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恬的介绍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琅琊蒙山(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
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
蒙恬的祖父蒙骜原居齐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来到秦国,在秦庄襄王时出现在史书中,不断地为秦国征战,后来成为上卿。到秦始皇初年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王翦(正是后来蒙恬的裨将王离的祖父)的裨将军参加了秦灭楚之战。到蒙恬时,蒙恬已经可以率领当时秦军主力北征匈奴,连秦始皇的长子也被派到蒙恬军中作监军。蒙毅也同时官至上卿,并曾带兵,家族的地位更甚于蒙骜在世时期。但也造成了与胡亥、李斯和赵高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蒙氏家族的灭亡。
蒙恬在后世有各种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的修筑长城是有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