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为何武则天要杀了他呢?-趣历史网

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为何武则天要杀了他呢?-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973 更新时间:2023/12/18 15:16:19

武则天的父亲一生中生有两子三女,两子与武则天是同父异母,在很早的时候就因为与武则天不睦,被武则天除掉了,三女是同父同母的姐妹,武则天算老二,小妹嫁人不久就染瘟疫去世,大姐韩国夫人出嫁后生了一子一女,不久也成了遗孀,所以说武则天真正的娘家人只有很少的几个人了,后来的武氏家族主要是同宗的兄弟后人。

韩国夫人与女儿魏国夫人都因为与李治纠缠不清,被武则天悄悄地处理了,最终只留下一个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这个贺兰敏之是武家的外甥,继承了武家人出众的美貌和魅惑,才情醉人,谈吐风流,而且出身高贵,是皇后的外甥,后来又改姓为武,并继承着外公武士彠的爵位,并随着武则天不断对父亲尊崇赠官而水涨船高,虽然年仅20多岁,但已经是身居高位了,成了长安城里最炙手可热的人,因此几乎是全长安城少女的梦中情人,也得到外祖母杨氏的格外关爱。

贺兰敏之虽然父亲母亲和妹妹都不在了,可是还有一个极其宠爱他的外婆和姨妈,应该说身在蜜罐子里面,可是为何他却胡作非为,导致他的姨妈武则天亲自上表控诉他的罪状呢?那武则天控诉他的罪状又有哪些呢?

武则天向高宗李治上表控诉贺兰敏之的五条罪状包括:

(1)私自挪用为荣国夫人杨氏造佛像追福的瑞锦;

(2)在外婆杨氏居丧期间穿吉服奏妓乐;

(3)勾引外祖母荣国夫人,与之有苟且之事;

(4)逼淫准太子妃杨思俭的女儿;

(5)逼淫太平公主随从宫人。

这些罪状书全部涉及到武则天的亲属,简直是皇家隐私大曝光,其中前三条均涉及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尤以第三条,简直是骇人听闻,92岁的外祖母私通24岁的外孙,这样的事情在古今中外都极为罕见。如果是真的,外祖母的老当益壮和外孙的百无禁忌都让人大开眼界,但如果是假的,武后又怎么愿意拿去世的生母的名节去陷害贺兰敏之这样一个毛头小子?而第二条在外婆居丧期间,穿吉服奏妓乐已触犯十恶中的不孝重罪。

而另外两条也是极其严重的皇室丑闻,贺兰敏之与太子李弘是姨表兄弟,长安美女众多,为什么贺兰敏之偏偏要去勾搭太子妃呢?而且他的表弟太子李弘为人宽厚,也并没有得罪他,准太子妃杨思俭的女儿更是无辜,这位花花公子却施展出浑身的风流手段,赶在太子大婚前把杨家姑娘骗到了手,然后满带着采撷名花的快乐,洋洋得意地看着姨妈为取消婚礼,防止丑闻外传而忙乱。就连年幼的表妹太平公主,也同样成为贺兰敏之荒唐的对象,趁太平公主到荣国夫人杨氏家中做客的时候,她身边所有的侍女,无不被贺兰敏之勾搭到手,甚至还有传闻他曾经企图玷污过太平公主。

武则天对于自己唯一的外甥,原本想好好栽培,为自己效力,就连父亲的爵位都让他继承了,可是没想到,这个外甥一点不省心,辜负了自己的期望,其所作所为实在不能容忍,天下之人,谁敢惹武是天生气,那就是不想活了,而且武则天也不怕丢脸,为了防止贺兰敏之破罐子破摔到处乱说,索性自己先把他的所有罪状列出来。武则天不在乎老武家的丑闻外传,贺兰敏之的下场就很可悲了。很快,贺兰敏之就被流放到雷州,并在流放途中死了,有的说他是被人用马缰缢死,也有说他是自己自杀。

贺兰敏之为何要这么做呢?生为女皇的外甥,前途不可限量,为何如何轻佻任性?

贺兰敏之可以说出生下来就是荣华富贵,虽然父亲早早就去世了,可是他有个皇帝姨父和皇后姨妈,然而自从他的母亲韩国夫人莫明其妙地死了以后,他和武则天的关系就不是那么融洽了,据说他的妹妹魏国夫人对武则天也是比较敌视的。后来在高宗封禅泰山的时候,武则天利用武惟良等献食的机会毒杀了魏国夫人,葬礼上贺兰敏之只是哭泣,却不发一言,使得武则天认为贺兰敏之怀疑是她毒害魏国夫人的。

贺兰敏之既然认为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之死都与武则天有关,那么他对姨妈必然是仇恨的。那他的所作所为也必然是报复武则天的。贺兰敏之一帆风顺的人生助长了他的任性,而仇恨太难让人忘记,贺兰敏之想报仇,可是又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对抗武则天,甚至自己的荣华富贵也是拜姨妈所赐,怎么办呢?这个任性的青年只能拿武则天身边的人出气,越是武则天亲近看重的人,他就越去惹,不管你是否无辜,只要能让武则天生气,他就高兴。贺兰敏之的叛逆和荒谬的人生给他造就了畸形心态,如同他的妹妹年轻貌美的魏国夫人,也曾经自恃青春年少和高宗的宠爱,自不量力地试图挑战武则天的权威,可是最终证明谁也无法挑战武则天。

贺兰敏之一表人才,风流倜傥,本有着大好的年华,却因为报复武则天,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轻佻任性,肆意妄为,最终落了一个悲惨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嗟叹。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乾隆自愿退位,为何却仍将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在我国历史上,出过了很多个太上皇,例如李渊,李隆基。但是他们都是被逼着退位的,我们都知道,李渊是被唐太宗逼的,李隆基是被形势逼退位的,儿子称帝,自己只能是太上皇了。虽然有的皇帝是退位了,但是一直把权力紧紧握在自己手里,直到去世了,权利才回到了自己的儿子手里,他就是乾隆。他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位太上

  • 甘宁是个怎样的将领,为何能让关羽忌惮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而且也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一直被我们推崇为武圣,敌方听到关羽的大名经常都会感到害怕,却不曾想,曾经有一位武将咳嗽了一声,就吓退了关羽。这足以可见这位武将的厉害,要知道在三国即便是赵云等名震三国的大将都难以让关羽面露惧色,那么这个曾经用一声咳嗽就吓退了关羽的大将

  • 为什么会出现冥婚?冥婚的具体仪式有哪些?-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冥婚是一种奇怪的陋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冥婚?冥婚的具体仪式有哪些?其实就是因为订婚后的男女双亡,或者订婚前就夭折的儿女,父母处于疼爱和思念的心情,要为他们完婚,它分为死人与死人和死人和活人两种。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当时有些“风水家”(古称“堪舆

  • 明朝皇帝结婚需要经过哪些流程?详解明朝婚礼礼仪-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中华历史上千五千年,是个礼仪之邦,那么明朝皇帝结婚需要经过哪些流程?复杂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

  • 成亲要做喜被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成亲要做喜被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呢?因为在古人眼里,被子是重要的“家当”,是财富象征之一,被子大小也显示一个人的家庭地位如何,受不受尊重。《梁书·裴之横传》(卷二十八)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曾任吴兴太守的裴之横,少年时不学好,用今天的话来说,整天不做正业,鬼混。其兄裴之高

  • 冥婚起源于哪个朝代?分为哪些类型?-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在古代,要是有年轻人还没来得及结婚便早夭了,有些父母会想尽办法举办一场死人之间的婚礼,叫做冥婚。那么冥婚起源于哪个朝代?分为哪些类型?起源在古代,由于医疗技术不发达,人均寿命不长,很多人还没有婚嫁就意外死亡了,更可悲的是,有些小年轻明明已经订婚,还没等到黄道吉日举行婚礼就去世了,古人认为,这些人在阳

  • 古人为什么讲究同姓不婚?详解同姓不婚的原因-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同姓不婚,指的是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两汉的伦理和法律都反对同姓通婚。那么古人为什么讲究同姓不婚呢?同姓不婚又是什么时候被废止的呢?简介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历史记载

  • 唐宋时期的婚礼习俗有哪些?详解婚礼习俗的发展史-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唐朝和宋代的婚礼程序基本依照古六礼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习俗也是会发生改变的,那么唐宋时期具体的婚礼习俗有哪些呢?皇族的婚礼皇帝纳后唐朝皇帝纳后婚礼程序为二十二项,宋代时婚礼程序减少至十二项,可见,唐宋皇帝纳后所进行的婚礼程序在逐渐减少。宋代礼官所承担的职责较唐代更加明确,礼官选任的范围

  • 古代结婚讲究六礼,唐宋时期对六礼做了哪些方面的简化?-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男女双方成亲讲究六礼,:“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婚礼仪式是相当繁琐的,那么唐宋时期对六礼做了哪些方面的简化?唐睿宗太极元年,左司郎中唐绍上疏:“士庶亲迎之礼,备诸六礼,所以承宗庙,事舅姑,当须昏以为期,诘朝谒见,往者,下里庸鄙,时有障车,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日此风

  • 韩馥如何成为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出局的第一个州牧?-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袁绍轻取冀州之战,是袁绍跃居中原首强的第一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91年,董卓携西凉兵入京师,把持朝政,自封为太师,位居人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