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齐桓公鼓励生育:解决婚龄男女比例失调

齐桓公鼓励生育:解决婚龄男女比例失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379 更新时间:2024/2/15 22:04:58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公众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不过,关于“少生”、“优生”的提法,倒也“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人提出了“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唐初的民间通俗诗人王梵志,曾以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形式,用大白话写出了不少计生“标语”。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意思是,儿子不要生的太多,有一个能做事的就行了。

越王勾践首推“生三胞胎”可享受“免费奶妈”政策

网络配图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代中国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战国初期中国总人口仅1000余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人口翻了一倍,达2000万人左右。当时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战争连连,死亡巨大,可人口不减反增,就是当时各诸侯国实行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的结果。

这一时期,“计生”政策实施最坚决的,当是越国。

在吴越之战中,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实施强国战略,其中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鼓励生育,增加国内人口。勾践当时实行的奖励政策非常优厚。据《国语·越语》所记,越国当时对孕妇实行“公费医疗保险”,女人生产时只要通知政府,医生很快便会赶到产妇家里助产。如果生的是男孩子,奖品是两壶好酒,一条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奖品是两壶好酒,一头小猪;如果是双胞胎,政府安排免费保姆;如果是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费奶妈,也就是说,由国家来抚养。

在鼓励生育的同时,越国也强制早婚。规定:“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从越国计生政策来看,如今流行的年龄悬殊的“姐弟恋”、“黄昏恋”均被严格禁止,青壮男子不能娶年龄大的女人,老男人则不准娶年轻女子。不仅如此,对未婚嫁适婚子女的父母,还要治罪。

后来,越国能打败吴国重新崛起,虽然原因很多,但与此“计生”政策的实行不无关系。类似记载还见于《吴越春秋》,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出入,但记载勾践实行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上是一致的。

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朝,则把鼓励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唐太宗李世民刚一当皇帝,便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正月发布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生育,还动员富人赞助娶不起老婆的穷光棍,将计划生育的好坏、鳏寡人口的多少,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指标,进行考核。

网络配图

齐桓公消减后宫人数解决婚龄男女比例失调

奖励多生孩子的家庭,这只是古代中国“计生”政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解决育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其中重要手段之一是强制早婚。

在古代中国早期,一度提倡“晚婚”,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便是这样。当时法定适婚年龄:男子30岁,女子20岁。但在实行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时期,适婚年龄往往被大大提前。如春秋时的齐国,便推行男20岁、女15岁的“计生”政策,鼓励国民早婚,有的朝代甚至将女子婚龄提早到13岁。

齐国早婚政策的推出,还有一段故事。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有一次,齐桓公到民间微服暗访,在一老百姓家里看到,一年已70岁的老头还是自己做饭,他便问是不是没有子女。老头说他有三个儿子,可因为家里贫穷,都没有娶到老婆。齐桓公回宫后,把这件事对主持齐国政府全面工作的上卿管仲说了,管仲便提出了这一鼓励早婚的政策。

同时,管仲还提出了解决育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一个办法,是消减齐桓公的后宫人数,不让“宫中有怨女”。当时王室、诸侯女人数量“超编”严重,以周王后宫来说,是“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在编”女人共计121人;诸侯则是“一娶九女”。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论是王室,还是诸侯都多占多用,民间有钱男人也跟着“蓄私”。墨子当时便向外界爆料,称“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认为这是造成社会适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之一,呼吁“节制”。

齐桓公不愧是春秋霸主,让管仲这么一说,似乎也不好意思了,带头响应了管仲的计生政策:将后宫没有与他发生过性关系的大批“未尝御”女子,统统遣散回家、嫁人。

齐桓公此举,大概也是古代中国计生政策执行过程中解决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特例之一。除了降低婚龄,古代中国有的朝代还提倡“二婚”。如唐代便提倡“男子娶寡妇、寡妇再改嫁”这样的政策,否定男子娶二婚女不体面、女子“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汉惠帝刘盈下诏“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罚五倍人头税

古代中国对违反计生对象的处罚也很严厉。如在汉初刘盈(惠帝)当皇帝时期(公元前195-公元前188年),便有明确的“罚款”方案,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在公元前189年,刘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这“国策”用今天的话来解读是这样:年龄在15至30岁之间的适婚女子如果不出嫁,将被罚款,罚款的金额是“五算”。“算”是当时计征人头税的一种计量单位,是开国皇帝刘邦在建国后第四年定下的税收办法,15岁以上、56岁以下的国民,都要缴纳人头税,每人税款金额是120钱,称为“一算”。加上五算就是720钱,也就是说,如果适龄不结婚,就是违反“计生”政策,就要缴五倍人头税的罚款。对于西汉“五算”的罚款标准,或许有人会认为“不高”,实际上在当时并不算低,以整个西汉的粮食均价每石100钱上下的标准来算,720钱可以买到七八石粮食,至少是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仅仅没有及时结婚,一年的口粮就没了。

“贴肚脐”“点穴”节育秘方真假难辨

网络配图

虽然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计生政策的主调是鼓励多生,但很多民间学者却唱反调,建议实行少生、优生的“计生”政策。很多时候,民间会主动实行“少生”的“计生”政策,自觉采取节育、避孕措施,这也是古代中国“计生”的一个特点。

古人曾想出过五花八门的秘方、怪招,达到节育、绝育、少生的目的。如过去有一种叫“青粉”的秘方,女人服用后便不会怀孕。青粉实际是一种能要人命的绝育药物,由于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多为妓院老鸨强制青楼女子服用,民国时东北妓院中仍可见此避孕方法。

永久性的绝育手段,现代有“结扎术”,古代有吗?有,但很恐怖。男的叫“自宫”,俗称“去势”;女的叫“幽闭”,又叫“禁闭”。这都是直接把男女的生殖器官去除,无异于杀人,通常被作为一种刑罚手段来使用,并非常规的节育方式。

倒是传说皇家有不少“不伤身”的节育手段:汉代后宫有“贴肚脐”偏方,在嫔妃的肚脐上贴上一种药膏,使之不孕;清代皇宫有“点穴”避孕秘术,皇帝与嫔妃性生活后按摩嫔妃下身某个穴位,使之不孕。皇帝后宫美女如云,实行计划生育的事实应该存在,但这些偏方秘术是真是假,就难说了。

唐初诗人王梵志倡导“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与今天一样,为了让“计生”政策容易为老百姓接受,古代中国也有各种各样的计生“标语”和“口号”,当然其主旋律是以鼓励多生为主。

鼓励多生的口号有很多条,最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至少有两条。一条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这是从个人和家庭幸福指数上进行动员的;再一条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从道德层面鼓吹的,由儒家权威人士孟轲喊了出来。这两条口号影响相当深远,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就是因此形成的。

网络配图

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担心“人满”之患,于是提出了少生、甚至不生的口号,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的王梵志。

王梵志是唐初民间通俗诗人,生平坎坷,饱经忧患,50岁后皈依佛门。他反对“多生”,提出重视人口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形式,用大白话写出了不少计生“标语”。最有名的一条是其《大皮装大树》一诗中的一句“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意思是,儿子不要生的太多,有一个能做事的就行了。二三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计生”口号“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最原始出处就在这里。

到了宋代,有学者估算中国人口总数首次过亿。在这种背景下,宋末著名学者、《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正式提出了“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与现代的人口和计生政策相当接近。

标签: 齐桓公

更多文章

  • 揭秘:贪杯好色的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是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同时亦是春秋五霸之首。那么,齐桓公何德何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呢?揭贪杯好色的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 春秋轶事:齐桓公为抢媳妇儿竟发动一场战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

    那日,齐桓公和蔡姬在湖上划船采莲,莲叶何田田,他俩玩儿得很开心。蔡姬玩儿嗨了,就开始往齐桓公身上洒水,齐桓公当然是制止的。蔡姬本来就知道齐桓公怕水,桓公说别闹,她就知道桓公怕了,晃荡小船,越玩儿越嗨,最后溅了桓公一身。桓公当时就怒了,心想你是傻逼吗?遣返。回你哥那儿反省反省。蔡穆公看见齐国把妹妹送回

  • 管仲拜相与齐桓公发生了怎么样的君臣碰撞?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或郑州登封颍河上游),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网络配图齐桓公刚登上国君之

  •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不是齐桓公 而是郑庄公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郑庄公

    春秋时期,中国的牛人太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这些霸王们,史学家们大书特书,但是汉字君今天要告诉大家,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绝对不是这些人,而是名字不太响亮的郑庄公,曾经作为诸侯霸王,带着泱泱大国齐国四处干仗。当然,如果没有郑庄公的攻伐,大周天子还不能如此窝囊,让后世的齐桓公等成为春秋五霸

  • 什么事件的发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的确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最早称霸大家都很清楚,齐桓公为何能够称霸很多人也都能够说出几条理由来,那么齐桓公称霸有着什么样的标志呢?什么事件的发生正式确立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呢?一般来说,现在认为葵丘之盟是齐桓公正式成为霸主的重要事件。当时周惠王希望废掉自己的太子,转而立他的爱妃生的小儿子丰子带为太子,这件事

  • 齐桓公为什么竟然让有一箭之仇的管仲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很为人称赞,其中的曲曲折折我们已经讲述过很多,的确在春秋乱世中,各方诸侯都在极力拉拢人才,他们网罗各方人才成就自己的霸业,期待在各国征战中分一杯羹,这就造就了春秋时期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各国国君求贤若渴,各方人才也在积极奔走,双方各取所需,都在找自己的位置。网络配图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 齐桓公本是一代雄杰:究竟失败在什么地方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

    “悟”为此道之起步,“破”为此道之续步,“习”为此道之化步。齐桓公本是一代雄杰,在贤相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的第一位霸主。而至晚年则意志衰退,宠妾用奸,好色起佞。他有六个儿子,均从庶出,也都有资格继承君位。齐桓公先是立昭为太子,而竖刁、易牙等人却欲谋立无诡为太子,并对管仲极为不满,

  • 大半生英明神武齐桓公晚年却面临儿子夺位大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晚年却面临儿子夺位大战

    齐桓公虽然大半生英明神武,带着齐国走到了中原的巅峰,但是到了晚年,晚景比较凄凉,不只是被手下人囚禁,他的那些个儿子也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没有一个去看看他们可怜的老父亲,任齐桓公饿死在了宫廷中,那么齐桓公的儿子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齐桓公一生总共有过好几个夫人,但是这几个夫人都没有儿子,所以说齐桓公并没

  • 齐桓公小故事:齐桓公见小臣稷指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见小臣稷

    齐桓公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而很多他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成为了典故被后人传唱赞颂,并从他的故事中吸取经验。下面历史趣闻网就来给大家讲讲齐桓公见小臣稷的故事。齐桓公见小臣稷故事插图这个故事原本被记载在吕氏春秋一书之中,书中原文如下: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

  • 齐桓公想称霸:但是管仲竟然使出了这么一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管仲

    政治上和军事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通过经济手段能够办得到。当今社会如此,古代社会也不乏见。齐桓公要称霸,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一阵唏嘘。迫于齐国政治高压和军事威胁,宋、陈、蔡、卫、郑等国家纷纷投了赞成票,推举齐桓公为盟主,承认齐国在众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不过,与齐国濒临、实力比较强大的鲁国却不依不饶,与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