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38 更新时间:2024/1/25 11:51:47

在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清官估计就是包青天莫属了,包青天的原名叫做包拯,传说他从小就没有父母,是跟着兄嫂一起长大的。包拯皮肤非常的黑,就像古代的锅底一样黑,而且脑门子上还长着一个月牙,外人还起了个外号叫做“包黑子”。包拯做官是不委权贵,惩治贪官,为来百姓做实事,为老百姓做主。而且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包拯真的是这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包拯的出身和长相,传说中的包拯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小时候很受气,从小就跟随大哥大嫂长大,另外,传说当中的包拯长得黑如煤炭。而史料当中的真实包拯与传说中的大相径庭。真实的包拯其实是出生在官宦世家,而且家庭很富裕,从小就受父母的宠爱,在父母的影响下通过科考而走上了为官的道路。包拯长的也不黑,而是一个长相很白净的书生,而且非常的俊俏。那么为什么把包公塑造成为出身贫寒好脸面很黑呢?其实这与人们心目当中的形象有关系,人们人们只有贫穷出身的人才能够铁面无私。所以传说中就把包拯塑造成了这种形象。

包拯断案入神的传说,在传说当中包公断的最有名气的两个案子就是《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了。那么这两个案子是否存在呢?

先细说下《铡美案》,传说当中的陈世美考中了状元,为了能够娶公主为妻,而想杀掉自己的原配夫人秦香莲,后来秦香莲去开封府告状,包公查明案情后,用铡刀铡死了陈世美。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陈世美这个人,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状元记载当中更没有陈世美,在宋朝的时候也没有铡刀这种刑法。所以铡美案的传说只是人们为了弘扬正义而编纂出来的。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也与当时的皇帝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确实是一个宫女所生,而不是刘太后所生,后人又把明朝的万贵妃案件与之结合,才改编成故事(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在作者的上一篇章当中有详细的介绍)。之所以有这个故事的传说,这也是为了显示包拯不攀附权贵、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

其实包拯断案如神的传说与包公所断的牛舌案有一定的关系,据记载,包拯在当七品县令的时候,有一天包拯正在县衙办公,一个老农来报案,说自己家耕牛的牛舌头被人给割掉了,因为在当时牛是农民用来耕地种田的主要力量,如果牛被割去舌头,那么牛就无法吃东西,最后会被饿死。包拯叫这个老农回家把牛杀掉,并且不要声张,老农非常的不解,因为在宋法规定杀耕牛是犯法的,包拯看出来老农的疑虑,就告诉老农,只要按照自己所说的方法做,就一定能破案,几天后,与老农同村的一个人来告发老农私自宰杀耕牛。包拯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为什么割掉老农家的牛舌头,还不从实招来,这个人立刻吓得说出来实情。原来这人与老农家有一些矛盾,为了报复老农,就想出了割牛舌头的损招。从此就有了包工断案如神的传说。

其铁面无私的传说也是正确的,是根据包拯所断的一个案子有关系,包拯在老家庐州当官的时候,有一个娘家的表舅,依仗包拯是自己的外甥,就仗势欺人,做了许多触犯宋法的事情,包拯知道后,不但没有袒护其表舅,反而依照宋朝的法律,打了其三十大板,从此包拯的一些亲戚再也不敢仗势欺人了。所以才有了铁面无私的美名,

包拯不畏权贵也是真实的,在包拯五十七岁的时候当上了开封府的知府,当时的开封是宋朝的国度,开封城里的许多案件都牵扯到了一些皇亲国戚以及达官显贵,当时正值夏季,连日暴雨,开封城的主河惠河水位暴涨,出现了洪水,包拯在治理洪水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查为什么水位会出现暴涨,因为一般的暴雨是不会导致惠河水位出现问题的,最后经过调查,是京城的一些高官贵族和皇亲国戚在惠河当中修建了一些好看的建筑,包公立刻请示朝廷,将这些违规的建筑拆除,毫不给那些权贵面子。包拯还当过御史,在包拯当御史的时候,见恶必弹,无论是任人,只要触犯了宋法,包拯都会进行弹劾,包拯弹劾的人包括皇后的父亲张佐、当朝的宰相宋庠等很多朝廷重臣。所以才有了其不畏权贵的传说。

包拯在为官的时候也是比较清廉的,可以说是两袖清风。端州在当时盛产砚台,文人都会把砚台当好物件,包拯在当端州知州的几年当中,没有用过一块好砚台,在其离开端州的时候,只是带着一块普通的砚台走,在近代挖掘包拯墓葬的时候,只是出土了一块很普通的砚台,这也得以证实包拯是十分清廉的。无论包拯在哪个地方当官,不仅当地的治安很好,就连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很不错,另外包公在军事、财税、经济等很多方法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包拯还有很多的故事,都是为国家、为人民办实事的故事,包拯在其仕途生涯中是没有污点的,仕途也很顺利,无论是任何权贵高官,都没能够将其陷害掉,包公正是以一股正气而不惧任何的威胁和陷害,做人也坦坦荡荡。后人在元曲中刻意的降包拯描绘成黑脸和脑门上的月牙,将包拯塑造成一个能审阴间和阳间的法官。后来经过明代以及清代的补充,才有了现在传说中的包青天。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齐国名将匡章实力如何?匡章攻秦时白起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匡章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如果大家有看过《大秦帝国之纵横》应该会对这个人有印象。实际上匡章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他曾率领齐军在垂沙之战中击败楚国,后来又攻破函谷关逼秦国求和,这两次战役都体现出了匡章强大的统兵能力。不过有人好奇,匡章在攻打函谷关时秦国名将白起在哪?为什么他没能阻挡匡章的进攻呢?

  • 六个被误解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的真相,其实已经有很多都模糊不清了,甚至有很多是完全相反的,毕竟年代久远,如果有资料流传下来,多少还能一窥究竟,但是史书毕竟都是后人写的,后人也不可能完全真实,一字不差的记载下来,所以历史其实很难有真相。而在历史上有这样六个人,一直都被人们误解,他们是谁,他们的这些事情,你是否都知道呢?第六位:

  • 萧规曹随什么意思?曹参为何留下萧规曹随的说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曹参是汉朝开国功臣,也是汉朝第二位相国,人称“曹相国”。不过历史上对于曹参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也是因为曹参留下了一个“萧规曹随”的说法。汉朝建立初期,全国百姓在经历长时间的战乱以后,终于可以休养生息,回到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中。所以初代相国萧何顺应民意,

  • 锄麑怎么读?锄麑事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锄麑是春秋晋国人,这两个字读作chúní。锄麑的职业在当时非常特殊,是一名专业刺客,也被很多人视为刺客的鼻祖。当时晋灵公对赵盾已经起了杀心,便派出锄麑刺杀赵盾。只不过锄麑发现赵盾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忠臣,如果刺杀忠臣他将良心不安,但不完成任务则是对晋灵公的不忠。所以锄麑便陷入到了忠信两难的地步,最后无奈

  • 商鞅师承什么流派?商鞅的老师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思想家,秦国正是因为实行商鞅变法才逐渐强盛起来。很多人好奇,商鞅的老师到底是谁,他又是师承哪个流派的呢?其实商鞅师承法家,他是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还是卫国国君后代,据说李悝、吴起对商鞅的影响很大。商鞅原本是公叔痤推荐给魏惠王的人才,可惜魏惠王并没有重视商鞅,此后他才来到

  • 梁武帝皇后郗徽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她在萧衍差点不敢娶妾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梁武帝萧衍的结发妻子名叫郗徽,她是个有名的河东狮。郗徽出身世家,母亲更是南朝公主,血统十分尊贵。郗徽曾经有机会嫁给皇帝,但是她的父亲却看中了当时素有神童之称的萧衍,执意把女儿许配给了萧衍。萧衍对郗徽非常的好,家里大小事情全部听从郗徽的安排。虽然夫妻两人感情很好,但是萧衍也有男人的通病,那就是好色。可

  • 孙登不死吴国有没有机会改写历史?孙登治国之才不输曹睿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继承了孙权很多优点,自幼就受到孙权的宠爱。自从孙权称帝后就立孙登为皇太子,只可惜天妒英才,孙登年仅33岁便早逝,让孙权痛苦不已。此后吴国内部又发生两宫之争,孙权下令废孙和,赐死孙霸,因为立嗣不利导致吴国此后逐渐走向下坡路。如果孙登不死,吴国说不定还有可能改写历史,孙登有治国的才能而

  • 项羽手下的五位大将结局如何?只有一人寿终正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作为推翻秦朝的主力军,他肯定也有一批能力强大的手下。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项羽的五位大将分别是谁,还有他们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这五位大将分别是英布、龙且、钟离眜、季布和虞子期。除了虞子期可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以外,其余四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他们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人能够善终。项羽败给刘邦,但依然被后人所歌

  • 梁冀连立三帝的故事,梁冀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梁冀在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官场生涯却是一段传奇。梁冀是东汉外戚,朝廷重臣,曾把持朝政近20年时间,还扶持过三位皇帝上位。我们都知道,汉朝经常出现外戚扰权的现象,但像梁冀这样能够专擅朝政20年也是极其少有的。最后还是在汉桓帝时期,才利用五位宦官合力将梁冀除掉,并且把梁氏灭族。很多朋友或许还不太了

  • 古代第一岳父是谁?三个女儿都是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皇后,那可是皇帝的正宫,历朝历代,只要皇帝能够掌权,皇后的地位自然是非常高的,如果一家当中出了一个皇后,那都是极其荣耀的事情。不过,古代最厉害的一位老丈人,竟然有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被人们称为“第一岳父”,这个人又是谁?他的女儿们又是谁,是哪个皇帝的皇后,他是如何培养出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