心来掌握军权,戍守边疆。

但是朱允炆毕竟年轻识浅,且从小在文人环绕下长大,其实已经被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所挟持。建文君臣对于老皇帝的国策不以为然,登基伊始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以文抑武”是国策,“打压藩王”是核心。而燕王朱棣,则被认为是刺头中的刺头,必须有理由要铲除,没有理由制造理由也要铲除。这种情况下,朱棣在造反之后,其他王爷都是怎么做的呢?笔者今天就来聊一聊。

靖难战争前各藩王现状

明太祖朱元璋生育能力惊人,一生共有26个儿子,其中除了长子皇太子朱标和幼子朱楠外,其余24人全部册封为亲王。这24位藩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无子除国。

分别是第八子潭王朱梓和第九子赵王朱杞。

第二类:尚未就藩。

分别是鲁世子朱肇煇(第十子鲁荒王长子)、第二十子韩王朱松、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和第二十五子伊王朱。

第三类:戍边亲王。

分别是秦王朱尚炳(次子秦愍王朱樉长子),封国西安。晋王朱济熺(第三子晋恭王朱棡长子),封国太原。第四子燕王朱棣,封国北平。第五子周王朱橚,封国开封。第六子楚王朱桢,封国武昌。第七子齐王朱榑,封国青州。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封国成都。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封国荆州。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国大同。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封国甘州(今甘肃张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封国广宁。第十六子庆王朱栴,封国宁夏。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国大宁。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封国云南。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国宣府。

对于建文君臣来说,伦序在朱棣之前的是嗣秦王和嗣晋王。但他们都是第二代亲王,无论是声望还是政治经验都无法与燕王相比,所以朱棣就是事实上的宗室老大。而且虽然明初亲王都拥有三护卫官兵,但能节制本省都司的只有晋王和燕王。朱棡去世后,只剩下朱棣。丙辰,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即燕王)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第一招:项庄舞剑

燕王不除,朝廷不安!燕王之罪,罪在将来!话虽如此,但是如何既当又立,在朝堂上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最终建文帝采纳了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办法,通过收拾朱棣亲弟弟周王朱橚,来测试燕王的反应。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此时距离太祖皇帝去世尚不足百日),曹国公李景隆奉旨率领大军奔袭河南,将包括表叔周王朱橚、表弟周世子朱有燉在内的王府宫眷和官员一股脑全部抓回南京受审。随后朝廷一面对周王和世子本人进行严刑拷打,一面让燕王朱棣来议定其罪。

初周王被执,果敕上(指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明太宗实录卷一》

对于朱棣来说,周王虽然是亲弟弟,毕竟还是自己性命比较重要。燕王殿下戍守边疆二十年,何等的老奸巨猾,如何能让朝廷抓到把柄。朱棣在给朝廷上书中“正义凛然”,处处搬出太祖《皇明祖训》说事,朝廷卯足了力气打出的一拳,犹如打在棉花中一般。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著,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实录卷一》

第二招:

编织罗网虽然“敌不动”,但朝廷不能“我也不动”。经过商议之后,一张紧密的大网迅速向朱棣头上罩去。第一步是解除燕王护卫的武装,朝廷以“备边”为由,将燕山三护卫官军调往开平塞王,断了他们和北平城内的联系。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第二步是接管北平城防,朝廷派工部侍郎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和张信则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将城内军政大权从燕王手中剥离。

第三步是调动大军对北平形成合围,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军分驻扎开平、临清、山海关。宋忠,锦衣卫出身,太祖朱元璋的嫡系部下。他率三万精锐驻屯开平,燕山三护卫中挑精壮官军“悉选隶忠麾下”。临清位于北平之南,是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枢纽。徐凯出身四川都司,长期在四川一带平定叛乱,不但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燕王之间也并无交集。山海关位于北平之东,是连接辽东和北平的门户。耿瓛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他的夫人是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换句话说,三路大军的指挥都是建文帝的亲信,朝廷灭燕已经是“箭在弦上”。

第三招:剪除羽翼

外围布置已定,下一步就是剪除朱棣可能的帮手。青州的齐王朱榑,曾随朱棣出塞。一旦其在青州起兵,朝廷大军将腹背受敌。大同的代王朱桂,与朱棣同为中山武宁王徐达女婿。大同在北平以西,是朝廷三路大军的唯一缺口。于是齐王和代王分别被废。

荆州的湘王朱柏,是当年仅有的两名观摩了皇太孙册封大典的亲王之一,另一人当然就是燕王朱棣。荆州地控长江天险,湘王又可能知道了太多的秘密,朝廷怕他协助朱棣偷袭南京。但是湘王很有骨气,面对如狼似虎的朝廷官军,他不屑一顾,冷静地整理衣冠,点燃宫殿,投火而死。上至王妃,下至宫人,全部追随湘王而去。

到了六月份,原本在地处云南,和燕王八竿子打不着的岷王朱楩突然也被免为了庶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和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有矛盾,朝廷为了争取沐家的支持,牺牲一个叔叔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云南军队此后一直都是朝廷的出征的主力军。

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借口了。你说怎么这么“巧”,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奏朝廷,称王府官校于谅、周铎等人暗中谋逆。事到如今朱棣还想着蒙混过关,他使出“装疯”这一绝招。以堂堂亲王之尊在市井之中胡言乱语,抢夺食物,满地打滚。但是燕王殿下没想到的是,燕王府官员老大、长史葛诚早就暗中投靠了朝廷,“装疯”也没用了,朱允炆立刻下旨派遣使臣前往北平逮捕燕王府官属,并将朱棣本人捉拿归案。

没有退路了,只能反了。七月初一日,燕王正式举兵,历时三年的靖难战争徐徐拉开帷幕。此时此刻,还拥有兵权的藩王还剩下9位:

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和谷王朱橞。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燕王的起兵,其他的王爷最初虽然难免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但也没人站出来力挺朱棣。毕竟以区区北平一地来对抗朝廷,怎么看都是自找死路。

因此当燕王在七月十二日攻克怀来后,镇守宣府的谷王朱橞有些慌了。怀来距离宣府已不足二百里,骑兵的话用不了两天就到了城外。谷王虽然也出过塞,但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还是很清楚的。万一四哥真的来了,自己怎么办?打,肯定打不过。投降,难道要一起送死?于是这位谷王殿下做了个聪明的决定,老子不干了,回南京。建文帝对谷王的表现很满意,当然他不会想到这位狼狈逃难而来的叔父,日后竟会成为终结自己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八月,为了给北平局势打上最后一块补丁,朱允炆下诏让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向谷王学习,放弃封国返回南京。和谷王这样充数的不同,辽王和宁王是实打实的戍边亲王,洪武年间多立战功,建文帝此举真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二王之中,辽王奉旨回京,宁王却抗旨不尊,结果被朝廷下旨削去了护卫。说实话,《明史》虽然称宁王“善谋”,但从此事中却实在看不出来。抗旨,意味着和朝廷决裂。有朱棣的榜样放在那里,朝廷一定会对宁王用兵。此时不迅速起事和四哥合兵一处,居然眼睁睁被朝廷给解除了武装?若非朱棣率军偷袭大宁,宁王的下场比湘王好不到哪里去。丙寅,初谷王橞遁还京师。齐泰等虑辽王植、宁王权为上之助,建议悉召还京。惟植至,遂遣敕削权护卫。—《明太宗实录卷三》

随着辽王、谷王南迁,燕王、宁王合流,还拥有兵权的在外藩王仅剩下6位:

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和庆王朱栴。

六王之中,秦王、肃王、庆王远在西北,和主战场并无联系。楚王和蜀王更是一个在湖广、一个在四川,和朱棣一点利害冲突都没有。至于晋王朱济熺,虽然朱棣曾经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率军西进攻打大同,但负责救援的曹国公李景隆,似乎晋王本人并没有参与。

由于建文朝廷对于宗室手段过于凶狠,上述几位实力雄厚的亲王在靖难战争中个个袖手旁观,坐观成败。其中楚王和蜀王不但手上拥有实力强大的护卫官军,同时在宗室中也是德高望重。如果二王可以加入朝廷一起讨伐燕王,不但打破了朱棣所谓“奉天靖难”的牛皮,从兵源上也可以解决朝廷的困局。

其实在耿炳文兵败真定之后,监察御史康郁就曾经上书朝廷,请皇帝下旨让楚王和蜀王出山辅政,同时劝燕王罢兵。可惜被削藩冲昏了头脑的朱允炆根本就不可能听得进去,不削他们就不错了,还辅政?

九月朔,监察御史康郁上言:“...伏愿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燕王起兵,实力强大的各位在外藩王或放弃封国,或岿然不动,或一起造反,但就是没有人挺身而出协助朝廷一起讨伐朱棣。这说明建文君臣此前的所作所为,已然彻底将宗室推向他们的对立面。而洪武朝的武勋贵族,与朱允炆等人也是貌合神离,盲目激进的朱允炆,最终还是吞下了自己酿造的那杯苦酒。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把燕王大军放进了京城。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七月八日,楚王朱桢来朝。八月十二日,晋王朱济熺来朝。九月上旬,秦王朱尚炳、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来朝。各位王爷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于新朝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孙权背刺关羽后,对东吴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既然孙权背刺关羽是错误的决定,为何东吴没受影响?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公元219年,关羽率领大部分荆州将士一路北上,就此围攻了襄樊两城。虽然曹操立即派出了于禁督七路大军增援樊城,但在关羽水淹七军下,于禁不得不投降关羽,一时间,关羽的声势威震华夏,蜀汉北伐的形势一片

  • 晋朝将领刘琨是什么出身?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晋朝将领刘琨是什么出身,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原本繁华的中原大地,如今却是烽火狼烟不止,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代西晋王朝南迁,建立东晋政权,朝廷无论是文臣武将,都跟着南渡。但是有一位将军却选择留下来作战,坚守领土,他就是刘琨刘琨是北方世家

  • 如果宋襄公继位,泓水惨败的事情还会发生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宋襄公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宋襄公是宋国国君宋桓公的嫡子,年纪轻轻便被立为了太子,但他却不是长子。他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庶兄目夷。在他还没有即位之时,不知是处于沽名钓誉的炒作,还是真心实意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兄长目夷。在宋桓公病危之时,上演了一场推位让国的苦

  •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记恨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秦朝末年军阀并起,刘邦和项羽是其中最为强大的两人,最后韩信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水平在垓下一举击败项羽,成就兵线之名。正如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韩信自己说“臣多多而益善耳”,体现了韩信用兵的精妙。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历史也诞生了许多

  • 刘备统一三国后,他会选择除掉哪两位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刘备真的统一三国,选择除掉两位功臣,会选择除掉哪两位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诸侯各占一方,但是赤壁之战,曹操栽了跟头,之后在没有办法一口气吃掉孙权和刘备。到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天下变为三家格局,北有曹操、江南孙权、益州刘备,很多人受到《三

  • 韩世忠将金兀术封锁在黄天荡,后来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金兀术率十万金军,进犯南宋,一路烧杀抢掠,追击宋高宗赵构,搜山检海捉赵构,赵构一路狼狈南逃,为了躲避金军,一直跑到了海上,不上陆地了,赵构觉得,在海上比在陆地上安全,毕竟,金军不习水战,就这样,金军一路掠夺,见捉不到赵构了,于是,这才决定退军回北方。然而,金兀术乐极生悲,他觉得一路取胜,又抢夺了那么

  • 金兀术一生打了哪些胜仗?他的克星是岳飞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金兀术本名完颜宗弼,他是金国名将,也是进犯南宋的主战派,铁腕人物,金兀术力主伐宋,当然也有资本,他勇猛善战,打仗很厉害,进攻南宋,一路每战必胜,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但是,金兀术一遇到岳飞,就彻底栽了,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输得很惨,因为,岳飞是他的克星。先看金兀术打了哪些胜仗?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

  • 盘点刘备手下的三个叛徒,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在三国三巨头里,最讲仁义,曹操虽然是英雄,但是有过屠城,孙权晚年昏庸,逼死儿子,逼死陆逊,而刘备却没有这些缺点,对诸葛亮推心置腹,也非常信任自己手下的将领和谋士,善待百姓,提起刘皇叔,仁义布于天下,就连到袁绍那里去投靠,袁绍四世三公,地位显赫,居然出城二百里迎接,可见,刘备的名声很好。然而,就是

  • 李克用和朱温是死对头,李克用最后啥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晋王李克用是后唐太祖,他开始是唐末五代时的军阀,字翼圣,本来姓朱邪,是沙陀族,神武川新城人,后来被唐朝皇帝赐姓李, 李克用有个外号叫“李鸦儿”,他因为一只眼睛瞎了,又号“独眼龙”,李克用骁勇善战,尤其善于骑射,他早年随父出征,经常冲锋陷阵,冲在最前面,在军中被称之为“飞虎子”,非常了得。有一次,李克

  • 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首,李存勖是李克用的亲儿子,李嗣源辅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李存勖成为了后唐开国皇帝,也就是唐庄宗,然而,后来李嗣源却夺了李存勖的帝位,成了后唐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唐明宗。那么,李嗣源后来是怎么死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嗣源小名叫邈佶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