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每天要吃一百多道菜,那慈禧逃亡途中又吃什么?

慈禧每天要吃一百多道菜,那慈禧逃亡途中又吃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42 更新时间:2024/1/17 3:18:52

慈禧太后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了,慈溪太后身为太后,可以说日常的生活是非常奢侈的,据说她每天要吃一百多道菜,这么多菜还都很讲究,也必然有吃不完的菜。不过慈禧也并不是每一天都过得养尊处优,她也有逃亡的生涯,那她逃亡的时候,也会每天都要吃这么多菜吗?慈禧逃亡的时候都会吃些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慈禧每天吃多少菜

在古代皇宫之中,皇帝、皇后的饮食一般都是比较奢侈的,有时候各地的百姓哀鸿遍野,皇帝、皇后仍在宫中过着歌舞升平、山珍海味的日子。特别是到了清王朝,在皇宫之中,结合了满洲以及汉人的经典菜系,组合成一桌满汉全席,更可谓是无限的奢华。

慈禧太后更不用说了,在她作为太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掌握着清王朝的朝政。再加上慈禧又是一个十分贪图享乐的人,她的每日菜式当然也都是一些山珍海味。据说慈禧太后每天吃饭,御膳房都要准备上百道美食。慈禧太后,当然吃不了那么多,很多都是只吃了一两口,就不再品尝。

当然如果遇到爱吃的饭菜,慈禧自然会多吃一些。比如清炖肥鸭、“响铃”、食驼峰等等。这些东西不但用材讲究,都是天下最好的食材,包括做法也同样讲究。据说清炖肥鸭上桌前,要先用文火慢炖三天三夜,将鸭肉煮烂了方才起锅。

2、慈禧吃不完的菜怎么办

那么慈禧太后吃剩下的食物有又到哪去了呢,难道直接丢掉?据溥仪在他回忆录中所说,当时他还在紫禁城的时候,吃穿用度已经大不如前,可是每个月仍要消耗掉800多斤的猪肉、200多只鸡鸭,其他的糕点、主食更是不计取数。从这点就可以想象慈禧当时吃饭的消耗,得是溥仪时候的多少倍了。

这些经过太后、皇帝之口的饭菜,当然不能就拿去喂养家畜,因为这样有失皇家的尊严。因此这些饭菜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赏赐给他人,特别是皇帝、太后身边的太监、宫女。慈禧也不例外,比如李莲英就经常获得慈禧赏赐的饭菜。

而剩下的一部分,则被送入民间。上至富贵人家,下至普通百姓,都会去争取获得这些皇宫中的剩菜、剩饭。因此还出现了一个北京地区的专有名词——折箩,也就是将这些剩饭全部倒在一块煮着吃,也叫做“合菜”。甚至有人专门贩卖这些剩饭,并以此牟利。

3、慈禧逃亡途中吃什么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独揽大权的慈禧带着光绪皇帝惊慌失措逃出北京城。一路向西,原本打算在山西太原落脚,准备观察局势,奈何被列强进攻速度吓破了胆子,一路跑到了西安,才算是稳定了心神。

慈禧太后西逃的第一站就是昌平,传闻到达昌平时一行人狼狈不堪,最为尊贵的慈禧和光绪帝都没有轿子坐,还是大太监李莲英从当地官府找来了两顶轿子,这才让慈禧免受路途之苦。出行四大要素,吃穿住行其他的都解决了,但是这吃可就难了,由于逃出来的时候走得太急,几乎就是空着手出来的。

浩浩荡荡的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眼巴巴的望着慈禧,慈禧无奈叫李莲英想办法。李莲英找到落脚地清真寺的掌教,掌教更是无奈,您这突然间跑这来,我也没得准备啊,况且你这浩浩荡荡上千号人,你让我给你准备什么?恰逢当时正值玉米成熟季节,让人把尚未熟透的玉米掰下来煮了,加上一盘红豆馅窝头,就给慈禧太后端上去了。生怕被怪罪下来。

每天吃100多道菜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路上,每天都吃什么早就饿的发慌的慈禧太后,也来不及用什么银针试毒了,更来不及等太监们先吃看看是不是有毒了,抓起一根玉米就啃起来,一边啃还一边赞叹好吃美味,那还有什么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贵人姿态。吃饱了的慈禧才注意到,适才所吃的平时根本没有见过,就把清真寺掌教叫上前来问这是何物?掌教回答:棒子!

慈溪闻言连练皱眉,这名字真粗鲁,如此美味的食物怎么能叫棒子?以后就叫“御米”吧!从此棒子才被称呼为玉米。只是慈禧或许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庄稼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吃尚未成熟的玉米的。

出了昌平到达怀来,但越走却是越穷的地区,怀来县知县吴永事先接到通知,但无奈怀来实在太穷,只给慈禧准备了小米绿豆粥还有东拼西凑的五枚鸡蛋。除了河北进入山西,由于早有通知,所以当地地方官已经准备了丰富的食材准备给慈溪一个好印象。但无奈慈禧走的实在慢,比预想的足足晚了三天,准备好的食材也全部烂掉了,地方官畏罪自杀。慈溪一行人的晚饭又没了着落,落脚地慈云寺住持只好将棒子糁粥献给慈禧。又是一种没见过的东西,慈禧吃的津津有味,大赞好吃。

一直到了太原,清末最大逃亡旅行团才算是生活有了着落,在太原休息了半个多月的慈禧才算是把精神养了回来,也不敢打道回府,但总在太原呆着也不是个办法,只好程去西安,在西安,慈禧的奢侈生活才算是又回来了。西安行宫御膳房厨师多达一百多人,每天伙食费高达几百两银子。再加上一群遗老遗少胡吃海塞,连此次旅行团导游岑春煊都大呼受不了。

其实慈禧在逃亡的前半程虽然都是穷乡僻壤,但按道理说不应该如此贫困才对,堂堂知县连搜集几个鸡蛋都非常困难,但如果结合当时局势看,各地百姓由于受满清压迫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已经处在崩溃或者爆发的边缘,为了慈禧在这些地区的落脚地大多选在各种寺庙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寺庙都会有土地,也会有富裕的粮食来招待这群逃亡旅行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迁为什么自称太史公?是自夸还是真实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了,《史记》在历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很多人对它都有非常高的评价,而在《史记》当中,结尾都会有一个“太史公曰”,这里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司马迁自己了。不过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自己呢?是皇帝给他封的官职和爵位,还是他自

  • 汉寿亭侯是谁封的,汉寿亭侯是官职还是爵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五年,曹操率军亲征刘备,刘备无奈投奔袁绍,但关羽是被曹操生擒。曹操一直很欣赏关羽,所以不仅没有为难关羽,更是以厚礼相待,还封他为偏将军。在和袁绍的战役中,关羽斩得颜良首级,其勇武程度袁绍手下无人可挡。经此一役,关羽立下战功,被封为汉寿亭侯。有很多朋友对“汉寿亭侯”这个头衔

  • 刘肇之后的一个皇帝叫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汉和帝刘肇,很多人对他应该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他是东汉时期的第四位皇帝,而在东汉时期,刘肇作为皇帝,也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那么汉和帝刘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在汉和帝之后的皇帝又是谁,汉和帝在位期间究竟又是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刘肇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如何评价刘肇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赵括到底输在了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于秦国,45万大军全数被歼,导致此后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攻势。而身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赵括只留下一个“纸上谈兵”的说法,难道赵括的军事才能真的很不堪吗?其实当时赵国无论换谁来指挥,结果大概率都会失败,很多人不理解赵括兵马也不少,为什么却突围不了呢?这正是一个纸

  • 朱元璋登基后写了一首什么诗?与刘邦比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后,写了一首诗,而这首诗只有三句话,也是刘邦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诗,但是却千古流传,很多人也认为这首诗中的感情是非常浓重的。而经常与刘邦放在一起提及的,就是朱元璋了,而朱元璋在登基之后也写了一首诗,那你知道这首诗是什么内容吗?朱元璋所写的这首诗,与刘邦所写的诗相比,哪个要更好

  • 关羽的真名到底叫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要问关羽姓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关羽当然是姓关了。但是也有人根据一些考证和古代的资料,判断关羽其实根本不姓关,而是应该姓冯,而且本名也不叫关羽,而是叫冯贤。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从来没有听过有这种说法,那究竟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是否靠谱,关羽的真名真的叫冯贤吗?今天就

  • 黄得功是一个怎样的人,黄得功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黄得功是明朝末年名将,他从小被母亲徐氏带大,黄得功少年时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谋略。参军后,黄得功很快靠积累军功一步步成为副总兵。可以说黄得功的军事能力,在明朝是最为突出的将领之一,他曾率军击败张献忠、擒马武、杀王兴国。但明朝灭亡的局势已定,靠他一人也难以改变现状。后来黄得功在和清军的交战中战死,下

  •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079年,何正臣弹劾苏轼,称苏轼上表的内容安讽朝政,还拿出了不少他的诗文举例,这便是乌台诗案。此案爆发,苏轼遭贬是免不了,但他能保住一命实际上已经非常不错了。那究竟是谁救下了苏轼呢?当时朝中有很多人替苏轼求情,包括宰相吴充、王安石等大臣,不过曹皇后的出面干预算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当我们在观

  • 世上最强刺客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刺客是一种非常热门的职业,很有市场,有很多著名的刺客都有上演过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那么额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了古代史上最著名的10大刺客,能够列入本榜单的10大刺客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名气;其二是实力。不过在实际排行的时候,我们这次更侧重他们的实力表现,因此出现了“二朱三要

  • 刺客韩龙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魏蜀吴除了自己之间的那些相互争斗之外,同时也有这属于自己的外患需要进行应对。在蜀,有着南中之乱,这才游乐诸葛亮的南征和七擒孟获;在吴,与百越陷入长期的缠斗当中,好不容易才平息;在魏,北方更是隐忧重重,草原上的匈奴消停之后,乌桓、鲜卑、扶余等填补了空缺,稍不小心就会有游牧民族乘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