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孔氏
孔氏
孔氏家族到底有多厉害,600年县令换朝不换人
文史百科时间:2024/1/9 10:37:55阅读:663
自古以来,县令就被称为地方的父母官,可见县令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对于当地百姓来讲却是青天一般的存在。古代的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不仅掌管法律、财税、治安,而且还要弘扬文明,教化百姓。要当好一个县令,一定要对当地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这往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尊重县令的存在,甚
孔祥熙如何从落魄孔氏后人变身为民国首富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1 16:13:10阅读:639
孔家祖籍山东曲阜,其先祖孔宏用于明代万历年间到山西做官,后人落籍山西太谷,经商谋生。孔祥熙的祖父孔庆鲜,因接掌堂叔孔宪仁所经营的票号,渐臻富有。孔祥熙的父亲孔繁慈继承祖业,但染上吸鸦片恶习,孔祥熙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创办学校,兴建实业1907年孔祥熙学成归来回到北京,婉辞邮传部、北洋大学堂等邀请,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是谁?
文史百科时间:2024/2/1 21:33:18阅读:2920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孔子的父亲是谁 孔子母亲为何不告诉孔子生父是谁
历史人物时间:2024/3/5 23:36:50阅读:675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称之为孔圣人,据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是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同时孔子也是当时盛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而随着孔子的影响力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
五一踏青去哪玩?浙江这座看点丰富的古城值得去,徐霞客都多次游历
历史解密时间:2024/1/9 21:19:39阅读:2142
它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它有着1800多年的建城史;它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是孔圣人后裔的世居地和第二故乡,在这里保存着中国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家庙;它也是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州级城池的所在地,这就是浙江的衢州。或许在杭州、绍兴、嘉兴、湖州等城市的光环下,衢州旅游显得格外的低调,然而这不妨碍我
孔子姓孔吗?他的父亲是谁?孔子的母亲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1 5:18:25阅读:4812
首先说明一点,孔子不姓孔,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这和现代的姓氏有所不同。在春秋战国之前,人的姓主要用来区别血缘关系,避免同姓结婚。不同的姓大致代表了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者崇拜的图腾。“氏”主要区别同一姓人,由于长期的繁衍生息,部落越来越大,然后分出许多小部落,为了便于区分于是产
福建“特殊”村庄,当地有孔氏家庙,很多人还称自己是孔子后裔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3 7:18:18阅读:2114
提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不知道大家会想到哪一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也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在当时的社会就被称为天纵之圣,孔圣人圣至等。孔子曲阜对于孔子的出生地,想必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孔子他出生于鲁国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因此曲阜市,也
孔子“长居宋”再考——孔子儒家思想形成于商丘初探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1 4:15:33阅读:3304
内容摘要: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祖居地。孔子“少居鲁,长居宋”,自称“殷人”。 公元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在宋国国都宋城(商丘)娶宋国大夫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孔妻亓官氏在商丘宋城的家里生子孔鲤,字伯鱼。至于亓官氏生子时“鲁昭公馈鲤“之说,后代学者多为质疑,应是后儒粉饰之辞。孔子青年时
孔子姓什么?这是一道送分题,很多人却答错!您第一反应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8 23:13:04阅读:3521
公务员考试中,有一道经典的题目:“孔子姓什么?” ,这是一道送分题,但很多人却选了“孔”,答错了!答案是“姓子”。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家族、血脉和家族荣誉的象征。孔子的先祖在周朝
家谱研究专家柳哲先生撰文:千年《家范》赞颂柳下惠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1 2:31:50阅读:680
柳哲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兖州)人,黄帝后裔,周公之后,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贤,孟子尊圣,百世之师,圣之和者。清代《展氏族谱》上,一篇传承二千余年的《家范》,世所罕见,弥足珍贵。该《家范》,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家范》一书时,也未及采入该《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