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科举考试有作弊吗 古人作弊手段有多高明-趣历史网

古代科举考试有作弊吗 古人作弊手段有多高明-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70 更新时间:2024/1/13 0:03:56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人作弊?作弊手段高明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封建朝时代,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有了科举考试,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因为这彻底的激活了平民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

但你知道吗?科举并非一直存在,最早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隋杨坚开创的科举考试,用来选拔优秀人才,后来唐朝继承了这个优秀的方法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到清末。在科举以前有着不一样的考察手段,而且作弊范围很大。

隋朝以前是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是完全的垄断了入世为官的渠道,而在晋朝以前实行的是察举制。这两种制度其实都非常局限,比如察举制,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人才,那么就向上级推荐,如果上级也觉得是位优秀人才,那么就可以当官了。那个时候以孝治天下,所以唯一能考察的就是你孝顺不孝顺,但这个玩意儿是可以作假的,所以才冒出来了很多奇葩的骚操作,什么卧冰求鱼,大意是母亲想吃鱼,但是冬天河面冻上了,然后这哥们就脱了衣服趴在冰面上,把冰捂出一个冰窟窿好抓鱼给母亲吃。为了母亲吃鱼能做出这样的牺牲,这得多孝顺,然后就能顺利的被举为孝廉,等于就正式进入了仕途。至于为什么不用石头砸个窟窿,或者用锤子这些工具,那就自动被忽略了。24孝里面一大堆的这种奇葩操作,这其实就是作弊,而且是光明正大的作弊,人家为了孝顺显得傻傻的,你管得着么。

而九品中正制就已经是完全的作弊和垄断了,你得在士人集团的组织里面,如果不在,那么你就是趴着暖化了整条长江的冰,也当不了官。因为官僚系统的话语权都在整个贵族和士人集团的手中。比如,我家的孩子该当官了,你家的也该当官了,那么我们就交换着推荐一下呗,我推荐你的孩子,你推荐我的孩子。而且这种作弊手段,就是大大方方的摆在你面前,你还不敢病。

科举考试算是这几种方式当中相对公平的一种了,起初科举并非只考四书五经,还有医学,建筑学等称为明经科。只是到了后来,士人集团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就逐渐以经学考试为主了。而且我们知道的所谓武举考试一开始也是没有的。

科举考试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完善,而且并不是我们看影视剧里面的那样,背着书包去京城考试就行了,科举没有加考或者恩科的情况下每三年考一次,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合格的叫秀才,也叫茂才。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一般来说,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举人是每个地方上的候补官吏,有职位缺口的时候,只要当地上报推荐了,一般举人就可以上任了。进士也是候补官员,不同的是,进士经过殿试后等于算皇帝的学生,俗称天子门生,地位要高于举人,而且有极大可能可以在京城混个工作熬资历。

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这已经是一步登天的途径了。比我们现在的高考难度大了太多了,现在的高考仅仅是高等学府选拔学生的考试而已,科举可是直接选拔官员的。而且三年一考,考不上又得等三年,在古代,那种白胡子老爷爷参加考试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有没有作弊的呢?有,而且很多。唐代科举最常见的作弊方式就是"行卷"和"通榜",所谓"行卷",就是请社会上有声望的名人为自己的作品制造声誉,增加录取的概率,我们熟知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因"行卷"而获得主考官的赏识,在27岁的年纪就考中了进士。宋代以后,和现在一样,打小抄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段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把考试资料带入考场,在这方面,古代的考生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宋朝,考生们经常把物品藏在衣服和鞋帽内,有的人还把衣服做成了双层,将资料缝进夹层,到了考场再拆开抄袭,到了明清时期,连砚台都被开发出了夹层,在乾隆九年的顺天乡试中,有几个考生甚至将资料夹带在卷尺和内裤之中,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清朝,这一现象更加普遍,文教发达的江南士子在本地面临的考试竞争相当激烈,于是他们就经常跑到文教相对落后的北方地区参加考试,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晚晴实业家张都曾经冒籍跨考过,可见冒籍跨考已经是当时科举考试中难以根除的顽疾之一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天就自杀 关羽对貂蝉做了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杀吕布后把貂蝉送给关羽,次日貂蝉自尽,关羽对她做了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吕布在下邳被曹操打败并被生擒,最终在白门楼上曹操下令诛杀了反复无常的吕布,在吕布被杀之后,他的妻妾子女全都落入曹操手中。由于曹操十分欣赏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因此对关羽十

  • 雍正对兄弟们刻薄猜忌 雍正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对雍正对兄弟刻薄猜忌,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他对胤祥有多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在继位前和继位后对待兄弟们的态度完全不同,在继位前雍正对待兄弟们比较温和,还能团结兄弟,可是雍正继位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对兄弟们刻薄猜忌,尤其是对曾经参与争夺皇位的兄

  • 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 武则天晚年是如何渡过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休了,她干了三件大事,居然是为她最痛恨的人平反,还用一年时间完成复仇计划。当年不知为何,女皇武则天越来越感觉身体不行了,即便是居住在紫薇城的迎仙宫

  • 梁师都:隋末割据政权领袖,他最后被谁所杀?-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梁师都(570~628年),本名梁玄莫,字师都,夏州朔方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据政权领袖,刑部尚书梁毗从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617年),杀死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联兵突厥反叛隋朝,割据雕阴(今陕西绥德县)、弘化(今甘肃庆

  • 梁毗:北魏至隋朝大臣,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梁毗(527~610年),字景和,号长璞,安定郡乌氏县人,北魏到隋朝大臣,兖州刺史梁茂之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北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参与灭亡北齐,授并州别驾、仪同三司,册封易阳县子,迁武藏监。隋文帝受禅,历任治书侍御史、大兴县令、京兆郡丞,出任

  • 关羽中箭与张郃中箭的结局为何会不同?-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俗话说刀剑无眼,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关羽和张郃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勇武过人,作为大将,都要统兵作战,上阵杀敌,难免会受箭伤。在正史中,关羽曾头部中箭,但是没有死,而张郃右膝中箭,为什么却死了呢?关羽头部中箭,是在和庞德交战时,庞德射的。当时,关羽发动襄樊战役

  • 扶苏手握三十万秦军,为什么看到秦始皇的圣旨就自杀?-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很多朋友都很疑惑扶苏手握三十万秦军,身边还有蒙恬这样的大将,为什么看到秦始皇的圣旨就自杀,且不说圣旨是假的,就算是真的,凭借三十万秦军和蒙恬,难道还不能反抗一下始皇帝吗?其实这真不是扶苏迂腐,更不是扶苏蠢,而是秦国的法律注定了他反抗也没用。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秦国的法律严苛到了什么地步,在高度集权的封

  • 佟养甲身为两广总督,为何会被下属杀害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两广总督是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一个权力非常大的职位。清朝的第一个两广总督,名叫佟养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疆大吏最后却被明朝的降将杀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佟养甲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佟家作为商人,难免与各方势力都有生意往来,明朝朝廷也没有严格管理

  • 历史上的李林甫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奸是忠?-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长平王李叔良曾孙。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提到李林甫这个人,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就会想到‘口蜜腹剑’这个成语。的确,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确实不是什么好人,算是一个有名的大奸臣。当政十九年,在位期间为了排斥

  • 为什么说郭子仪再造了大唐?他为何被称为最完美的将军?-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百科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真实的郭子仪,有四个字的评价,应该是最为中肯的。再造大唐。如果没有郭子仪的话,唐朝可能真的一百多年就打住了。而且再之后,中国极有可能再次进入东晋十六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