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扶苏继位秦朝发展会更好吗

扶苏继位秦朝发展会更好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821 更新时间:2024/1/3 2:56:32

或许是因为胡亥太无能,所以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观点,觉得让扶苏成功继位的话秦朝的发展会更好。当然,这也是因为胡亥存在感太低,只是赵高手上的傀儡,所以扶苏理应比胡亥更强。但这些都只是推测,其实就扶苏的性格来说,他或许并不适合当一位皇帝。扶苏的确宽仁,不过缺少一些帝王之气,他继位后同样容易遭人摆布,那秦朝的最终历史也不会有多大改变。

1、长子扶苏

秦始皇的情感生活,至今在历史研究中还是一个空白,特别是神秘的始皇后,关于她的所有痕迹似乎都被人为抹去了。

因此有好多人在小说里把秦始皇描绘成绝情绝爱的那种人,说他不近女色、性格冷漠。可实际上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10几个女儿,所以想必他的感情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对女人也应该是抱有极大兴趣的。

在秦始皇的诸多儿子中,扶苏和胡亥的名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这两个儿子,一个是老大,一个是老小,都曾经深得秦始皇的宠爱。

根据李开元老师在《秦谜》里的推测,扶苏的母亲应该就是秦始皇的始皇后,而且她来自楚国,所以扶苏身上有一半楚系贵戚的血液。

这种推断是有事实依据的,当时按照秦国的规定,国君在举行完冠礼宣布亲政之后,便会举行大婚迎娶王后。

通常来说,秦国的王后都是由太后从娘家亲戚里选取知根知底的姑娘。但赵姬因为情人嫪毐的叛乱已经被儿子列入黑名单,丧失了话语权。遍观秦国朝堂只剩下楚国外戚势力的代表华阳太后,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为嬴政选取楚夫人作为王后。

没多久扶苏便出生了。他是秦始皇的嫡长子,第一个孩子带给父母的喜悦往往是最大的,加之扶苏又出身尊贵,因此享受了很多独有的教育资源,成长为品行仁厚的翩翩贵公子。

即便后来秦始皇宠爱各种美人,儿子一个接一个的出生,也丝毫无法撼动扶苏的地位。

但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

公元前225年,楚国外戚昌平君叛乱后成为末代楚王,他的这一举动最终不光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也改变了扶苏的命运。

按照《大秦赋》的剧情,芈启是扶苏的姥爷、秦始皇的老丈人,实际情况应该也差不到哪去。扶苏的母亲极有可能受到芈启叛秦的连累而自杀,剩下扶苏一人独自面对朝堂的惊涛骇浪,那时候他才10几岁。

有人推测秦始皇因为扶苏身上有楚国人的血统,恨屋及乌,从此开始讨厌他,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当时七国之间高层互通婚姻的情况非常普遍,每个人都是混血,仅仅因为血缘关系就厌弃自己的亲生儿子,那秦始皇未免也太不靠谱了。况且,扶苏是秦始皇刻意培养的继承人,在共同对付楚国外戚的势力上,爷俩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但母亲和亲戚们的去世,肯定给小扶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导致他缺乏安全感。

2、秦始皇和扶苏关系

秦始皇厌弃扶苏的根本原因,是二人的政见不和。

秦朝经过数百年变法,都是以法家作为治国根本。而扶苏因为书读得太多,加之性情宽厚,对儒家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对老爹使用严酷刑法治理国家表示出不满。

此外,对于秦始皇拼尽全力想要维护的郡县制,扶苏也持不同意见。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打算强行禁锢天下人思想的时候,扶苏义正言辞地站出来大手一挥:“爹地,不可以!”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扶苏为了劝阻秦始皇,表示“诸生皆诵法孔子”,指责秦始皇“皆重法绳之”,他担心“天下不安”。

秦始皇为此勃然大怒。这小子平时看着老实巴交的,关键时刻净跟自己对着干,这要是哪天自己两腿一蹬根跟这个世界永别,之前辛勤制定的那些法律还不都得被推翻?

郡县制可是秦始皇用毕生心血浇灌出来的生命之花,任谁也不能提出反对意见。

刚开始大臣们还纷纷上书反对,拿春秋时代的各种历史故事给秦始皇摆事实讲道理,要么就是打算暗箱操作,鼓动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儿子,要是公子们得到分封的话军功集团自然也可以顺理成章要求得到封地,就连小乖乖王翦在灭楚国之前也酸酸地嘀咕了几句在秦始皇手底下难封侯。

当时,秦始皇哈哈一笑,事情就过去了。

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昔,秦始皇铁了心要把郡县制贯彻到底。李斯读懂了老大的心思,充当秦始皇的打手,谁提出反对意见李斯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跟人杠,他的口才可是一等一的好,不把那些人骂得体无完肤绝不鸣金收兵。

如此骂战上演了几次后,那些人精子大臣算是明白了,反抗无用,暂时接受,反正以后还有机会。

机会是什么?机会在继承人身上。他们将期盼的目光投向扶苏,暗搓搓盼着秦始皇早点死,他一死耳根子软的扶苏上位后,军功集团的分封就有希望了。

秦始皇早就看清了这帮人的狼子野心,同时他对扶苏也是相当失望。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小白眼狼,这么多年我算是白培养你了,世界那么大,你出去看看吧。

于是扶苏被老爹一脚踹到了离首都咸阳城几百里之外的上郡,去监督蒙恬的30万大军修长城、打匈奴。

后人对秦始皇的做法感到很不解。按常理来说,扶苏从失去首都户口的那天起就相当于被秦始皇从继承人名单中划去了,既然如此,秦始皇为什么不把他流放得远一点,偏偏让他在边境线上晃悠呢?

有些历史学家据此认为扶苏并没有失势,因为他没有带过兵,所以秦始皇派他下基层历练一下,为日后的掌权积累人脉。

但是搞政治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灵通。把扶苏踢出咸阳,便相当于将他从核心决策层中剔除出去,贬谪的意味很明显。但因为秦始皇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所以他暂时把扶苏安置在上郡,相当于现在综艺节目中常见的“待定席”,扶苏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要么出局要么勉强复活。

通常朝廷派出的监军都是指手画脚找事去的,但扶苏到了上郡后跟蒙恬打得火热,显示出超凡的人格魅力,其实他这样反而将自己推得离皇位越来越远。

原因是蒙恬虽然深受秦始皇的信任,但他是军功集团的代表人物,扶苏和军功集团走得太近在秦始皇眼中是另一种威胁。秦始皇在世时,他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压制住这些军人,但是万一扶苏继位,这些人必然会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要求,恐怕扶苏也会一一满足他们。

3、扶苏未必比胡亥强

然后秦始皇给扶苏打了不及格的分数后,立刻开始从其他儿子中寻找可造之材,他找到的人就是后来的秦二世胡亥。

胡亥是小儿子,天性纯真活泼,老父亲都对小儿子有种莫名的溺爱,恐怕秦始皇也不能免俗。除此之外,胡亥肯定也很聪明,不然也没有可能从20几个兄弟中脱颖而出。

秦始皇为了胡亥的教育也算是费尽心血,把他欣赏的赵高派到胡亥身边教导胡亥。在赵高的教育下,胡亥系统学习了法家的相关思想以及实用的诉讼知识,从思想上与父亲保持了高度一致,政治路线的正确给胡亥加了不少分。

而且秦始皇东巡时也带上了胡亥,打算传位给幼子的意图很明显,但是胡亥也没有通过秦始皇的严格考核,原因尚未可知。

就这样,在继承人问题上磨磨唧唧犹犹豫豫的秦始皇,还没等他想清楚却突然发病死翘翘。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临终前口授赵高,要让扶苏办理自己的丧事。

可是赵高心怀鬼胎,拉拢了左丞相李斯,合谋一番后整个假诏书给扶苏,遗诏上写满了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在结尾处则是命令二人自杀谢罪。

扶苏二话不说就打算抹脖子自杀。蒙恬赶忙拉住他,“公子,这遗诏颇有点蹊跷,陛下并没有立太子,还派我守边疆,咱俩应该都算有用的人。就算陛下真想把咱俩都咔嚓了咱也得当个明白鬼。这样吧,你去重新请示一下,到时候再死也不迟。”

蒙恬说完之后一看不对劲,扶苏哪去了?还没等他说完,人家扶苏已经抹脖子自杀了。他是文人出身,从没摸过刀剑,没想到自杀效率还挺高。

扶苏短暂的一生,就这样虚无地结束了。

扶苏自杀这事,一半赖秦始皇,一半赖他自己。

秦始皇干啥都风风火火,偏偏在继承人问题上模棱两可。在他之前的秦国,都是早早就确定好了继承人,好赖都是他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可秦始皇挑继承人跟挑西瓜似的,东拍拍西拍拍,始终拿不定主意。

就算他在临死前那句留给扶苏的“与君会咸阳而葬”,话也是说得模棱两可。马上就要咽气的人,说话还不直接点,搞那么多弯弯绕,最后把自己大儿子给坑了,确切说是把自己的全部儿子都给坑了。

扶苏也是问题相当大。自幼丧母让他没有安全感,成年以后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又弄得特别紧张,他是打心眼里相信,老爹完全可能会下诏书赐死自己,所以根本就没有怀疑过遗诏的真伪。

扶苏从小到大过得都是顺风顺水的生活,没遭遇过多少挫折,也没有多少心眼。看起来他接受的皇室教育其实是失败了,因为他压根就没弄明白宫廷政治的玩法。

可能因为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战国时代各国朝堂都是波谲云诡,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扶苏平时人缘挺好,最起码应该拉拢几个秦始皇身边的宦官啥的充当耳目,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好及早应对。

如果他稍微有一点人家李世民或者朱棣的政治头脑,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就算不起兵反叛,杀掉使者逃出去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嘛。

有些人评论扶苏是迫于无奈,说什么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拜托,扶苏那个时代这句话还没发明出来呢,那时候压根就没有愚忠这一说。

当然,扶苏可能也是因为不知道朝哪跑。毕竟廉颇当年被赵王迁剥夺兵权时一怒之下出走魏国,李斯在楚国不得志就跑到秦国。扶苏因为老爹一统天下,环顾四周发现没有其它国家可以栖身,然后陷入了绝望,不过这种可能性小之又小。

他完全可以选择带兵反叛。蒙恬的30万大军虽说不可能全部跟这哥俩造反,但蒙恬在北部军中威望很高,怎么也能选出10万人马。如此一来即便秦始皇的遗嘱是传位给幼子胡亥,凭借军队的力量扶苏应该也能把皇位夺下来。

退一万步讲,就算不成功再自杀,也好过什么都不做吧。汉武帝的太子刘据,那么老实忠厚的一个人,还知道调了点宫廷卫士把陷害自己的江充给杀了。扶苏守着30万大军,属于家里有矿那拨的,却白白浪费了资源。

可以想见,即便赵高李斯没有密谋篡位,扶苏即位后也会把国家管理得一团糟,未必会比胡亥强到哪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厉害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一提到卫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灭掉的一个小国,而关于为什么没有灭卫国,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也是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吕不韦和商鞅是卫国人,因此才没有灭掉。但事实究竟如何,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卫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却出了很多的人才,那你知道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名人

  • 司马迁为何妖魔化秦始皇,史书中是什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长久以来,对于秦秦始皇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而在往前看,秦朝灭亡之后的汉朝,最能反映当时的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的,莫过于就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了。而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相描写,看过之后就会感觉,司马迁眼中的秦始皇就是一个极其丑陋又凶狠的人,说白了就是妖怪,那为什么司马迁要这样写呢?下面

  • 黄萧养生平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英宗时期,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的越狱事件,背后的策划者和首领是一个叫黄萧养的人。黄萧养成功越狱后,大举反明旗帜,共召集义军十多万人。黄萧养可不是什么土匪头子,品德败坏之人,他之所以会反明也是被逼的。黄萧养童年时期遭遇灾荒,他被父亲抵押给地主打工,后来遇见一位医者将黄萧养收为徒弟。一位医生为什么会走上起

  • 赵奢为什么姓马,为何不是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赵奢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有些陌生,但如果说赵括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长平之战中赵国换掉廉颇的那个小将,而赵奢就是赵括的父亲。但很多人可能意想不到的是,赵奢在后世竟然有一个后人,就是马超。这就真的是非常奇怪的了,赵奢明明姓赵,为什么他的后人却姓马了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赵奢为何

  • 秦国君主能力排名,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秦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努力才最终完成的统一大业,而秦国历史上除了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嬴政这中间,为了统一天下的君主之外,前面还有几十位秦国的君主,那么如果要从这些君主中进行各自功劳的排名,谁的能力是最强的呢?谁的功劳又是最大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

  • 李乐嫣历史原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长歌行》中,李乐嫣是李世民的女儿,和李长歌是堂姐妹关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女儿李长歌侥幸跳出,由此可见她跟李乐嫣的关系也不会很好,两人毕竟有世仇。不过这一切也和李乐嫣无关,李乐嫣的一生也挺无奈,她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最后郁郁而终。下面就来讲讲李乐嫣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原型人物,如果

  • 秦观和苏轼的关系如何,两人是好友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秦观和苏轼是好友关系,而且两人之间的情谊非常深厚。秦观早年就是因为得到苏轼的推荐才得以担任太学博士。所以对于秦观来说,苏轼既是他的贵人,也是挚友。苏轼此后因乌台诗案被贬,其他人担心自己遭受牵连,于是断绝和苏轼的来往,但秦观并不怕,反倒更加在乎苏轼的安危。那下面就来讲讲秦观和苏轼之间的故事,以及秦观的

  • 赵飞燕容貌复原图曝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赵飞燕作为古代公认的美女之一,很多历史迷都十分好奇赵飞燕究竟长什么样子。不过她毕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也没有具体的画像流传下来,所以想得知赵飞燕的真实容貌十分困难。其实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过很多他们心中的赵飞燕。通过赵飞燕的生平经历,我们能得知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要比她的长相来的更加

  • 李斯是否堪称千古一相,究竟有没有这个资格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嬴政虽然功过后世评论众多,对他的评价也都是褒贬不一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的很多功绩还是堪称是“千古一帝”。而与之对应的秦朝的丞相李斯,又是否担得起“千古一相”这个称呼呢?以李斯的为人来看,他是都有资格叫这个称呼,李斯在后

  • 历史上的赵偃是昏君吗,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赵偃也就是赵国历史上的赵悼襄王,在《大秦赋》的剧情当中,赵偃被演绎成了一个每日无所事事,只知道喝酒玩乐的君王,身边更是有郭开和倡后这样的人,可以说赵国的灭亡,赵偃有着很大的责任。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赵悼襄王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其实我们可以从他的谥号中看得出来,悼和襄都不是什么坏的意思,难道说历史上的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