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70 更新时间:2023/12/12 23:46:38

中国人一般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归葬故乡,但苏轼苏辙却选择离故乡眉山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这让人颇为费解,历史上对苏轼归葬郏县解读也颇多,主流说法认为,苏轼也通晓风水,是喜爱上了郏县的风水才遗嘱葬在这里的。

苏轼的弟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此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与弟苏辙相会。苏辙领着哥哥苏轼游览汝州名胜。郏县当时属于汝州郏城县,地处中岳嵩山之阳,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之地。

后来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他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其实在二人去世之前,其父亲苏洵已归葬眉州眉山故里。到了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又在这里修建了苏洵的衣冠冢,就此成就“三苏坟”。

事实上,这一说法历来争议颇多,因为苏轼兄弟在其父苏洵归葬故里四川眉山之后,特别是他们进入晚年之后,曾多次表示死后要从父葬归于故里。另外,苏轼在迁官和流谪过程中也卜葬过他地。但最终的事实是二苏既没有归葬故里,也没有葬身他地,还是选择藏于郏县,其原因,应当不只是喜好郏县嵩山风水那么简单。历史上的学者对此也有颇多猜测。

元代孙友仁认为,主要原因是苏轼去世的地方离故乡眉山太远,无论是水路溯三峡而上,还是越秦岭入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当时的苏轼屡遭贬谪,贫病交加,估计苏家也无力承担他归葬眉山的路费,不得已才葬在路好走一些的郏县,毕竟他也曾经表示过可以葬于此地。

清代毕沅认为,当时的宋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出身中原以外各地的朝廷大员,死后可以在汴京方圆五百里以内选地安葬。比如出身庐州合肥的包拯死葬巩县(今巩义),出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的范仲淹死葬伊川,出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的欧阳修死葬新郑,出身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的范镇死葬襄城,都没有归葬故乡,所以苏轼选在汝州郏县安葬也没什么好好奇的了。

还有人认为,当时苏氏子孙多散居在郏县小峨眉山附近,比如他的弟弟苏辙就住在颍川,小儿子苏过住在斜川(今许昌境内),都离郏县不远,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经没什么直系亲属了,葬在郏县祭祀扫墓都比较方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元祐九年(1093年)擢进士第二名的渝州(今重庆)人赵捻任太常博士,元符年间省父返渝,打着苏轼兄弟被贬的大旗,借除君侧之奸的旗号,起事造反。哲宗死后,二苏北返,赵捻被株连九族,此案直待苏轼死后才结案,苏轼兄弟哪敢提出返川归老之愿,若为政敌落下口实,岂不遭灭门之祸?苏轼是迫于形势,不殃及子孙后辈才葬郏的。

这个问题的说法真的很多,真实原因也许不止一个,可能是上述原因交织的情况下,苏轼及其家人综合考量的一个结果。

标签: 苏轼

更多文章

  • 曹操有哪些民族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匈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乌桓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

  • 曹操在军中如何治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71]《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

  • 曹操割发代首是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如有违反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

  • 曹操是怎么统一北方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

  • 曹操是怎么唯才是举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 曹操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藏书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 曹操壮士暮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58]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

  • 曹操的势力是如何短时间崛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用卑劣手段抄刘备后路夺得徐州的吕布,是一个无行小人。他反复无常,为天下所忌。吕布占了徐州,袁术向他靠近,愿为儿子娶他的女儿。袁术在淮南称帝,派韩胤为使者通告吕布,并迎亲,吕布表示同意。这时,吕布所属沛相陈珪,早就倾心曹操,他要阻挠吕布与袁术结盟,于是劝吕布协同曹操,共图大计。曹操派人送来诏书,他立即

  • 曹操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兴修水利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

  • 曹操为什么要迎接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讨平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军何仪、刘辟等部,献帝封曹操为建德将军。六月,因曹操谋士董昭的劝说,献帝身边的杨奉等人表请拜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费亭侯之爵位。曹操想迎接献帝,其谋臣大多认为山东尚未平定,献帝身边的韩暹、杨奉等又骄横难制,所以不赞成迎接献帝,但荀彧、程昱极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