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姜女哭长城被误传了两千年,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阴谋?

孟姜女哭长城被误传了两千年,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阴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16 更新时间:2024/1/31 17:58:4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并且以歌谣、诗文、传唱甚至戏剧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有很多夸张的部分,其实细细分析之后,竟然能隐约看到一些不寒而栗的东西。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内容大家基本都知道,就是秦始皇发动80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之际,苏州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误打误撞与孟姜女喜结良缘。

不过最后万喜良还是被抓取修建长城,半年之后音信全无。孟姜女心系丈夫便到长城寻夫,一路上吃尽了苦头。后来才知道万喜良的尸骨已经被填进了城墙。

听到这个消息,孟姜女失声痛哭,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随着“轰隆”一声,竟然将长城哭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

孟姜女把手指咬破,血一滴一滴地滴在每具尸骨上面。同时心里默默祈祷: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最后,孟姜女终于找到了死去的万喜良。

很显然,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边防要塞的长城,是不可能凭借一个“女人+哭声+空气”就能把城墙哭榻几十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同样哭死的应该还有负责工程质量的监工。

而且长城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本身施工难度就非常之大。现在还要把死去的人埋在长城底下,秦始皇就不害怕影响军事设施的质量吗?因此这个传说编的实在是太无厘头了。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了类似“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呢?

或许真的有。

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叫“孟姜”的人,因为周朝建立后,姜子牙的封地就是在古齐国。那里出生的人姓名一般是“姜”,“孟”这个字是兄弟姐们中排行最大的意思。

那么“孟姜女”就是这家大女儿的意思,这与“孔仲尼”的“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是一致的。之所以女性的名字非要倒过来叫得如此别扭,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女子没有姓。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经常出现“某姜”这样类似的名字。

最早出现“孟姜女哭亡夫”的情节出现在《左传》,这里的“孟姜”是齐国将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外战死后,孟姜得到消息在城郊等候迎接亡夫的棺椁。随军归国的齐庄公看到了孟姜,并对她表示沉痛的哀悼。

孟姜虽然经历了丧夫之痛、抚摸棺椁而哭,但是牢守礼节,高举杞家最后的尊严。她对齐庄公说:“郊外不是吊丧慰问的地方,我拒绝接受。如果您真心想哀悼我的丈夫,请上门吊唁。”于是齐庄公专门到杞梁家中进行了吊唁。

可见《左传》中记载的事情和后来哭长城的版本没有一毛钱关系。严格说来,孟姜女的故事和杞梁老婆的故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可是随后,从汉代开始逐渐有了夸张的情节,比如出现了孟姜女抚棺而哭,结果把城墙哭塌了。后面的作者觉得这样不能体现孟姜的决心,在哭塌城墙之后又增加了投河自尽随亡夫而去的情节。

可以说从汉代开始,孟姜女哭老公的故事逐渐有了现代看到的情节。随后,本着逻辑通顺的原则,有些人煞费苦心地细致描写了哭塌城墙的细节。

比如写《论衡》的王充说当时城墙被哭崩了五丈。而到了西晋,就是整个城市的城墙,也不知道晋朝的城墙是不是也这般的不结实。

而到了唐代,经过浪漫主义诗人之手,“孟姜女”彻底从春秋战国挪到了秦朝,城墙也换成了长城,可见作家比史官要厉害的多。

当然,还有另一版史书持不同的看法,这方面的代表作者叫司马迁。司马迁认为孟姜女的丈夫不叫杞梁,而是叫万杞梁。这一字之差却是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一直到唐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还都只存在于小说中。在那个文字普及率并不高的古代,这样的故事未必能让很多老百姓所熟知。而真正让这个故事流传千古的是在明朝。那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有文人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剧本让大家看。随着戏剧的传唱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孟姜女的原型与秦朝都没有关系,可是为什么偏偏要“哭塌”秦朝的长城呢?

这主要得益于汉代学者们的“贡献”,汉代在秦朝之后,汉代的学者们就不遗余力地宣传汉朝的正统地位,其中的内容就包括“抹黑”秦朝。

正是因为秦朝重重的暴政不得人心,才让汉朝取而代之。大家不妨想一想,累死、病死的劳工就直接被填进了长城,恐怕这么不人道的做法最容易激起百姓的愤怒,秦朝自然不会让大家怀有什么好印象。

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源于明代。“孟姜女哭亡夫”是一个缩在史书角落里非常简短的故事,可是现在“孟姜女哭长城”成为了一个戏,添加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甚至由于万喜良看到了孟姜女的手臂,后者就非嫁不可。

这种浓重的儒家封建理学思想根本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一种学派而已,根本没有占据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就更别提被百姓所接受。因此看到女人手臂就必须结婚的故事情节,完全是儒家学派作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杜撰出来的。

可为什么明代要大肆宣扬这个故事呢?主要是由于明政府大修长城四处征用民夫。我们现代看到的砖石结构的长城基本上都是在明朝时期修建的。繁重的徭役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因此创造出“孟姜女哭长城”全新版的故事。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时期至明代,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的遭遇。

因此,“孟姜女”和“万喜良”,是劳动人民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体现了千百万百姓被强逼劳役,最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写照。

标签: 孟姜女哭长城秦朝

更多文章

  • 战国将领蒙武战功显赫为何史书很少有相关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将领蒙武

    蒙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十分有名气的将军,而他的儿子就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将蒙恬,可以说祖辈三代都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曾经在前224年的时候跟着大将王翦一起进攻楚国,并且很成功的打败了楚国的军队,还杀死了项燕,在第二年又一次成功的打败了楚国,并抓住楚王使楚国覆灭,那么在那个时期蒙武是什

  • 为何说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为蒙恬作了列传,而没有为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专门作传,但是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说应该不如、比不上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特别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蒙恬一登上历史舞台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败战。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

  • 蒙武身为名将又是蒙恬的父亲,为何名气却很低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蒙武

    蒙武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中国战国时秦国名将。祖居齐国,父蒙骜、子蒙恬皆为秦名将。为将经历公元前224年作为裨将军和王翦带兵六十万进攻楚国,击破楚军主力于蕲,楚国大将项燕于此役战死。公元前223年又和王翦带兵击楚,再次击破楚军,虏末代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原属楚国的土地被划堆为三个郡。这是史记中比较多地

  • 秦国将领内史腾灭韩竟没有耗费多大兵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内史腾

    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着秦军铁骑攻破了韩国的都城,自此,韩国正式灭亡。说起内史腾灭韩,原先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起初,秦国的山河日渐稳固,秦王嬴政又有着雄心报复,想要一统天下河山,但是秦国与赵国的交战之中显然是不利的,秦国将士死伤众多,造成了极为惨烈的战争结果,秦王嬴政于是开始听信了朝臣的建议开

  • 任嚣如此被器重但他的墓却只是一个土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任嚣

    秦朝任嚣秦始皇统一诸国后,建立秦朝,秦朝任嚣是秦始皇麾下的将军,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得秦始皇重用,秦始皇于是就任命任嚣为将领,代他平复岭南等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两广之地。从历史上来说,在秦朝末期,任嚣为两广之地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任嚣图片据说,秦始皇曾为任嚣拨动了50万大军,让他前往岭南消灭叛乱。

  • 嬴政死后,为什么任嚣在临死前嘱咐赵佗在岭南独立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任嚣,赵佗,刘邦,项羽,吕后

    秦始皇二十六年,派人收集天下的武器熔成十二个铜人,每个重十二万斤。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轮间距离,这样,只要一辆车,就可以通行全国,方便了自己出行。秦始皇时中国疆域之广阔达到前所未有,他派任嚣、赵佗出兵,两次进攻岭南的百越人,都告失利。困难在于五岭之路难行,粮饷转运困难。经过研究,秦始皇

  • 任嚣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任嚣,秦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任嚣故事,欢迎关注哦。提起秦代名将,够说三天三夜的。但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是谁?当然不是章邯,也不是王翦的孙子王离,而是“带甲百万然北面而臣事汉”的南越王赵佗,此公似乎比汉高祖刘邦还小十六岁,但却活到了建元四年。熬死了大汉四个皇帝,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但

  • 世界史:苏禄苏丹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禄苏丹国

    尽管菲律宾目前与中国关系处在微妙的地步,但其实菲律宾的华人恐怕是东南亚国家当中最多的吧!其实远在明清时期,这个地区就与当时中央地区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吕宋以南,出现了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苏禄苏丹国(在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前,该国是当地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苏禄王国的版图最大包括了婆罗洲东北部

  • 噶尔家族的掌权史!禄东赞和儿子们在吐蕃是怎么样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吐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噶尔家族的掌权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吐蕃王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上,如果噶尔家族自称权臣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作为出过5任大相的世家豪门,噶尔一门的弄权岁月,由禄东赞(噶尔·东赞宇松)而起。禄东赞去世后,其二子赞悉若(噶尔·赞聂多布)、论钦陵(噶尔·钦陵

  • 刘邦为何对魏豹耐心劝降 对司马卬却死打硬拼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魏豹,司马卬,汉朝

    汉王刘邦自韩地撤军回到关内以后,一边进行战后修整,一边安定关内,使老百姓休养生息,三秦大地,倒也颇有一些新朝气象。汉王二年(前205)三月,天气逐渐转暖,汉军经过修整后,兵强马壮,加上关中目前稳定,项羽又正在北伐齐国征途,看似一切都有利于汉军东征。于是,刘邦重整军队,亲自领军出发,沿临晋关东进,先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