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之獬为什么提出剃发易服,孙之獬生平简介

孙之獬为什么提出剃发易服,孙之獬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534 更新时间:2023/12/9 7:40:47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朝初期,对全国实行的《剃发令》最早是由一位汉人提出,他就是孙之獬。孙之獬是明朝进士,后来跟随魏忠贤一党,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舒舒服服。等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后,孙之獬虽免去一死,但被朝廷革职为民。后来清军入关,孙之獬为了讨好他们,主动剃发易服,此举遭到了汉臣的鄙视。结果他便主动提出推行《剃发令》,所以这条法令他算是始作俑者。

孙之獬,在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不光彩的一页。在明朝期间,孙之獬投靠阉党,被革职为民。满清入关后,他主动上书清廷,倡议“剃发易服”,给汉民族留下了极为痛苦的记忆,被汉族人骂作“汉奸”。

那么,孙之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被人肢解而死呢?

孙之獬是山东省淄川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九年。万历四十三年,24岁的孙之獬中举人。天二年,31岁的他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职翰林院检讨。两年后,孙之獬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期满后回京升职为翰林院侍讲,官至正六品。天启7年间,受命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宫。

孙之獬发迹之时,正是阉党魏忠贤权盛之际。孙之獬依附魏忠贤,捞取了不少好处,也跟着魏党吃香喝辣。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随着崇祯帝朱由检的即位戛然而止。

崇祯帝即位后,开始对魏忠贤进行清算。在魏忠贤上吊自杀后,官员们纷纷上疏,要求崇祯帝下旨,销毁由魏忠贤主持编撰的《三朝要典》。

按理说,孙之獬应该是识时务的,阉党已覆灭,其著作自然在毁禁之列。但孙之獬居然逆流而动,上奏请求崇祯帝为《三朝要典》作序,这显然是极为不明智的举动。

好在崇祯帝不糊涂,下定决心焚毁《要典》。孙之獬急了,跑到崇祯帝面前,痛哭流涕地高喊着“《要典》必不可毁”。回来后,又给皇帝上了一疏,力陈不能焚毁《要典》的理由。

孙之獬的执迷不悟,终于惹恼了崇祯帝,他被一纸诏书“削籍”,回到老家临川,做了一名乡绅。

满清入关后,53岁的孙之獬响应号召,和众多的明朝官员投入了清廷的怀抱,被原职录用。而后,又被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做到了二品高官的位置。

孙之獬满心感恩,寻思着大清对咱不错,咱是不是应该有所表示啊。

适逢清廷倡导汉人“剃发易服”。孙之獬认为报答清廷的机会来了,不但自己第一个带头剃发换装,还命令府里的一干众人全部效仿他,分分钟就剃发易服完成。《顺治实录》载:“孙之獬于众人未薙发之前、即行薙发。举家男妇、皆效满装。”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清廷在上朝的时候,满汉官员是分两班站立的。孙之獬站汉班吧,汉臣因他从满俗而不屑与之为伍。站满班吧,满臣又认为他是汉臣而不受。这搞得孙之獬狼狈不堪,闹出诸多笑话。

孙之獬一怒之下,干脆上疏皇上:“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就是这一份奏折,让清廷下定决心颁发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自此,满汉之争进入白热化,各地汉人纷纷揭竿而起“保我发肤”,反对满清的统治,无数汉族民众为此遭到屠戮。

当然了,满清推行“剃发令”是既定政策,不能全赖在孙之獬一人身上。即便没有孙之獬的迎合之举,满清也会一如既往地将“剃发令”贯彻到底。只不过孙之獬刚好迎合了满清而已。

顺治三年,孙之獬因在招抚江西时玩忽职守,将朝廷官职私相授受,擅自为军事将领加官。这引起了清廷的猜忌和怀疑,于是他被贬职回到家乡淄川。

恰好在此时,高苑人谢迁率千余众组成义军,举起大旗反清。

顺治五年7月,义军攻到临川城下。淄川知县刘修己病急乱投医,抓住赋闲在家的孙之獬这根稻草,希望他能施以援手。

没想到,临川城内的义军细作乘人不备,里应外合,从城墙上垂下绳索,引导义军士兵攀上城墙,进入城内,并打开了城门。临川城瞬间被义军攻破了。

孙之獬成了义军的俘虏。

谢迁劝说这位朝廷前高官投降,却遭到了孙之獬的破口大骂。义军只好将他关入大牢,希望他能改变初衷。但孙之獬仍然怒骂不止,而且一连绝食五天。

被逼急的义军想出了一个损招,将孙之獬的4个孙子绑来,逼迫他投降。但孙之獬还是不为所动,宁死不降。义军又当着孙之獬的面,逐一砍下了他孙子的人头,孙之獬依然高声叫骂。

气疯了的义军,随后用针线把他的嘴唇缝了起来,还是阻挡不了他发出低吼的呜咽声。最后,义军将他肢解了。

当然,有一种传说来自于谈迁的《北游录》。说义军对孙之獬的变节行为深恶痛绝,在将他杀死后,用锥子遍刺其身,并插上头发,意为“我为汝种发”,以报复他上疏“剃发易服”的行为。

不过,这种传说不见于任何正史书籍。

倒是孙之獬死后,清廷不但没有为他发放一丁点抚恤,反而后来还将他编入了《贰臣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何会善待陈友谅之子陈理?不怕他造反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很多人看来,朱元璋就是一个会残杀功臣的皇帝,历史上朱元璋曾经杀掉了太多曾经跟随自己的有功之臣,不仅如此,明初四大案当中死掉的人数以万计,这其中牵连的人必然存在很多没有犯事却被连坐的人。如此心狠手辣的皇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真的不多见,朱元璋算是唯一的一个了。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比如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 滕王李元婴为什么能躲过李世民和武则天的杀戮?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李元婴,可能很多人对他还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说滕王,很多人应该就是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滕王,就是曾经在课本里面学到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滕王了。滕王李元婴是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李世民的弟弟,算起来还得是李治的长辈,虽然年龄上面还比李治小一岁,但是辈分还是摆在那里的。但是我们知道,

  • 林徽因的孙子孙女为何都改了姓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林徽因和梁思成我们都知道,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不仅在当时,即便是现代,也依然是很有名,也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而民间也一直都流传着很多关于林徽因故事,虽然说很多人关心的都是她的情感生活,但是她的学术成就却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为什么林徽因的孙子和孙女后来都改了姓?他们都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后

  • 历史上最真实的太监汪直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成化3年,汪直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城,此时的汪直还是幼童,在午门以战俘的身份参加了盛大的“献俘”仪式。藤峡瑶民起义被朝廷血腥镇压后,作为“叛民”后代的他,也成为了明军的战利品被送入北京。多年之后汪直回忆起当年的那些事情,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他只知道那

  • 司马懿为何不许子孙为自己扫墓?后来发现这才是老谋深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很多人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作为三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不仅是影响了当时的格局,也影响了后世非常深远。而司马懿当时所做出来的很多选择,可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似乎让人很不理解,但是如果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他可真的称得上是老谋深算了。比如,司马懿曾经要求自己的子孙不要为自

  •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是同一家族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这三个人,想必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都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各自也有自己不同的称号,而三个人合起来则被人们称作“三钱”,算是一个很特别的组合了。但是除了他们为祖国做出的很多贡献之外,很多人也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感到非常的好奇了。正是因为他们都姓钱,而且

  • 溥仪的弟媳是谁?为什么有好几个情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溥仪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了,而与溥仪相关的很多人物,也都让人非常好奇。溥仪有一个弟弟名为溥杰,而与溥杰有关的,是他的第一任非常有名的妻子,即溥仪的弟媳。之所以她很出名,是因为民间一直都流传着很多关于说她非常轻浮,恃宠骄横,淫荡等等,因此很多人才对她感到很好奇,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 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薛仁贵,想必很多人对他应该也都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了,在各种隋唐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等里面,经常会提到薛仁贵,也写了很多他的传奇故事。不过很多人了解到的薛仁贵其实都是在这些传奇故事里面的人物,对于真实历史上的薛仁贵的了解还是要少一些的。那你知道真实的薛仁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一生,真实历史上的薛仁贵到

  • 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郑板桥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提到郑板桥,熟悉的朋友肯定会首先想到他的画作,《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都是郑板桥最经典的作品。不过郑板桥出名还跟他的性格有关,据说他每次看到贪官被拉出来游行,就会马上画一幅梅兰竹石,然后挂在贪官的身上,马上便会吸引

  • 苏联女英雄卓娅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诞生了许多的英雄,卓雅就是当年苏联的女英雄,她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一代人,成为了很多人的偶像。但是多年以来,关于卓雅的事迹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其实卓雅是一位特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的故事吧。英雄的故事卓娅·科斯莫杰扬斯卡娅于1923年9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