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温补学派
温补学派
张景岳的医学代表作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6 21:10:19阅读:4142
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名通一子,果擅用生天黄,人称“张生天”,绍兴府山阳(古浙江绍兴)人。明朝出色医教家,温补教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真际的开创者。幼随其女游都城,十四岁时从京华名医金英教医,尽患上其传。中年参军,曾经到过燕、冀、鲁等天,后回籍努力于医教。于医以外,
温补学派: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4 11:15:40阅读:194
继河间(刘完素)、丹溪(朱丹溪)之学广为传播之后,明代时医用药每多偏执于苦寒,常损伤脾胃,克伐真阳,又形成了新的寒凉时弊。鉴于此,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
赵献可的命门学说是怎么一回事?有着怎样的科学依据(温补学派)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3 0:55:14阅读:2886
赵氏创立命门理论,阐发肾命水火的关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证。如痰证、血证、咳嗽、吐血、喘证、喉咽痛、眼目病、齿病、口疮、耳病、消渴、中满、噎膈、泻痢、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与失禁等多种病证,不仅从其一般辨证规律进行施治,而且均注意到从肾命水火亏虚方面进行分析,广泛使用六味、八味诸方,为治疗以上疾病提供了
伤寒学派:古代医学流派,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2 5:52:10阅读:1094
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的《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医学流派。历史上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的医家极多,留下上千种论著,影响很大。伤寒学派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
伤寒学派又分为哪些派别?这些派别分别有着怎样的观点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7 4:49:09阅读:3573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而必须重订,并着重发挥“为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 。其他代表医家有:俞昌,《尚论篇》;张潞《伤寒瓒论》;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伤寒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黄坤载《伤寒悬解》维护旧论派陈修园 ,《伤寒
伤寒学派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1 18:29:56阅读:3944
伤寒学派经历了孕育 、成长 、 蓬勃兴旺的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伤寒学派的历史是中医史的主要组成内容。伤寒学派 是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是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
温补名方都有哪些?这些方子都有着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6 9:14:25阅读:980
桂附八味丸 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原方是崔氏袭千金方肾气丸法,易金匮肾气丸之桂枝为肉桂,故又称为八味地黄丸。原方治命门火衰而肾虚,或小便秘涩、或胞转溺阻、或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聩虚鸣。李政育喜用之加减,以治疗骨折、骨伤的患者服用之后,能令病
伤寒学派有着怎样的医学价值?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3 13:10:02阅读:335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王叔和整理编辑 《伤寒论》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