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战神白起和名相范睢之间,秦昭襄王为什么选择了范睢?

在战神白起和名相范睢之间,秦昭襄王为什么选择了范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04 更新时间:2024/1/16 19:25:16

范睢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趁势消灭赵国、邯郸。对此,韩国和赵国自然非常害怕,于是派苏代用重金游说秦国丞相范雎,意思就是等到白起消灭赵国、韩国的话,那么白起在秦国的地位,就一定在你范雎之上了。在此背景下,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在白起和范雎结怨之后,二者自然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范雎借着秦昭襄王之手,除掉了白起这一敌人。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那么,问题来了,在白起和范雎之间,秦昭襄王为何宁愿赐死战神白起,也不辜负名相范睢呢?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范雎和白起这一文一武,可谓左膀右臂,也是当时秦国最显赫的两位大臣。就白起来说,其功绩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山东六国中,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几乎都被白起击败过。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帮助秦国重创了赵国这一强劲对手,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于范雎,同样是秦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对此,秦昭襄王曾消失: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也即在秦昭襄王心目中,范雎可以和姜太公、管仲等人相提并论。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正是在“远交近攻”策略的指导下,秦国得以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而且,因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在攻打三晋的时候,燕国和齐国基本上作壁上观,这无疑分化和瓦解了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基于此,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范雎,自然在秦昭襄王心中拥有不下于白起的地位。当然,这显然不是秦昭襄王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主要原因。

对此,在笔者看来,白起被杀,虽然和范雎的挑拨离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白起的抗命和背后讥讽,才是其被赐死的主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因为范雎的原因,白起错过了趁势进攻赵国的机会。等到赵国恢复元气后,白起自然不愿意继续带兵攻打赵国了。于是在邯郸之战中,秦昭襄王派遣了王陵王龁等将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秦军惨败,甚至还丢掉了之前从魏国、韩国手中夺取的土地。在此背景下,白起就在背后发发牢骚,表示“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于是,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打赵国。对此,白起自称病重,不愿意出征。

最后,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在白起拖延甚至抗命后,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原因,自然就是白起的抗命。除了这个原因,白起功高震主,也是秦昭襄王除掉他的原因之一。虽然在秦国,丞相范雎也具有非常大的功劳,但是,范雎毕竟是文臣,也即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所以不会威胁到秦昭襄王。但是,白起这位武将,显然和范雎不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实在太高了,如果白起真的率领秦军将士谋反,秦昭襄王真的难以抵挡。综上,在白起和范雎结怨后,不是秦昭襄王不愿意辜负丞相范雎,而不是范雎的威胁小,白起的威胁大,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即威胁大的白起最终被赐死。

标签: 范睢秦国

更多文章

  • 白起是怎么死的?他的死与范睢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范睢,秦国

    范睢,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说到白起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白起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物,当然了,在军事上白起可以说非常的出色,但是,也有人说白起有时又非常像屠夫。总而言之,对于白起的评价也会是褒贬不一。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白起之

  • 秦始皇的大将军桓齮扑朔迷离的死亡真相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将军桓齮

    桓齮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将军,对于桓齮这个名字,人们经常读错。一种是认识这个字但是总读不对,一种则是根本就不认识桓齮的齮字,更别说读对了。那么桓齮怎么读才是正确的呢?“桓”读huan第二声,同环的读音一样。“桓”是一个形声字,木作偏旁,从的是亘的音。“桓”有三种词性,一种是名词,一种是形容词,还有一种则

  • 揭秘秦国大将桓齮扑朔迷离的死亡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大将桓齮

    桓齮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将军,对于桓齮这个名字,人们经常读错。一种是认识这个字但是总读不对,一种则是根本就不认识桓齮的齮字,更别说读对了。那么桓齮怎么读才是正确的呢?“桓”读huan第二声,同环的读音一样。“桓”是一个形声字,木作偏旁,从的是亘的音。“桓”有三种词性,一种是名词,一种是形容词,还有一种则

  • 秦国将领桓齮的死为什么会变得扑朔迷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将领桓齮

    桓齮在史书中的记载非常的少,关于他死亡的记载更是扑朔迷离,一直以来对于他到底怎么死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那么桓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流传的他其实就是樊於期的传言是不是真的呢?说到桓齮的死因就不得不提到樊於期了,或许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会疑惑,不是说桓齮吗?怎么提到樊於期了呢?其实一直一来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桓齮

  • 齮字怎么读?大秦悍将桓齮与李牧孰强孰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朝,李牧,桓齮

    桓齮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将军,对于桓齮这个名字,人们经常读错。一种是认识这个字但是总读不对,一种则是根本就不认识桓齮的齮字,更别说读对了。那么桓齮怎么读才是正确的呢?桓齮画像“桓”读huan第二声,同环的读音一样。“桓”是一个形声字,木作偏旁,从的是亘的音。“桓”有三种词性,一种是名词,一种是形容词,还

  • 为什么说项羽是因为曹咎而败?项羽失败的关键之战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咎,楚汉争霸,项羽,虞姬,刘邦,韩信

    为什么说项羽是因为曹咎而败?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曹咎这个人,在项梁和项羽两个还没有开始做老大的时候,项梁犯法被抓了要被判“黥邢”就是要在脸色上或者额头上用墨水刻字,牢狱中的项梁到处找关系最后到到了曹咎,要他帮忙打通关系,最后曹咎找到栎阳令司马欣打通关系偷偷放了项梁,应为这样的恩情没有什么本事的曹咎受到

  • 项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派曹咎守成皋,为什么说是最大的战略失误?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项羽,刘邦,曹咎,彭越,

    公元前203年,正值楚汉争霸时节,韩信把齐国完全拿下,而刘邦还是在和项羽在焦灼着,谁都想把对方吞掉,但是谁现在都做不到。就在这种焦灼的状态当中,突然之间彭越又崛起了。彭越先生是一个游击战的狂热爱好者,而且动不动就在楚国的后方,粮草那个地方,给项羽军队制造点麻烦。就是骚扰项羽的部队,而且他出击非常有效

  • 曹咎违背了项羽的命令,直接导致楚汉相持形势逆转。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咎,楚汉争霸,项羽,虞姬,刘邦,韩信,英布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段历史,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横扫千军,后人称赞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被围乌江,对跟随自己的骑兵说道:“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起兵八年,大小战役七十余场,遇神杀

  • 武涉和蒯彻都劝韩信反 他真有实力造反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

    汉四年(前203年),项羽将刘邦围困于荥阳,刘邦向远在齐国的韩信求援,韩信拒绝,并上书请求加封自己为代齐王,刘邦无奈应允,派张良前往代封。此时的韩信正如日中天,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而刘邦正逢彭城新败,又被围困荥阳,焦头烂额。项羽则四面受敌,得力助手龙且被杀,二十万楚

  • 武涉曾劝说韩信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为何被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武涉

    韩信灭齐刘邦和项羽都慌了,三分天下还是助汉灭楚?韩信怎么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韩信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齐国,消息传到项羽的耳中,项羽自然是坐不住了,那么项羽又该如何应对呢?项羽听闻齐国被韩信拿下之后,立即派了自己手下的大将龙且(jū)率领20万大军出发赶往齐地。到了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