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郑玄

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郑玄

郑玄的介绍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年七十四。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有关“郑玄”的历史故事

  •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趣历史网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刘备平定蜀地,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卒于任上。其子许勋官至

  • 郑玄典故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郑玄注过哪些书)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郑玄很感兴趣,那么这个郑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典故?以及郑玄的代表作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慢慢分析,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分析看看!郑玄简介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县高密县(今高密市)人。东汉末年的儒生、经学大师。郑玄曾入商学攻《易》、《公羊春秋》、《三

  • 郑玄简介,郑玄是如何成为经学大家的,郑玄在我国文学方面的贡献

    郑玄简介,郑玄,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于东汉永建二年(127),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的家世显赫。其远祖名叫郑国,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后代朐(qu渠)山侯。郑玄八世始祖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为人刚正不阿,很快得到了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宦官、幸臣董

  • 郑玄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那么郑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郑玄又是怎么死的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郑玄简介吧。郑玄出生时,家中生活比较贫寒。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算术。十二三岁时,就能诵读和讲述“五经”了。同时,郑玄

  • 郑玄典故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郑玄非常的感兴趣了,那么这个郑玄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典故呢?还有这个郑玄的代表作又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一一给大家慢慢的解析了,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郑玄简介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

  • 东汉末年将领卢植简介:与郑玄、管宁、华歆为同门师兄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卢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

  • 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华歆简介: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华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 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

  • 东汉末年儒学家经学大师郑玄生平介绍及评价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郑玄非常的感兴趣了,那么这个郑玄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典故呢?还有这个郑玄的代表作又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慢慢的解析了,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郑玄简介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撒贝宁穿越时空带领大儒郑玄在尼山圣境目睹中华“礼”

    “册册典籍,钟鼎千秋。12月25日晚8点,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三期《礼记》正式开播。本期节目以“东汉经学大家”郑玄为主要人物视角,围绕其一生致力于儒家经籍的研究和传授,回溯中华之礼的形成过程,展现郑玄学礼、重礼、注礼、传礼、践礼的传奇人生。节目开场戏、结尾戏两大部分进行了特别设计,将这两

  • 东汉学者郑玄:通过对《诗经》解读,催生了对后世诗学的诗歌理论

    “比兴”是儒家解《诗》时提出的概念,而汉人推崇“美刺”说。郑玄将“比兴”与“美刺”合二为一,他为《周礼》“六诗”做注时认为“比”委婉斥恶,“兴”歌功颂德,把“比兴”当作表达“美刺”的工具,以“比兴”方法阐释“美刺”诗旨,发挥诗的教化功能,劝喻执政者,以达到讽谏的目的。郑玄以“比兴”“美刺”说诗,使人

  • 孔子的“君臣”观——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讲国学

    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当代著名书法家。2005年,应澳门林则徐纪念馆馆长之邀,参加纪念先祖林则则巡阅澳门166周年活动,受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诗句海纳百川书法作品,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桦上台亲接,同时亲颁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荣誉顾问。2008年5月,应邀参加河南卫辉比干公诞辰31

  • 陈壁生:礼以则天——郑玄礼学的天学依据

    摘要: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是礼乐文明。礼乐之所以成为文明,建立在一套对天地的形而上理解的基础之上。其中,天地生成论与天地结构论尤为重要。礼乐传统的主要论述者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在天地生成论问题上,郑玄通过对“太极”的理解,认为“气”是生成天地的根本。在天地结构论问题上,郑玄通过吸收“浑天说”,建

  • “山水名城 郑玄故里 魅力峡山”潍坊峡山夏季旅游线路发布

    今天上午,由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2022潍坊市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夏季)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奎文区、潍城区、寒亭区、坊子区、高新区、峡山区相关文旅单位负责人共同出席,推介精品线路。现场,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文化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田立宝发布了“山水名城 郑玄故里 魅力峡山” 潍坊峡山夏

  • 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革命

    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著名书法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现就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2005年,应澳门林则徐纪念馆馆长之邀,参加纪念先祖林则则巡阅澳门166周年活动,受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

  • 有关于郑玄的轶事有哪些 他的墓地位于什么地方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轶事典故郑君草相传郑玄酷爱车前草,因此车前草又以郑玄命名,被称为郑君草。精通术数郑玄对术数之学的研究也很有心得,成名很早。据《郑玄别传》记载,郑玄十七岁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

  •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刘备平定蜀地,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卒于任上。其子

  • 郑玄做出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郑玄曾跟随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学习古文经,后来外出游学十多年,把握经书的源流,辨析学术,考溯源流,花费了很多精力整理篇章,条贯篇目,确定编排。为此,他搜求各家学说,仔细考订异同,进行归纳和判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注疏有《毛诗》、《周易》、《论语》等儒学经典。家藏经籍逾万卷,多以儒家经籍为主。但《后汉

  • 三国文人郑玄博闻强识 门下佣人也能出口成章

    对于郑玄这个人,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知道,刘备委托他写信向袁绍求救兵,可见郑玄的面子有多大。郑玄读书很认真,专心致志。他在马融帐下读书期间,马老师的教师里美女成群,还经常有演奏会和演唱会,可是郑玄同学只顾目不转睛地专心学习,终成为马融门下最优秀的学生。郑玄是学问大家,连他的仆人佣人也了不得。有一

  • 解梦故事之郑玄梦老者剖其心脏

    导读: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在年轻时曾经拜马融为师求学,但到马融处三年,学业却毫无任何进展,马融见郑玄学了三年还不开窍,于是就想打发他走。郑玄在回家途中因徒步而累,所以便在路边的一棵树下靠着树睡着了。睡梦中,他梦见有一个老者用刀剖开他的心脏,并且对他说:“子可以学矣。”醒后,梦中所有历历在目,左思右

  • 揭秘:东汉儒家学者郑玄的传奇一生是怎样的?

    郑玄是如何成为一代经学大家的?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1、早而聪敏,务实好学,虽家境贫寒却不尚虚荣郑玄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祖辈都是以田间务农为生,好在他幼时聪慧好学,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算数之学了,一般的人都超不过他,再长大一些就能够熟练地去诵读一些儒家经典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