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生命最后一战,五丈原之战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生命最后一战,五丈原之战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564 更新时间:2024/1/17 13:12:56

五丈原虽然只是一个地名,但是听起来却总会让人感到一丝悲凉,这种悲凉自然来源于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三国时期,诸葛亮数次北伐,虽然有胜有败,但是最终也还是没能完成光复汉室的心愿,而五丈原,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后一站,他最终也是在这里病逝。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诸葛亮生命中最后一战,是什么样子的。

五丈原,举世闻名的古战场,坐落在关中平原西端的秦岭与渭河之间,1781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激战,让时间从此定格,让寂寞无闻的五丈原从此名扬天下。

一、丞相西驱十万来

从西安沿西宝高速西行,过咸阳、杨陵,由虢镇下,此乃古镇,有3000多年历史,“唇亡齿寒”的典故出此,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也都发生在附近。镇所在处南是秦岭山,北是高塬,中间是2条铁路、1条高速公路及渭河,河上有桥。在渭河桥头向左前方看去,逶迤而下的秦岭将入川道时形成了一处缓坡,左右延展,成为台地,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五丈原。

从渭河到五丈原坡下行车用不了10分钟,很近。接着是盘旋的车道,比想像中的要高,要陡。来到原上,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原畔向下面眺望,渭河在视线中已不清晰,在一片片楼群、厂房中时隐时现,倒是新修的高铁和车站十分显眼。再往对面看,那就是史书上屡屡提到的北原,隔川眺望,只觉得宽大、高远,没有想像的那种仄陡,这也加重了心中的某种疑惑。

原上地势较平坦,原畔有一院落,衬着松柏,古朴肃穆,这就是诸葛庙。庙内有诸葛亮的衣冠冢,进庙,为武侯敬了香,又看了历代题刻、碑铭,参观了“诸葛亮历次北伐展览”,再回到庙前的广场,已夕阳西沉。一阵风来,耳边似有瑟瑟之声,是空谷回音?还是真的已经走进了历史?

蜀建兴十二年(234),54岁的诸葛亮率10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再次北伐。这是他第6次北伐,8年前他就从成都进驻到了汉中,作为主持朝政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把北伐看得比权力更重要,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留在了汉中。然而时也?命也?前5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这一次他用尽了力气,试图最后一击。

在诸葛亮的人生中有两个27年:第一个27年他家乡和隆中度过,在拼命地积累知识,做着准备;后一个27年他追随了先主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先主艰苦创业,建立了蜀汉王朝。27年前他向先主提出了那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书,从此他一直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着努力,践行着他对先主的承诺。

还是这样的黄昏,就在脚下这块土地上,诸葛亮向远方眺望时,心里在想着什么?

二、秋风原下久徘徊

诸葛亮站在五丈原上陷入深思时,耳畔吹过的是秋风的天。

此战的前后经过,《三国志》武侯传有简要记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这场战役的过程当然复杂得多,细节记录在其他史料中,但仅就上述简略的记载,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悉大众”。诸葛亮为此战拿出了全部家底,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10人养一卒已达承受之极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别传》记载:“亮有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10万人里平时还要有2万人轮休,可见兵力是有限,此次调动了10万人马出征,绝对是倾巢而出了,所以只能胜,不能败,更不能惨败。

二是“由斜谷出”。斜谷是出秦岭山的一个出口,在五丈原的东侧,有古武功水流出,据说现于谷口处修有一座水库,可惜站在五丈原上望不到,此行时间也有限,留待下次了。斜谷是褒斜道的出口,褒斜道是秦岭山中3条古栈道之一,在此之前魏延提出过沿栈道出击关中的计划,为诸葛亮所否决,原因是太冒险,但此次北伐走的却是栈道,说明诸葛亮内心里的某种焦虑。

三是“对于渭南”。渭南,渭河之南,在五丈原下,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后司马懿曾说过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是“分兵屯田”。敌我形成对峙后,蜀军求战,魏军不战,诸葛亮于是分兵沿渭河谷地各处进行屯田,摆同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但这又和急于从斜谷杀出、急于求胜的战略不相符,分田真能解决蜀军长期屯兵的问题吗?诸葛亮真的打算一直在关中对峙下去吗?

面对史书记载难免产生这些困惑,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料的那样,蜀军主力自从上了五丈原就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一直被困在原上,直到几个月后诸葛亮在军中病逝。

所以,以前每看到这一段记载时都会很容易产出几个看法:1、诸葛亮没有率军东进而死守五丈原,是战略上的错误;2、诸葛亮分兵屯田改打持久战,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也是一个错误的战略;3、诸葛亮的进攻还不够主动,比如可以占领对面的北原,由此一路东进,或许结果会有不同。

三、长星不为英雄在

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五丈原,试图破解疑团。来到实地,用与古人同样的视角去观察和思维,或许更容易得到灵感吧。站在五丈原上,日薄西山,轻风吹过,脑海中盘旋着的一直都是这样的问题。

五丈原,背高山面深谷,扼要冲,易守难攻,当然是要地。但敌人如果不来攻,如果跟你耗着,那优势岂不成了包袱?要地岂不成了死地?

这绝非臆想,就在6年前,深为诸葛亮赏识的马谡奉命去守街亭,街亭的大致环境与此地差不多,两面是山,中间是关陇大道,魏军沿大道东来,如果能守住街亭使之不能通过就是胜利,可马谡看完战场立即下令上山,他的理由是下面不好守,山上居高临下敌人无法攻击。

马谡力排众议上了山,魏军来了,可人家不攻山,就这么在山下等着,山上缺水,马谡不得已下令向下冲锋,结果一个个蜀兵成了弓弩手的移动靶。

五丈原难道是第二个街亭?以诸葛亮对兵法的精通,显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之所以选择五丈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看着下面的河川,突然想到渭水分田也许正是他的理由,面对强大的敌人,诸葛亮或许想到攻击长安把握并不大,但如果撤军的话,负面影响又非常大,不仅对他个人,对蜀国国力来讲这种反复出击又无果而终的事也越来越不能承受。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折中的方案,他要在关中长期驻守,渭水分田就是作长期驻守的尝试。

由五丈原下沿渭河西行,不多远外即是宝鸡市区。宝鸡,汉末三国称陈仓,5年前,诸葛亮亲自率数万大军与魏将郝昭率领的1000多守军在陈仓相遇,诸葛亮连攻20多天竟然未下,只得退军。此次兵出斜谷,某种程度上也是为避开陈仓,占领五丈原,陈仓的战略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现在,如果以五丈原为东止线,将陈仓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悉数占领,与陇右就联成了一片,等于把魏、蜀“国境线”前推到了关中,即使不拿下长安,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是一种持久战,虽然不符合此前蜀军制定的战略计划,但这也是当前最稳妥的方案。进攻北原,由北原向东攻击,这个方案诸葛亮也曾想过,并派兵向位于北原的阳遂发起过进攻,但被魏将郭淮击退。此次五丈原之行,回程时专门是从北原走的,由蔡家坡镇上一大坡,来到原上颇为惊讶,原来上面是一马平川,公路从五丈原镇所在的岐山县县城经过,蔡家坡去岐山县城的这一段竟然是直向北的,走了几十分钟才到,从岐山县城再向北数里才是周王庙所在的北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北原不是五丈原那样的“原”,是与八百里秦川无异的一马平川,岐山以东分别是兴平、杨凌、咸阳,三国置雍县、郿县、美阳、槐里,都是重镇,上北原与在北原下差别不大,如果暂不攻长安,那也就没有上北原的必要了。人算虽如此,但敌不过天算。长期的操劳让诸葛亮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一年8月里的一个深夜,人们发现五丈原西南上空一道流星划过,落在了五丈原的附近。不久,诸葛亮就病逝了。

四、心外无刀谁握刀?

有人说,诸葛亮早已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五丈原上他能做的其实只是等待,等待生命的终结,等待可以去追随先主的那一刻。不过在我看来,1781年前的那个秋天,五丈原上也许真的有一个寂寞而巨大的等待,但等待不是死亡,而是奇迹的发生,是复兴汉室壮志的实现。

关于诸葛亮北伐,有人认为以当时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对比,蜀国战胜魏国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无视这一现实连年兴兵,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老百姓苦不堪言,蜀国国力因此更加衰弱。但是,作为蜀汉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继承先主遗志,不贪图安逸享受,励精图治,竭尽全力进行北伐,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精神和毅力都应该称赞。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通过北伐来打击异已,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这更是荒诞不经,别的不说,就说诸葛亮的家庭,弟弟诸葛均随他入蜀,名不见经传,事迹湮没无闻,也没有活跃于政坛;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和其他官员子弟一样到北伐前线服役,并死在了前线;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后虽任要职,但那是在诸葛亮死后,而且他能为国尽忠,受到称赞。

如果诸葛亮另有企图,成为司马懿那样的人,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难做到的,要是那样诸葛均、诸葛乔、诸葛攀早就被培养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那样的接班人了。

诸葛庙门口的广场上立着一尊石碑,上面刻着“心外无刀”几个大字。心外无刀,也许是想表达对诸葛亮心战实践的敬仰和总结吧,望着这几个斑驳入石的大字,总想上去抚摸一下,不为亲近历史,只为触碰一下石上的刀痕。

心外无刀,其实心才是刀!因为有心,所以成刀,所以壮烈!五丈原归来,成小诗一首,作为此行的记念:十万子弟出斜谷,渭水分田欲报蜀。武侯呕血增忧恚,宣王免战问饭否。心外无刀谁握刀?原下有虎难缚虎。长星不为英雄在,坠向天边随先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孙权称帝之后,为什么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古代,很多皇帝在登基以后,会对自己家族的先人进行追封,就比如曹丕追封父亲曹操,孙权追封父亲孙坚。但是有人对于孙权的行为表示不满,东吴的基业可以说是孙策开的头,为什么孙权只追封孙坚,而不追封哥哥孙策?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孙权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么做,真的是没有把孙策当回

  • 薛仁贵值得被尊敬的两件事:糟糠之妻不下堂,君子之交淡如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唐朝出过许多名将,薛仁贵就是其中之一,说起薛仁贵,我们都很熟悉,“三箭定天山”、“收服高句丽”等事迹我们从小听到大。但是薛仁贵除了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立下赫赫战功,在私底下,更是一位值得我们钦佩的君子。其中最值得被我们尊敬的两件事便是:糟糠之妻不下

  • 古代四大著名贪官都是谁?这四位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时期不管是哪个朝代,肯定都会有贪官,就看你是贪多贪少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最熟悉的大贪官还是清朝的和珅,不过和珅虽然贪但是能力也强,当时清朝的风气就是这样,你要是不谈就没办法融入到一起,人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有些人是只贪,自己完全起不到其他的作用这就让人非常不理解了。下面就来看看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贪

  • 刘邦是怎样对待萧何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在古代作为皇帝,总会对身边的一切保持一份警惕,无论是人还是事。有一句话说的是,打江山远比守江山容易得多,因此,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对于身边人,哪怕是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立过功勋的开国功臣。但是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却可以算是意外,那就是萧何,可以说,刘邦没有对萧何产生过怀疑,这又是

  • 刘璋是怎么被刘备夺取益州的?刘璋所在的益州是哪?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璋的父亲刘焉是豫州牧,所以也是让他们家在益州有了一个根据点。但是刘璋原本一手好牌,却还是把益州给丢了,当然刘备装了一次好人也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对于刘璋来说,本身就不是什么枭雄的材料,对于曹操有非常的忌惮,所以想请刘备来帮忙,只是刘备也早已觊觎益州这块地,因为会是他称霸的关键所在。诸葛亮在《隆中

  • 陈平人品并不好,为什么可以久居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秦汉时期的陈平,也是刘邦建立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并且也是刘邦的一位谋士,在西汉建立之后,还担任丞相一职,前后辅佐数位皇帝,包括无名有实的吕雉吕后,看起来实在是风光无限。可是,历史上陈平的人品却并不像他的官位一样高,他曾经遭受过很多人的吐槽。那么,为什么人品评价不好的陈平,却可以久居高位而不

  • 盘点三位历史上白马银枪的名将,赵云只排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出现过不少能征善战的名将,但是说到造型炫酷,范围一下子就缩小了,其中白马银枪这个造型就在很多影视作品和小说演义中出现过,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三位身骑白马、手执银枪的历史名将。其中一人正是三国大名鼎鼎的“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至于另外两位,小编也不卖关子,接下来

  •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司马炎为什么是千古罪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可能在三国时期谁都没想到最后的赢家会是司马懿,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已经完全架空了曹氏,所以他的两个儿子才能那么如鱼得水就连皇帝都敢杀。最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上了晋朝开国皇帝,但是司马炎并没能把这打好前进给延续下去,建立第二个汉朝,而是成了一位千古罪人,使得中原出现了前古未有的大乱战。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

  • 包拯、狄仁杰和宋慈谁最厉害?谁才是真正的神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讲到神探我们可能都会想到福尔摩斯,福尔摩斯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不过我们国家历史上也有非常出面的神探,就是包拯、狄仁杰和宋慈了,那这三人到底谁更厉害些呢?感觉从名气上来看,包拯还是更胜一筹,不过包拯神话的色彩又过于浓重,包拯真正的能力并非影视剧里那样厉害。要说真正有作品流传于世的就是宋慈了。历史上有

  • 为什么张良被称为"谋圣"?他有什么功绩和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张良“谋圣”的名号,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能够被称为“圣”,或许是有很多历史上的拥护者或者粉丝的抬高,但至少说明他的能力绝对不弱,不然也不会有人这样夸赞他,就像谢灵运夸赞曹植才高八斗一样。那么,为什么张良会被人称为“谋圣”,他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