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姜维北伐失败原因总结,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姜维北伐失败原因总结,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650 更新时间:2023/12/22 15:41:49

很多人都会觉得姜维北伐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没有一点战略可言。其实姜维北伐打的胜仗比诸葛亮还要多,而且姜维在兵法上的造诣早就超过了诸葛亮。不过姜维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起码在旁人的眼里姜维觉得只要他在北伐上有所成就就可以让蜀国继续存在下去。不过现实却是,不管姜维北伐上的战绩如何,都拯救不了蜀国被灭亡的事实,所以姜维一时间也就成大家口伐笔诛的角色,那姜维的一生到底冤不冤呢?

蜀国灭亡之后,姜维选择了假投降,投降的对象是几天前的对手钟会。两人见面时,钟会不到40岁,姜维已经62岁了!但对于姜维,钟会很有些崇拜的感觉。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书法界的大师也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士族圈子里比司马家的地位还要高。但是钟会是个小老婆生的,庶出的他在讲究门第魏国士族里很少有人看得起他。于是钟会的个性既聪明绝顶,又刚愎自负,特别喜欢报复看不起自己的人,曾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天下第一名士嵇康看,结果嵇康没有理他,回过头来钟会就劝司马昭把嵇康给杀了。赤裸裸的报复,你鄙视我,我要你命!这是一个狠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钟会对于名士的崇拜又是真的,特别渴望得到天下名士的认同。所以当他见到姜维的风度时,他被迷住了:“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姜维传》)公休是诸葛诞,太初是夏侯玄。都是当时魏国最著名的名士,可是在钟会眼里,他们都不如姜维!

这是一种让人迷惑的魅力,明明自己失败了成了对方的俘虏,而自己的魅力竟然俘虏了对方的主帅!趁着钟会处于被迷惑的状态,姜维开始给他大灌迷魂汤,成天忽悠钟会。趁着邓艾灭蜀之后的一系列狂妄举动加剧了他和司马昭、钟会等士族的不和,姜维借刀杀人,利用钟会把邓艾抓了起来,轻轻松松搞定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可见姜维不是一个不懂政治权谋的人,相反他的权谋手段非常高明。

且看他是怎么鼓动钟会谋反的,首先上来就忽悠钟会贤弟你太厉害了!“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你看看,整个司马家族的基业是你打下来的。要知道姜维是钟会的偶像,这就相当于今天小鲜肉夸粉丝长得帅一样,瞬间吸粉了!接下来,姜维又向钟会提问:“今复定蜀地,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就是说你现在的功劳已经很大啦,下面是准备就这样回家养老嘛?然后姜维又向钟会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夫韩信不背汉于扰壤,以见疑于即平”(《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原本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有机会自立为帝,结果没把握,天下平定就被刘邦猜忌,最后被杀于未央宫;“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枉死”(《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大夫文种、范蠡功劳最大,范蠡邀文种一起放弃富贵、泛舟江湖,文种不肯最终被勾践赐死。这是什么原因呢?且听姜维分析:“彼岂暗主愚臣乎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汉高祖刘邦、越王勾践都不是昏君,韩信、文种都不是蠢臣,是什么让他们反目的呢?利害两个字而已——当君王的害怕被推翻,当大臣的害怕被杀死。姜维对于君臣关系间的看法真是通透!更好玩的是他给钟会出的主意:“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陶朱公,他就是范蠡;另一个从赤松游说的是汉初名臣张良。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姜维是在劝钟会功臣身退回家养老,可是钟会那年不到四十成年的孩子都没有一个,你让他养老?这就是让他做废人啊!实际意思其实是说,你要不想做废人,就得干点什么韩信、范蠡有机会干又没干过的大事吧?而且之前姜维的迷魂汤早就把钟会灌得“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三国志·钟会传》),他怎么舍得退休呢?

于是钟会对姜维说:“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我退休还早,且现在这个情况嘛,也不一定会是这个样子退休。嘿嘿嘿,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姜维点到即止,“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来接着喝酒!帮你定下决心是我要做的事情,至于你准备怎么做,就由你自己决定,不用我出主意。钟会很开心,终于被他心目中的名士看得起啊!不容易啊,就好比今天王健林对我说,你有机会实现一下小目标,挣一个亿。那心情是相当激动澎湃。

于是钟会一澎湃就开始精心筹划具体弄死自己的方法:他准备先“矫太后遗诏”(《三国志·钟会传》),诛杀司马昭,获得政变的合法性;然后把魏军团以上军官都宰了:“可尽杀牙门骑都以上”(《三国志·钟会传》)。命令姜维等蜀将领兵五万出斜谷,自己带兵随后跟进,一举夺取长安,而后攻克洛阳,夺取天下。“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三国志·钟会传》)钟会尽情表演的时候,姜维就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他装逼。大概也只有钟会这种自作聪明、一天到晚都运筹帷幄,从来不懂得时事艰险的士家子弟才会想出如此愚蠢的计划。

这个蠢到家的计划就等于自杀,绝无成功的可能。首先蜀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还没有恢复元气,当年供给姜维三四万人马都有困难,现在供给接近二十万大军,完全没有能力。其次这些兵将都不是本地人,家乡都在北方,蜀军将领就在不久前还是是仇敌,现在突然变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指挥的动。最后,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你钟会把身边所有的自己人都杀光了,蜀国的将领是听你的还是听姜维的,最后多余的不就是你自己吗?所以姜维看着钟会作死的过程,心里肯定很开心,于是他悄悄的向刘禅捎了句话:“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华阳国志》)

既然钟会要自杀,那么大家一起来成全他。就在钟会准备为了偶像赞许的目光杀光自己所有将领之前,魏军将领们先不干了,都是拿枪杆子的,你要弄死我?看谁弄死谁!胡烈、丘建等魏军将领奋起反击,乱兵已经杀到钟会门口了,他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正在向姜维的部下发放兵器铠甲,问姜维:“兵来似欲作恶,当何云?”(《三国志·钟会传》)这位智囊面对生死关头的压力完全成了白痴,什么似欲作恶,就是来杀你的,还问什么问。姜维一听外面吵闹异常知道钟会的白痴计谋出状况了,这时候名将的素质再度体现,姜维说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话:“但当击之耳。”(《三国志·钟会传》)杀吧!没什么好说的啦。说完六十多岁的老翁姜维“手杀五六人”(《三国志·钟会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告别演出,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战斗在舞台上。

姜维作为蜀汉帝国执刀人的一生结束了,作为大汉王朝最后的大将军他和他的恩师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对姜维的评价却出人意料的发生了分歧。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三国志·姜维传》)这个话说的已经相当难以让人接受了,最过分的是那个“毙”字,从古到今都是说坏人的,按姜维的级别,死的时候至少可以称“薨”,这里用的“毙”比关羽“壮缪”的谥号更恶心人,所谓微言大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陈寿的观点和他的老师谯周类似,都不喜欢姜维的北伐,所以对姜维评价不高。而且站在陈寿作为一个亡国之臣的角度为故国写历史,同时写的又是很多魏国人痛恨的敌人这个角度来看,勉强可以理解。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认为姜维没有死得其所,他应该像刘禅的儿子北地王那样,在宗庙里自杀才算完美,这说明干宝估计是个行为艺术家。《魏氏春秋》和《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是曹睿时代托孤司马懿的重要决策人魏中书令孙资的后代,他认为姜维“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这话的意思是说,他认为姜维最后对钟会施展的这些谋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了。

为《三国志》作注释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这个话说的很没道理,因为“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就是说本来姜维的这个计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他成功了当然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奇谋,即使是失败了本身的谋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蜀国的执刀人诸葛亮、姜维都愿意不停的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去努力,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和刘备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蜀国的出现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产物。公元208年爆发赤壁之战前,谁又能想得到一生颠沛流离、无有根本的刘备可以成为一方诸侯?都想不到。但依然鼓舞了身边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为之不懈奋斗,因为理想主义者的功业往往不是奋斗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

成败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尽头,姜维做到了。这种理想主义的坚持和魏晋的现实主义权谋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姜维评判的区别,在现实主义者眼中,姜维是愚蠢的。在理想主义者眼中,姜维是伟大的。

作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姜维传》)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义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改变汉末以来世道理想的终结。理想主义的丧失和没落导致整个民族开始变为利己主义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晋王朝面临的大分裂时代。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立李显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太子,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可以算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角色,它代表着这个国家将来的皇位是有人继承的,也是可以稳定国家根本。唐朝时期,我们知道有一个女帝武则天,但不管皇帝是男是女,继承人总还是要有的。武则天最终将李显立为太子,她为什么会选择李显呢?在这一件事情当中,狄仁杰又出过多大的力呢?后世一

  • 如果魏延和姜维联手,能不能战胜钟会和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钟会与邓艾,都是三国后期曹魏的名将,二人联手攻灭了蜀国,单就这一项功绩,他们都是魏国的大功臣,但他们的贡献当然远不止此。然而,当时蜀国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只剩下一个姜维,还在做最后的反抗,想要翻盘。那么,如果魏延当时还并没有被杀死,他与姜维两个人联手,是否能够在对阵钟会和邓艾的时候,有更大的胜算呢

  • 蜀汉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却重用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近乎于完美无缺的武将形象,是很多人心目中“男神”级别的历史人物。而魏延,《三国演义》中的他脑后有反骨,历史上的他极其傲气,不管在哪里,都是一个有缺点的形象。然而,这样两个人,魏延获得了重用,赵云却并没有,这就让人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魏延这样有缺点的

  • 同样都是篡权,为什么曹操的评价比司马懿高?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期到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就算是篡夺了汉王朝的大权,而后来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这么看来,曹操和司马懿其实都是篡权之人,但是从现在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尽管还是有些分歧,但是要远高于普遍贬低的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司马懿难道是做了什么更不好的事情,惹得人们更

  • 司马懿为什么会中空城计?真的是故意中计的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空城计是三国故事中一个为人熟知,流传甚广的蜀汉诸葛亮和曹魏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不得不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的好戏,让司马懿撤退大军。但是,司马懿毕竟是能和诸葛亮斗的人,他难道真的是没有看出来诸葛亮是在

  • 朱元璋给大臣封爵,为什么把刘伯温放在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伯温,在民间素有“大明王朝第一谋臣”的称谓,更是有很多人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诸葛亮能够为刘备三分天下,将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发展壮大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但是刘伯温却可以帮助平民的朱元璋一统天下,可见刘伯温的地位。然而,功成之后,朱元璋给功臣加官进爵,为什么会把刘伯温

  • 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这个名字在我国也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就算对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半点了解,但是有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却一定是听过不少,再加上很多影视作品的演绎,包拯就成为了一个断案、判案的高手,人黑心不黑,人称包青天。但是我们还是要能够分得清传说与历史,传闻中的包拯和现实历史上的包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么,这些区别都

  • 凌烟阁功臣是怎么排名的?为什么李世民要这样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凌烟阁,是唐朝时期,李世民为了纪念跟随自己的二十四位功臣们,特意安排的一个楼阁,里面挂着这些功臣们的画像。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功臣慢慢扩大队伍,但是最为有名的还是李世民时期的二十四位功臣。但是,人一多,自然就需要排名,那么,李世民对这二十四位功臣又是如何进行的排名呢?他为什么要这样排名?李世民是中国

  • 历史上活得最长的太监是谁?他和魏忠贤不是一类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太监”,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些手握重权,祸乱朝政的宦官,想象中他们或许都长着一张阴险狡诈的脸,总会做出一些祸乱朝纲的事情。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如此,毕竟这些人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因此为人们所熟知。比如,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出现过一个正直、本分的太监,这个

  • 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铁鞭王呼延赞很多人应该是在演义和评书中得知这个人的吧,也真的是超级厉害的一位古代武将了,这个呼延赞其实有点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人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以北宋初期历史为背景的演义小说中,常常有铁鞭王呼延赞的形象。这位呼延王爷赤胆忠心,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