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荆轲刺秦王另解:其实是燕太子瞎折腾无实际意义

荆轲刺秦王另解:其实是燕太子瞎折腾无实际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59 更新时间:2024/1/11 10:45:32

公元前227年,易水岸边一群穿着白衣带着白帽子的人在为一个人践行,他们唱着凄凉的歌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燕太子丹为荆轲送行的情景。荆轲是一个刺客,他接受了燕国太子丹的委托,要去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在这些人看来,只要劫持了秦王嬴政,让他归还侵占了六国的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这天下就会安宁太平,燕国就可以保存;或者是劫持不成,就趁势杀掉嬴政,这样,秦国大将在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就会出乱子。趁着内外不和的机会,六国联合起来一致对付秦国,就一定能够战而胜之,然后六国恢复各自的边界,彼此保存各自的国家。这就是燕太子丹送荆轲西行入秦的原因。说起来,这种把国家的存亡押宝似的押在一个刺客身上的做法实在是有点儿幼稚可笑,他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无知、无奈和不成熟,也就是说,这是燕太子丹在瞎折腾。

燕太子丹的这一做法,燕国几乎没有人支持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这个燕太子丹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燕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而嬴政也出生在赵国,两人曾经是儿时的朋友。等到嬴政当了秦王,燕丹又到了秦国做人质。秦王对待燕丹已经不是儿时那样,很不友好,所以燕丹怨恨,私自逃归回到燕国。回到国内以后,太子丹就想着如何报复秦王以及秦国的办法。为此,他向自己的老师鞠武请教办法,鞠武一时无策,只能是说进一步考虑考虑。秦国有个大将叫樊於期,因罪逃到了燕国。鞠武担心秦国因此而加兵燕国,劝燕丹送走樊於期。而燕太子丹根本不为所动,老师的话一点儿也听不进去。鞠武只好给他推荐了一个田光。燕太子见到田光以后,向他说了图秦之事,可是这个田光却说:“我听说骐骥之马盛壮的时候日行千里,等到衰老了却不如一匹普通的马。现如今太子听说的我就是盛壮的我,却不知我已经老了。”然后就把荆轲推荐给了燕太子丹。太子丹相信了,送走田光的时候嘱咐他不要泄密。田光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荆轲之后,说:“太子说希望我不要泄密,这是在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就算不上有节操讲义气。”说过这话以后自杀。

对于田光的死,应该不是为了保密这一种解读。田光去见太子丹的时候,太子走向前迎接,倒退着走向后引路,跪下来给田光擦擦座位,而这一切,田光竟然安然接受了。但是,当太子丹说出来他的意图之后,他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太子丹同意了的时候,他是很快离开太子住处的。可是,当田光去见荆轲的时候,是弯腰驼背走去的,这让人感到有一种故意装样子的感觉。他是不是因为太子丹所说之事已经超出了他所预想的范围而有所顾虑呢?他虽然找的理由是为了保守秘密,可知道这件事情的并不是他一个人,鞠武也知道这件事情,只不过他比不了鞠武,人家是太子的老师。他会不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告诉荆轲,这是一种必死之事,不管你是接受不接受,成功还是不成功。

荆轲见到太子丹的时候,开始也是不接受,当太子丹跪下来给他磕头的时候,他才答应下来。燕太子这是一种降尊纡贵的做法,已经到了不理智的地步。当然,荆轲能够去见太子丹,更多的是为了出名,他此前曾经被很多人呵斥过,为的就是做大事,不用说,刺秦王这件事情,无论成功与否,都足以让他成就“大名”。更不用说,前面还有田光自杀这一事件的铺垫。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白,荆轲不是燕国人。

我们很难知道燕王喜是个什么态度。但是他后来杀死了太子丹,准备把丹的人头献给秦王,可知这件事情即便是知情,也不过是听之任之,至少没有直接出面支持。刺秦这样大事情,竟然不让国君决策,这个太子丹简直是昏了头,不是瞎折腾又是什么?

为了让秦王信任,荆轲诱惑秦国将军樊於期自杀,然后提着樊於期的脑袋,要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来到了秦国。嬴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果然十分高兴,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接见荆轲。到了秦国王宫大殿,荆轲捧着樊於期的脑袋,燕太子派给荆轲的副手秦舞阳拿着督亢地图走进大殿。在台阶下,秦舞阳徒然脸色大变,吓得浑身发抖。荆轲只得自己拿着地图献给秦王。当地图完全展开的时候,那把匕首露了出来,这就是成语“图穷匕首见”。荆轲趁机抓住嬴政的衣袖,同时用匕首直刺秦王。秦王挣脱后,绕柱而行,经过一番追逃,荆轲不但没有刺中秦王嬴政,反而被嬴政所杀。荆轲最后说了一句话:“大事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那么,假如荆轲能够成功或者是部分成功,燕太子丹的想法会实现吗?

秦国统一中国的局面不可逆转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军队的战斗力迅速增强,很快称霸天下,周王室也送来霸主称号。从此,秦国开始主动对六国用兵,不管是那一代秦王,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种国策。不仅秦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实行商鞅所制定的“法”,也就是说,秦国的国王可以变,国策不会变。燕太子丹的行为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如果说,实行商鞅之法是秦的“内政”,那么,秦的外交政策就是“远交近攻”。这个政策让秦国始终受益,因为它每战必得利,从来都不会空手而归。到燕太子丹策划这一事件时,秦王嬴政已经是实行这一政策的第四代秦王,而这时,秦国军队已经到达燕国边境。换一个秦王,无非是时间早一点晚一点罢了,大势不可逆转。

说具体一点儿,嬴政被劫持、被杀死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说被劫持。

按照燕太子丹的说法,荆轲劫持秦王成功,嬴政答应归还侵占的各国的土地,就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燕国的目的会达到吗?齐桓公时代,虽然说已经是“礼崩乐坏”,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影响力,所以齐桓公才打出“尊王”的旗号。尊王就是“守礼”,在这种条件下称霸天下,实际上虽然要的是诸侯“服从”,但表面上却是要诸侯“遵从”,这样一来,“信义”这篇文章无论如何是要做一做的,这就是齐桓公要归还鲁国土地的背景。再看秦国,它从来就是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家,这和齐桓公时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稍远一点,有张仪答应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条件是换取楚国和齐国断交,然后和秦国友好。楚国和秦国断交后,秦国马上翻脸,根本就不承认有还地这回事儿。后来有了一个“完璧归赵”的事儿,看起来是秦国没有拿蔺相如如何,赵国也没有被秦国欺诈成功,但这事情主要说的是蔺相如的智慧,甚至是带有一番欺诈的智慧,绝对不是说秦国也讲了一番信义。用蔺相如的话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位是坚守盟约的”!难道到了秦王嬴政这儿,秦国已经强大到可以分兵对付好几个国家,反而会信守那个被劫持订立的“盟约”了吗?这不是君王的行事风格,更不是秦国君王的行事风格。其实,齐桓公也是想反悔的,管仲劝他说,如果这样,“就会在诸侯中失去信义,也就是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齐桓公这才兑现承诺。这个时候,即便是秦王嬴政答应下来,如果他要反悔,有什么更大的损失限制他不敢这样做?

再说秦王被刺死。

按照燕太子丹的想法,秦王嬴政死后,“大将在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君臣相互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事情会成立吗?

秦国这个国家,二十几代君王从来都不遵守盟约,但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国内其他六国稳定。秦武王是因为举鼎折断肋骨死的,死的时候既没有儿子也没有立太子,秦国顺利地实现了权力交接,马上立了武王的弟弟为王,这就是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继位为王的时候因为年龄小,不能亲自理政,政事由大臣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亲弟弟长安君率兵在外叛乱的事情,结果很快就被平定,此后,还发生过嫪毐叛乱事件,秦国都没有形成长时期的内乱,难道这一次就一定能够发生让他国有机可乘的内乱吗?燕太子丹仅仅凭着自己的想象就做出这样的决定,至少是有点儿太过草率。退一步说,即便是秦国一时出现政权危机,也只不过是暂停进攻他国而已,燕国能够联合哪几个国家一起抗秦?这时候韩、赵两国已经灭亡,魏国名存实亡,楚国自顾不暇,齐国自君王后开始,一直实行奉事秦国的政策,难道燕国想指望一个危若累卵的魏国和一个残缺不全的楚国吗?更何况,六国在有能力有机会打败秦国的时候,曾经联合起来进攻过秦国,但是,由于他们各怀私心,明里联合,暗地里各怀鬼胎,结果让秦国得以渡过难关。如今,秦国可以多线作战,同时对付几个国家,即便是出现一段时间的权力交接期,燕国来得及做好准备吗?更为重要的是,太子丹的这个设想都是建立在他人出现问题或者是他人给予帮助的基础上,而燕国自身什么自强的条件都没有,不是瞎折腾又是什么?

燕国几代国君都爱瞎折腾

进入战国时期,燕国几代国君都爱瞎折腾。燕王哙要学舜帝禅让,结果弄得燕国大乱;燕昭王倒是招贤纳士,引来了一批人才,其中就有那个著名的将领乐毅,可是,齐国还没有完全占有,等他一死,儿子燕惠王就又开始折腾了。他把乐毅撤回来,换上一个将军骑劫,结果一战被齐国打回了原型。就是这个燕王喜,也在长平之战后乘人之危想攻打赵国,结果是,一个大伤元气的赵国,不但打败了进攻赵国的燕军,还反过来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燕国本来是召公奭所受封的国家,又处在汉文化区域的边缘,经常要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应该是有着良好战斗传统的一个国家。可惜这个国家到了战国时期一直瞎折腾,在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成功以后,一战被秦国击溃,再战被占领都城,燕太子丹也做了秦国的刀下之鬼。有意思的是,燕太子丹的首级是他的父亲燕王喜派使者割下来的。历史在这儿好想开了一个玩笑,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成引来了了秦国大军,燕王喜想把儿子的脑袋送给秦国以换取秦国罢兵,结果是都城被攻破,燕王喜只好跑到辽东去。

如此看来,荆轲刺秦不过是燕太子丹的瞎折腾而已。这好像在历史的大餐中又加了一味佐料,它可以让人品出不同的味道,却改变不了这道菜的本质属性。荆轲救不了燕国,就像商鞅被处死其法不废一样,历史不会在这儿改变进程。

标签: 荆轲太子丹秦始皇

更多文章

  • 荆轲刺秦王背后的疑问:燕王喜知道这个计划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荆轲刺秦王,嬴政,太子丹,

    荆轲是由燕太子丹派遣前去刺杀秦王的,事情不但没有成功,荆轲被杀死在秦宫大殿,还引来了秦国大军,一定要将燕国先灭掉。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秦王嬴政诏令攻击赵国的军队攻燕,带兵将领是大将王翦。燕国、代国发兵抵抗秦军,燕军在易水西被秦军击溃。第二年,秦王继续向王翦部增兵,终于打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

  • 荆轲刺秦王背后的疑问:田光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荆轲刺秦王,嬴政,太子丹,

    荆轲刺秦的故事非常有名,如今的影视作品更是把这件事反反复复地渲染。然而,燕太子丹最早想用来刺杀秦王的人不是荆轲,而是一个叫田光的人。不过,当田光知道燕太子丹要刺杀秦王以后,说太子丹知道的只是他盛壮时的情况,现在他老了,于是给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太子丹告诫田光,这等大事是不能泄露的,田光在把情况介绍给荆

  • 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秦始皇

    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这两个字被世人所知,皆是因为他的刺秦壮举。刺秦失败,他惨死秦宫,秦王也被吓得心惊胆跳,把所有和荆轲有关联的人都诛杀,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荆轲刺秦,胜则名垂千史,败则连累众人。荆轲剧照因此后人对荆轲刺秦失败也多有讥讽之声。北宋苏洵说荆轲的失败加快灾难的降临,南宋鲍彪认为

  • 剑客荆轲墓到底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

    大风起兮风飞扬,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屈原看着楚怀王一代君主病死他乡,看着楚国即将被秦国覆灭,抱着石头屈身一跃跳入汨罗江,沉尸江底,百姓为了不让鱼儿啄食他的身体,每年都在他的祭日划起龙舟告诫鱼儿,抱起粽子投入江中喂饱鱼儿,百姓们做这些只有一个心愿祷告上天不要去侵害屈原尸体,让他死后安息吧。荆轲墓秦国雄霸

  • 荆轲刺秦王为何会失败?被杀前他说了一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

    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六年前,秦国咸阳宫廷发生了一次惊悚的行刺事件。燕国派出的使者兼刺客荆轲,在经过一番拼斗后,功败垂成,不但没能杀死嬴政,而且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行刺宣告失败。荆轲刺秦为何是这样一个结果?有人说荆轲剑术不精,不是嬴政的对手;有人说荆轲势单力孤,没有胜算;有人说秦灭六

  •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会怎样 荆轲刺秦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荆轲刺秦,荆轲刺秦评价

    荆轲刺秦是选自我国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一段历史真实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燕国的荆轲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受燕太子丹的命令,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朝咸阳去刺杀秦始皇,却在刺杀失败后被秦始皇杀死的故事。荆轲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世人广为流传,有史学家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剧了秦国对燕国的侵略,同时也

  • 刺客荆轲的生平简介 荆轲临行前等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刺客荆轲,荆轲

    荆轲是刺客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瞩目、事迹流传最广的刺客之一。荆轲为人豪放不羁,有勇有谋,凭借着过人的胆识接下来这一个艰巨的任务,最后虽然功败垂成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气势值得我们敬佩。甚至名垂千古,有野史记载,荆轲在准备刺杀秦王之前,在等一个人,那么他临行前究竟等的谁呢?荆轲的生平简介荆轲是战国时

  • 历史上的荆轲是个怎样的人 荆轲的武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荆轲是个怎样的人,荆轲的武器

    现代有间谍,古代有刺客,这种职业杀人的职业古今中外一直没有缺少,而荆轲就是中国古代一个有名的刺客,他刺杀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虽然刺杀没有成功,但是荆轲却因此留名。那么历史上的荆轲是个怎样的人?荆轲是个怎样的人荆轲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出生于朝歌,他从小喜好读书击剑,是个慷慨侠义之人,后来游历来到了燕国,

  • 揭秘千古之谜:荆轲刺秦王前苦等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荆轲刺秦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时期,由于各诸侯国处于混乱状态,所以战国时期的形势极其复杂。俗话说“乱世出枭雄”,所以在这个时期有很多让我们敬佩的英雄和很多让我们感叹的故事。荆轲刺秦的故事是我国战国历史上最重要也最受争议和关注的一个事件。我们都知道战国末期最强大的就是秦国,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的

  • 荆轲刺秦之谜:荆轲为何要杀樊於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荆轲

    网络配图当时成蟜因年少不懂军务,所以事事都向樊於期请教,樊於期见此就趁机说道:“当今皇帝非先皇骨肉,而且只有长子嫡孙才能继承君王之位。”随后又透露吕不韦其实是想借此次出征赵国,趁机杀死自己和对秦始皇地位造成威胁的成蟜。成蟜一听大吃一惊,便赶紧请教该如何是好?樊於期献策道:“如今蒙骜被赵军围困,一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