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和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和赏析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957 更新时间:2023/12/6 10:38:35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长江,送别,思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喻行程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所属朝代:唐代

标签: 渡荆门送别

更多文章

  •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写景,抒情,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译文及注释译文最是喜爱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所属类型:初中古诗,抒怀,励志,哲理,自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译文及注释译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

  • 石壕吏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石壕吏

    石壕吏唐代:杜甫所属类型:初中古诗,叙事,战争,同情,人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

  • 送友人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送友人

    送友人唐代:李白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送别,离别,写景,惜别,友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及注释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之外远

  • 过故人庄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田园,生活,早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

  •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写雨,夜晚,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及注释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注释寄北:写诗寄给

  •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所属类型:初中古诗,乐府,边塞,军旅,战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及注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所属类型:初中古诗,抒情,友情,最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一作:随风)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注释王昌龄:

  •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吊古伤今,抒怀,感怀,孤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

  • 泊秦淮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泊秦淮

    泊秦淮唐代:杜牧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咏史怀古,爱国,早教,感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译文及注释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