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少正卯怎么死的?少正卯的死和孔子有没有关系?

少正卯怎么死的?少正卯的死和孔子有没有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4/1/16 20:47:40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据说少正卯能言善辩,还曾开办私学,招收了不少学生,甚至还把孔子的学生都给吸引了过去。孔子评价少正卯,说他集结了五种恶劣的品性,而且有惑众造反的能力,这样的人不可不杀。而少正卯最后也是以“君子之诛”被杀。当然孔子对少正卯表面的说法如此,实际上背后还有令一层意思。很多人怀疑少正卯的死可能和孔子有关,其中的真相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孔子一生都在主张要讲礼,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温良恭俭让,但在史书里,他却杀了一位叫少正卯的人。

少正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孔子为什么会杀他?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说孔子杀少正卯完全是公报私仇——少正卯也是个教育家、民办校长,在孔子收干肉教学的时候,少正卯也在搞教育,而且教学方法很有一套,把孔子的弟子们都吸引过去了,是孔子强劲的竞争对手。哪怕孔子凭借努力再招收满了学员,也会又一次被少正卯的营销手段吸引得统统转学,造成三盈三虚(只有颜回一直跟着没走)。孔子门庭冷落,很郁闷,心里更恨透了少正卯,等他终于在鲁国当上大官,就找借口杀了少正卯。

这个说法出自《论衡·卷十六·讲瑞篇》:“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不离不弃二人组,孔子与颜回

此言一出,孔子的形象更找补不回来了,杀少正卯,也成了他声誉中最难洗白的一点。

那么,咱们朔本追源,来看看孔子和少正卯到底是怎么在史书上“发生”关系的。

关于孔子的资料,首推《论语》《礼记》,但这两本典籍都并没有出现少正卯其人,孔子在此时也就没法跟少正卯产生一点联系。

其次看《史记》。《史记》把孔子作为圣人推崇,作为最高官职也只是鲁国“代相”的孔子,却被列为了《史记》里的“世家”篇,与有世代传世的诸侯地位相等,可以说司马迁对孔子“造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推波助澜。

就在《史记》里,少正卯出场了,而孔子确实杀了他。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史记·孔子世家》说,在鲁定公十四年的时候,孔子56岁了,这一年,孔子升官了,从掌管典狱诉讼的大司寇升为代理国相。

严格来说,鲁国当时并没有“相”的概念,而是“四司”。鲁国那会儿掌握大权的三桓家族,季孙氏任司徒,叔孙氏任司马,孟孙氏任司空,臧孙氏任司寇,孔子就是在臧孙氏落败以后成为大司寇的。国相概念,大概是学习晋国和齐国制度。

孔子一心想成为在国内有话语权和能伸手管一管的人,终于当上了上卿,于是孔子露出了开心的表情——“有喜色”。

有人说,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孔子真是小人得志,当上大官就乐不可支,何况,不是君子不喜形于色吗?

孔子的喜色,喜的确实是当上大官,但当上大官以后的工作,旨在施展政治主张、为鲁国大治,而不是可以以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模式自此开欺压路线。君子乐,然后笑也,孔子喜的是能施展抱负,维护秩序。

不过,弟子里也确实有偏古板的人,一本正经的地跑去问孔子:为啥你开心你就表现出来?

孔子解答,“我开心的是可以为大家办事了啊”。接下来,孔子开始办事了——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从《史记》里可知,少正卯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并且知法犯法,有乱政的行为,至于怎么乱,乱成了什么样的危害,《史记》突然失语了。而杀了少正卯以后,鲁国也并没有马不停蹄地繁荣昌盛,而是等孔子继续在鲁国当了三个月管事,做了一系列优良措施,鲁国这才大治。

那么可以说,杀少正卯是开了个治理鲁国的头,少正卯只是一个典型,被抓来类似于“借你人头一用”,用以杀鸡儆猴。

《史记》里是追究不出来什么细节了。那么,再看另一本研究孔子跳不开的书——《孔子家语》。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孔子家语》里,前面和《史记》没差别,孔子升职了,很开心,那位不知名的“迂腐”弟子,改成了子路,然后孔子又解释了一通为什么高兴。

接着,孔子开始动手杀人: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孔子刚升官7天,就在朝堂的两座高台下杀了乱政的大夫少正卯。不仅如此,“残忍”的孔子还把少正卯的尸体放在朝廷上让猴子们围观了三天,以儆效尤。

可能弟子们都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于是派出学生里口才最好的子贡去问话:“少正卯在鲁国也是个名人了,老师你才当政几天就杀了他,会不会有点失策啊?”子贡问得很委婉。

孔子解释,说“来来来,我给你说说我为啥要杀他”。于是孔子一连串举了五种作恶多端的行为,而少正卯每条都中,简直是恶贯满盈。不杀他,朝廷就不会安稳。末了,孔子还举出跟自己一样杀人的一堆代表,比如,商汤是圣王吧,他杀了尹谐;文王呢,也杀了潘正;周公大贤,还杀了弟弟管叔蔡叔;姜太公也杀了一个叫华士的;管仲、子产这种古之遗爱,当政期间也纷纷杀了人。足见,杀人不是问题,你想治理好天下,恶人总是要杀的。

按《孔子家语》的,问题其实也不大,少正卯是恶人,孔子也解释了杀他的理由。

《荀子》也写了这段事,和《孔子家语》相差不大,唯一的区别是,《荀子·宥坐》里说,子产不仅杀了一个人,还杀了郑国一个老喜欢钻法律空子的邓析

《孔子家语》和《荀子》关于这段内容,谁的记载更早,还真说不清。《孔子家语》的成书年代未定,《荀子》里更是有荀子和他弟子们增补的内容,所以,保不准谁抄了谁。

再后面就是东汉王充编的《论衡》等书,继续扩大这件事,把孔子杀少正卯补出了更久远的原因——俩人在当乡村校长的时候就是老对头。

那么,咱们系统剖析一下这种渐进层垒的“史料”。

首先,子产根本没处理邓析,真正杀邓析的人是郑国另一个贵族,驷歂。“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左传·定公九年》。

其次,关于孔子的残忍做法,也很值得申辩,因为不太可信。

以礼治国的春秋有个著名的礼,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大夫级别的人都是贵族,要点面子的,即使犯了很大的错,也不会让那些“刀笔吏”去对他们拷问。正常的做法,都是让他们自己自杀,属于有尊严的死去。这一点,整个春秋历史都在执行,可以作为例证。

同样在《孔子家语》里,孔子对“刑不上大夫”专门做了一通解释。

那是弟子冉求有一次问孔子:“都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那大夫犯了法就不治了吗?庶人就可以完全不用礼了吗?”

孔子说:“不是这样的”,然后解释了一通为啥设置刑法,以及大夫如果犯了重罪是怎么处理——“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如果犯了大罪的,就让他自己对着北面拜了以后自裁,国君不会派人去抓着他引颈受戮,那样太难看了。

连派人去杀都违礼,孔子既是礼的维护者,又特地解释了“刑不上大夫”的操作方法,却又激烈地杀了少正卯而“尸于朝三日”,这不是太矛盾了吗?

再者,孔子“杀人”后列举的那一堆“名人杀人事件”,除了周公诛杀管、蔡确有其事,其他的都不见于正规史书。这极有可能只是百家争鸣时期,各家为了力证自己有道理、有说服力而套用著名人物编的故事。

假如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而且做出这么难看的操作,其他政敌还不抓紧机会大写特写,把以“礼”上台的孔子以“违礼”攻击下台吗?要知道,孔子在鲁国出道当上大司寇,可是挤倒了鲁国老贵族臧孙氏,属于蹿升空降式人物。后来孔子又将那些平民弟子以跨越当时阶级的方式带进鲁国政局,分别安排在三桓家中当官,占了不少原本属于其他贵族的资源。如果他敢如此违背当时惯例,早被蛰伏的政敌轰走了。

另外,孔子一贯的行为准则也不允许他做这样的事,准确地说,孔子不是个喜欢杀人的人,也绝不是个会靠杀人来“震慑”朝野的人。

这么说是有证据的。

孔子老年时,三桓家族最牛的季孙氏族长季康子曾去请教孔子怎么当政,季康子有自己的想法,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我想杀个无道的人,把国家整到“有道”上来,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你当政哪里用得了杀戮?你自己行为向善去引导民众向善就可以了。君子的行为准则就像风,底下小老百姓的就像草,风怎么吹,草怎么倒,这不是草的问题,而是风的问题。所以,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看,孔子是反对杀人震慑法的。

虽然孔子一辈子都在“为统治者服务”,但孔子的治国理念向来是,领导们先做好自己,百姓再跟着怎么做。因为百姓的行为准则,是像小孩效仿大人一样,完全根据领导者指示的。同样一批老百姓,生在舜时期就是顺民,生在纣时期,就变成了举大旗造反的人,这哪里是百姓的问题?是统治者的问题啊。

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都是这种理念而产生的治国言论。主要在导,引导,而非杀戮。

季康子的问政,就是对孔子杀少正卯最好的反证。

最后,说说被杀者少正卯这个人。

少正是一个官职,那么“卯”才是他的名字。然而,当你查阅了春秋官职会发现,鲁国根本没有“少正”一职,那么也不可能有少正卯这个人。“少正”是郑国的官职,比如著名的子产就当过少正,“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那么脑洞大开地设想一下,少正卯这个名字,或许一开始就点名了真相——“卯”和“冇”同音,“冇”表示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少正,没有呀。根本没有这个人!

那么,这个不存在的人是怎么被孔子杀的呢?

他生于诸子百家之口,也死于那批编故事的人之口。而孔子作为儒家先师,完全是莫名被牵连进来的人。换句话说,诸子百家故事中的孔子,大多都是他们编造的孔子。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欧阳修年轻时期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欧阳修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很厉害,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散文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所以他的厉害之处大家还是可想而知的,给力给力,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但凡是有成就的人,在年轻时候的人生都是有故事的,这个欧阳修也是的,那么欧阳修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 华佗身份并非一位医者,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华佗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古代知名的医学家并不多,但华佗算是其中一位。在三国中,华佗的人设就是一位“神医”,他不仅精通各种针灸,还会外科手术,不过这个说法包含多少夸大的成分,目前也很难证实了。只是在东汉年代,想要进行外科手术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其实在不同人眼里,华佗的身份也会有变化,例如国外友人看

  • 黄巢最后怎么死的?黄巢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其实黄巢的出身并不算清贫,他生于盐商家庭,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环境,据说黄巢五岁时就能对诗。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有看过,只是黄巢成年后多次参加科举却屡屡碰壁。后来关东发生干旱,百姓还被逼迫缴纳税费,黄巢决定响应王仙芝起义。但唐末农民起义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而黄

  • 卡利古拉为何被称之为“疯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雨果曾经说过一句话:“疯狂者,必定死于自己的疯狂”。尼禄,古罗马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罗马帝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尼禄是以暴虐著称于世,然而尼禄却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罗马暴君,因为他的暴君之名更多是来自于篡位者对于自己行为的合法化而已。那么真正的罗马暴君是谁呢

  • 为什么很多人同情李煜,但是不同情宋徽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李煜和宋徽宗,都可以说是一代亡国之君,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采文艺非常好,李煜重在写词,宋徽宗重在各种文艺,比如书法、绘画等,如果不是生在帝王之家,或许能成为一代文学家、书画大家也说不准。不过,他们两位既然都是亡国之君,那为什么李煜相比宋徽宗名气还要好一些呢?人们对李煜比较宽容,为何对宋徽

  • 宫羽田原型是谁?揭秘历史上的宫羽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宗师》中,宫羽田是北方八卦掌宗师,他为人仗义、行事稳重,在武林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其实这位宫羽田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这个人就是清末拳师宫宝田。宫宝田在光绪23年被召入宫,担任护卫首领,是四品带刀侍卫,曾负责保护慈禧太后,还有光绪皇帝。清朝灭亡后,宫宝田接受张作霖的邀请,担任奉军武术教练。那历史上

  • 贾谊是一个怎样的人?贾谊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贾谊是西汉早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年少成名,十八岁时便以善文著称。贾谊作品主要是以散文和辞赋为主,因为他深受庄子和列子的影响,散文风格多为政论文,其文笔朴实、酣畅。但贾谊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完美,他在汉文帝时期任迁太中大夫,但是受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后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但梁怀王因坠马而死,贾

  • 刘裕早年家境贫困终成一代帝王,刘裕建宋堪称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虽然他是汉高祖刘邦弟弟的后人,但到了刘裕这一辈,他的家境已经十分贫苦。刘裕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刘翘一度无力抚养刘裕,还打算将他抛弃,要不是刘怀敬母亲收养了刘裕,还不知他能否顺利活下来。刘裕长大后初显雄风,他非常孝敬继母,也以孝闻名于当地。很难想象这样的刘裕最后竟然能成为一代帝

  • 宋高宗皇后吴氏在位长达55年之久,他和赵构如何走过50年婚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宋高宗皇后吴氏是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之一,她一生经历四位帝王,坐拥后位长达55年时间。更令人敬佩的是,吴氏和赵构是历史上唯一一对携手共度金婚的皇帝夫妻,这也是幸于两人都十分长寿。吴氏14岁便入宫服侍赵构,等赵构即位后吴氏被封为义郡夫人,此后慢慢从才人、婉仪、贵妃,最终成为皇后。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吴

  • 隋唐36条好汉排名,十八好汉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隋唐36条好汉排名,事实上隋唐时期根本就没有36条好汉,仅仅只有18条好汉。在《说唐演义全传》、《混唐后转》以及《兴唐传》等一些小说当中都只提到了18条好汉,并没有提到有36条好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对这18条好汉做个排名吧。第一条:西府赵王李元霸。兵器一对擂鼓瓮金锤是当年汉朝时马超的先祖浮波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