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翻译和赏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翻译和赏析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50 更新时间:2024/1/28 11:55:3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秦:佚名所属类型:高中言文,哲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注释

欲:想要。

治:治理。

格物: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诚意: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赏析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作者

所属朝代:先秦

更多文章

  •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所属类型: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公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所属类型: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赞美,写人,谋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所属类型:高中文言文,治国,哲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 劝学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劝学

    劝学先秦:荀子所属类型:励志,惜时,读书,哲理,早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译文及注释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注释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

  • 离骚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离骚

    离骚先秦:屈原所属类型:怀古,写人,感慨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译文及注释译文屈原写出《天问》《招魂》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却仍无法将他的心意传达至君王面前。哪里知道再奇丽的诗句,终究抵不过那小人的一句恶意重伤啊!注释天问:《天问》为屈原被逐后,见到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之

  •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先秦:佚名所属类型:初中文言文,学习,哲理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所属类型:初中文言文,议论,哲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所属类型:初中文言文,议论,哲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举,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

  •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昔齐攻鲁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先秦:左丘明所属类型:初中文言文,诚信,故事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

  • 秦西巴纵麑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西巴纵麑

    秦西巴纵麑先秦:吕不韦撰所属类型:初中文言文,寓理,故事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