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科举为什么能令人发疯?科举到底有何魅力?-趣历史网

科举为什么能令人发疯?科举到底有何魅力?-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76 更新时间:2023/12/26 1:19:19

科举是历代封建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科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就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古人可以得到更高的地位,拥有更大的权力,做所谓的人上人。尤其是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科举几乎是底层百姓唯一的上通道。今天的高考当中,很多人都曾高喊‘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而在古代的时候,科举制其实更加残酷。

要想弄清楚科举制的魔力,我们还得从科举制的发展历史着手。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的时候,那时候社会上的所有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奴隶主,另一种是奴隶。在这种制度下,奴隶是永远不可能翻身的。不管奴隶自身要做奴隶,就连奴隶的孩子,也要世世代代做奴隶。

后来,随着奴隶制逐渐瓦解,到了战国时期,大家开始思考,如才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很快,统治者们发现,如果给底层人民一个上升的通道,让底层人民看到希望,就能将这些人充分调动起来。不管是工作还是打仗,都要更加努力。

所以,在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开始纷纷变法。这其中尤以秦国的变法最为有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一套新的‘军功爵位制度’。底层人民想要做‘人上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军,然后去战场上杀敌。杀的敌人越多,就能被赏赐更多的田地,获得更高的爵位。

正是靠着这种制度,秦国人都争相去当兵杀敌,后来秦国才得以统一天下。

然而随着秦国统一天下,这套军功爵位制度开始逐渐失效了。一是因为此时秦国已经统一了天下,周围已经没有了敌人。没了敌人,自然也就谈不上杀敌,底层人民再次失去了上升的通道。二是因为在这套制度当中,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土地数量是有限的,而敌人的数量则比土地更多。如果真的继续实行这套制度,全国的土地都分完了,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所以,随着秦朝统一天下,这套制度也就逐渐被废弃了。后来汉朝建立以后,初期则同样采取了早期的‘世禄世卿’制度,平民还是没有上升通道。所以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汉朝竟然出现了一个十分奇葩的现象:底层平民因为不能做官,最好的选择,竟然是去做游侠!

游侠的存在,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来说,自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再加上汉武帝上位后,发现底层百姓当中,确实也存在很多人才。反倒是那些世代做官的人当中,存在很多能力平平的人。所以,汉武帝最终搞出了一套新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推荐。只要是特别孝顺或者特别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入朝做官。这个制度实行以后,再次打开了平民向上的通道,成了平民百姓最好的晋升阶梯。

但同时,这种制度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孝字问题。按照汉朝政府的思路,一个人只有对父母特别孝顺,才能对国家忠诚,所以国家也需要这种特别孝顺的人出来做官。国家实行了这种制度,那么底层平民为了晋身,自然也就争先恐后地孝顺父母。最开始的时候,这倒也算是件好事。但随着这种制度实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内卷现象开始出现了。大家为了表现自己更加孝顺,开始在墓葬方面下功夫。在自己父母死后,争相给自己父母埋下更多的陪葬品。据说最夸张的时候,汉朝一半的生产成果,都被埋到土里了。

其次,则是世家大族垄断的问题。

因为按照汉朝政府的这种思路,人才是由地方上的官员或者家族推荐的。举荐人才的权力,掌握在那些地方上的大家族手里。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能做到相对公平。但时间长了以后,人都有私心,自然更愿意举荐自己家的人。

就这样,世家开始出现了。

从汉朝一直到隋朝,中间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很多世家也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这些世家,号称‘国可以灭,家不能亡’。这些世家的存在,既是中央政府统治地方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威胁。此后的千年时间当中,双方的恩恩怨怨,那就实在是太多了。

再之后,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对这套制度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了一套‘九品中正制’。不过,九品中正制的本质,依然是推荐制度。而且,这种推荐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那些世家大族在这套体系中的作用。所以,从三国后期到后来的东晋十六国,再到后来的南北朝,世家大族的地位,越来越显赫。而因为这些世家大族几乎把持了所有上升的通道,普通平民百姓,再一次失去了晋身的阶梯。

就这样,历史到了隋朝。

到了隋朝之后,隋炀帝因为觉得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实在是威胁太大,所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干脆直接公平考试,谁考的成绩好谁做官!

这套制度,就是后世所谓的科举制度。

不得不说,单纯以考试名次来确定优劣,确实比推荐制度更加公平。不过,这种制度也严重威胁到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地位。科举制施行后,隋炀帝也彻底失去了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不久之后,隋朝就灭亡了。

隋朝灭亡后,历史来到了唐朝。

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隋朝的绝大多数制度,同样也包括科举制。而且,唐朝在隋朝创建的科举制上面,再次进行了改良。不但对考试科目进行了细分,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武举。随着科举制的逐渐完善,科举成了平民最佳的上升通道。相比参加科举,当兵杀敌容易死,造反风险更大。而如果选择经商做生意,不好意思,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统治者一般都对商人持打压态度,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所以,从唐朝开始,科举就成了底层读书人最佳的上升通道,同时也几乎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考上了就能做人上人,考不上就只能继续做平民。

到了朝,科举制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宋朝实行两种选官制度并行的制度,一种是参加科举考试,另一种是出身高贵凭借祖荫。而对于那些出身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参加科举自然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且。宋朝重轻武,参军入伍被视作是低端选择,所以绝大多数平民都不会选择参军。连参军杀敌这条路都被堵死了,科举这条路,自然也就更加吸引大家了。

宋朝之后的元朝,因为是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所以对于科举制并不是太过重视。元朝基本继承了唐宋的科举制度,但考试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十分敌视,不允许政府内有太多汉人做官,所以科举这种制度,在元朝并没有发挥出太多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元朝缺乏向上的通道,所以不到百年之后便灭亡了。

而到了明朝之后,科举制的地位,则被进一步强化。明朝基本取消了恩荫制度,不管是平民的儿子,还是当朝首辅的后代,只要想出来做官,就必须得参加科举,只有考中了才能做官。而且,明朝对科举的推崇,几乎达到了一个顶点。比如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院,非翰林不能入阁。对于科场舞弊的容忍度极低,只要发现作弊,从主考官到考生,所有相关人员,哪怕是当朝首辅,一样要问责。

这样的制度,对于平民考生而言,自然是更加的公平。但同时,明朝的科举制度,也开始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明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皇权,取消了科举考试当中的其他科目,专考八股文。这种考试,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虽然对中央集权确实有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后来的清朝,几乎也完全照搬了明朝的科举制度,这两个朝代在科举制度方面,差别不大。

所以,在明清两代,只要你想做官,科举考试就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选择。一场考试,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考中了就能当官,如果名次特别好的话,还有机会做大官,而且机会特别大。考不中的话,那就只能一辈子做底层平民,没有任何权力或是地位。

在这种环境下,大家热衷于科举,甚至为科举考试付出一生,自然也就毫不稀奇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后唐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灭后梁、前蜀威震天下。但后唐庄宗与后梁血战十五年,历尽艰辛,急于享受奢侈生活,使得后唐内乱不断,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那么后唐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一,后唐建立同光元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称

  • 魏忠贤专权时明朝都没有灭亡 崇祯亲政明朝为何灭亡了-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对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明朝没亡,为何到崇祯年间,皇帝勤政反而灭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实亡于内政腐败,至崇祯帝时,朝政官员个个明哲保身,崇祯即便多么勤政,也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谈不上什么“励精图治”。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大明灭亡的那一年,他频繁地召见群

  • 南宋和南明都是在南方 两国享国时间为何差距那么大-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对南宋与南明有哪些共同点?为何享国时间差距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翻开历史书,你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是经济富庶、文化昌盛的汉民族王朝,同样是划江而治,为何南宋能享国152年,立国条件较好的南明国祚仅仅38年呢?要想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下王朝和明王朝

  • 红楼梦中伺候宝玉的有多少丫鬟?她们的工作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百科

    贾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地位在贾家非同一般。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红楼梦》中贾家人多,多的不是主人而是奴才。丫头的数量最多。贾宝玉被详细描写有名有姓的丫头十几个,还有好多没有名姓的。怡红院莺歌燕舞,红颜翠袖。那么,给贾宝玉配置那么多丫头,只是因为得宠么?还真不全是

  • 红楼梦中宝玉头冠上的珍珠掉了之后,湘云和黛玉是什么表现?-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百科

    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湘云来贾府串门,晚上和黛玉住在一起。第二天一早,宝玉没洗脸就来找黛玉和湘云。黛玉和湘云洗漱完毕,宝玉用湘云的洗脸水,洗一把脸。然后让湘云替他梳头。宝玉自发顶到辫子末梢,一路

  • 红楼梦中薛姨妈是如何对待香菱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香菱红楼梦中的人物,起初是薛姨妈丫鬟,后为薛蟠之妾,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薛姨妈一贯以慈爱的形象示人,作者对她的形容是“慈姨妈”。宝玉去看宝钗,薛姨妈留他吃饭,好酒好菜地招待,一口一个“我的儿”,听得人心里暖暖的。就是对黛玉,薛姨妈也表现得慈爱怜悯,比王夫人这个正经舅妈还放得下身段,和

  • 红楼梦到底是告诉世人放弃功名,还是劝谏世人考取功名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

  • 红楼梦中中秋节时,男人们是如何过中秋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

  • 红楼梦中王宝钗辞行,李纨和尤氏不挽留为何还笑?-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

  • 红楼梦中,尤氏和李纨都是装病好手-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