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北固山

北固山

  • 《登北固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4/1/19 12:26:38阅读:2822

    京镇周天险,东南作北关。埭横江曲路,戍入海中山。望越心初切,思秦鬓已斑。空怜上林雁,朝夕待春还。

  • 《登北固山望海》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4/1/18 5:59:37阅读:2345

    此山镇京口,迥出沧海湄。跻览何所见,茫茫潮汐驰。云生蓬莱岛,日出扶桑枝。万里混一色,焉能分两仪。愿言策烟驾,缥缈寻安期。挥手谢人境,吾将从此辞。

  • 《登北固山亭》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3/12/4 17:45:37阅读:855

    海绕重山江抱城,隋家宫苑此分明。居人不觉三吴恨,却笑关河又战争。

  •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怀古…和依本韵》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3/12/7 22:14:09阅读:284

    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荀谢年何少,韦平望已久。种松夹石道,纡组临沙阜。目览帝王州,心存股肱守。叶动惊彩翰,波澄见赪首。晋宋齐梁都,千山万江口。烟散隋宫出,涛来海门吼。风俗太伯馀,衣冠永嘉后。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自古称佳丽,非贤谁奄有。八元邦族盛,万石门风厚。天柱揭东溟,文星照北斗。高亭一骋望,

  • 《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3/12/5 22:02:08阅读:542

    五马向西椒,重阳坐丽谯。徐州带绿水,楚国在青霄。张幕连江树,开筵接海潮。凌云词客语,回雪舞人娇。梅福惭仙吏,羊公赏下僚。新丰酒旧美,况是菊花朝。

  • 《次北固山下》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4/1/13 2:01:38阅读:368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 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时间:2023/12/13 22:30:16阅读:158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思乡,乡情,最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及注释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行在绿水之间。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

  • 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探究唐诗名句:次北固山下)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8 19:19:07阅读:3682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句诗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佳作,而与之相对的一句诗句,则是“次北固山下,徐公吊七友”。次北固山下,如何理解?这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次北固山,位于今天的河南驻马店市西南部的淮阳县,其名称来源于《

  • 唐诗《次北固山下》名句解析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4 8:36:55阅读:139

    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客路青山中,止船绿火前。潮仄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死残夜,江秋进客岁。城书那边达?回雁洛阳边。译文生气勃勃的山中是搭客的讲路,碧波泛动的江上恰好止船。潮流涨谦,两岸之间火里宽广,逆流行船刚好把帆女下悬。夜幕借出有褪尽,夕阳已经正在江上徐徐降起,借正在客岁时候,江北已经有了秋天的

  • 刘备请一个道士出山却遭拒,蜀国灭亡后此道士下山拯救万千百姓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8:46:39阅读:2564

    但刘备控制的益州,却出现了一个道士,做派与左慈、张鲁等人迥然有别。此人名叫范寂,又名范长生、范延久,是三国后期蜀汉地区的著名道士。范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青城山潜心修道,清心寡欲,寿命很长,《艺林伐山》记载,范寂活了130多岁,从刘备时代一直活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范寂祖籍四川涪陵,刘备入蜀后,定成都为

  • 皇帝之兄强抢民女,众人敢怒不敢言,王维用一首诗让他知错而改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0 8:42:06阅读:793

    宁王虽然把皇位让了出去,但为人却十分强势,他还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收集美女养在家里,他府中有十多个漂亮的美女,个个都美若天仙,但宁王门口有一个卖烧饼的小伙子,小伙子虽然穷,但运气却很好,他娶了个十分漂亮的妻子,夫妻俩有一次卖烧饼时,竟被宁王看见了。宁王一见到小伙子的妻子,顿时双脚如同生了根,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