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叔梁纥是什么人?孔子与他之间是什么关系?-趣历史网

叔梁纥是什么人?孔子与他之间是什么关系?-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553 更新时间:2023/12/8 2:10:38

叔梁纥,陬邑大夫,国君主的后代,孔子的父亲。“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叔梁纥祖上为宋国贵族,传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成为了一个小奴隶主。为躲避宋国的战乱,叔梁纥带着全家人流亡到了鲁国陬邑。

《左传》记载,叔梁纥在鲁国时立过两次战功,被鲁国贤臣孟献子赞为“所谓有力如虎者也”。《孔子编年》中也对叔梁纥赞赏有加,称赞他“以勇力闻于诸侯”。这两次大功让叔梁纥由一个小小的武士晋升为陬邑大夫。

咱们先来说说叔梁纥的这两次战功。

一是在鲁襄公10年,已经50多岁的叔梁纥被征召前去攻打一个名叫逼阳的小国。勇猛的叔梁纥,率领士兵打开逼阳的城门。正当鲁国士兵蜂拥入城之时,逼阳的守城士兵,突然放下了厚重的闸门,意欲将鲁国士兵拦腰截断,分而杀之。叔梁纥急中生智,奋力托举住即将下落的闸门,让士兵们安全撤出城外,从容化解了一场危机,由此被誉为“力如虎”。

二是在鲁襄公17年,齐国入侵鲁国,兵临鲁国大夫臧纥的城下。鲁襄公派出救援队伍前去解围,但援军走到半道时,慑于齐军的威名,便打道回府了。

此时,又是勇猛的叔梁纥率领着300名敢死队士兵,保护臧纥杀出了一条血路,将他安全护送到了鲁国都城。其后,叔梁纥又搬来救兵,杀了个回马枪,对齐国军队实施内外夹击,齐军只好撤退。在这一战中,叔梁纥不但誓死保护了臧纥,还解了其防邑之围,立下奇功一件,因此“以勇力闻于诸侯”。

此时的叔梁纥已年过六旬,不但战功显赫,还被封为陬邑大夫,也算功成名就了。但有一事,始终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膝下无子,无人继承他的封邑和爵位。

原本叔梁纥有一个正妻施氏,施氏虽然一鼓作气,但也只是为叔梁纥生下9个女儿。于是,叔梁纥按照当时的礼法“大夫一妻二妾”的规定,娶了一个小妾。

这个小妾倒是利索,非常干脆地为叔梁纥生下了一个儿子。只可惜这个儿子患有先天“足疾”,无法继承自己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爵位。

不得已,叔梁纥想再纳一个妾,希望能为他生下一个健康的、体面的儿子,来承袭自己陬邑大夫爵位和封邑。经过筛选,叔梁纥在自己的封邑里看上了一户颜姓人家,家里有3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叔梁纥亲自上门求婚。

《孔子家语》中对这段求婚细节做了详细记载:“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氏谓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之裔也。今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女孰能为之妻?’

二女莫对,征在进曰:‘所制,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叔梁纥求婚颜氏的细节。

一是叔梁纥是仗着自己大夫的身份强求颜氏的,二是颜氏的小女儿颜征在并非自愿嫁给叔梁纥,而是在帮助父亲解决难题。因为她知道,婚姻大事须得谨遵“父母之命”,尽管叔梁纥和自己年龄悬殊。

但是,让颜征更加没想到的是,叔梁纥居然年近70了,而自己还不到20岁。于是,在见到叔梁纥后,颜征在的反应是“见以叔梁父之年已衰,大惧”。

叔梁纥在娶到颜氏后,也没有按照大夫应有的礼数举办婚礼,而是“颜氏于归,既庙”,就草草地宣告婚成了。

婚后,急于得到儿子的叔梁纥便拉上颜氏,登上尼丘山祈祷。不久后,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儿,这便是孔子。

于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这里的“野合”并没有苟合之意,也并非说孔子是私生子。而是说叔梁纥已过了正常纳妾的年龄,且和颜氏的年龄太过悬殊,不符合礼制。同时强调两人的婚姻太过草率,就像乡野之人的婚礼。因此,司马迁用了“野合”两字。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颜征在便带着孔子到了鲁国国都阙里独自生活了,生活十分艰难。直到孔子17岁时,积劳成疾的颜征在去世。不过,在去世前,她一直都没有告诉孔子,他的亲生父亲是谁。

孔子为了将他的父母合葬,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其生父的名字和埋葬地点,将父母葬在了一起。

那么,颜征在为何不告诉孔子其父亲的信息呢?

一是因为颜征在对这段“野合”的婚姻心存芥蒂,对叔梁纥强求将她作为生育工具而不满。

二是当叔梁纥去世时,颜征在并没有送他最后一程。因为对于这段年龄过分悬殊的“野合”婚姻,颜征在不想遭世人的谴责和耻笑。因此叔梁纥去世时,颜征在并没有参与送葬,可能也确实不知道叔梁纥最终埋葬的具体位置,只知道他“葬于防山”。

三是在叔梁纥去世后,颜征在母子备受叔梁纥正妻等人的歧视和侮辱,不得已才逃离出来,颜征在不想让孔子重蹈那个让她们尝尽屈辱的伤心地。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朱棣死后,继承皇位的为何是朱高炽?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亲征蒙古的途中刚刚断气,就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战争,即皇太子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的皇位之争。朱棣驾崩后,他身边的近侍马云秘密召集随驾的支持皇太子朱高炽的大臣杨荣和金幼孜赶来

  • 古代科举考试有作弊吗 古人作弊手段有多高明-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人作弊?作弊手段高明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封建王朝时代,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有了科举考试,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因为这彻底的激活了平民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但你知道吗?科举并非一直存在,最早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隋文帝杨坚开创的

  •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天就自杀 关羽对貂蝉做了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杀吕布后把貂蝉送给关羽,次日貂蝉自尽,关羽对她做了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吕布在下邳被曹操打败并被生擒,最终在白门楼上曹操下令诛杀了反复无常的吕布,在吕布被杀之后,他的妻妾子女全都落入曹操手中。由于曹操十分欣赏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因此对关羽十

  • 雍正对兄弟们刻薄猜忌 雍正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对雍正对兄弟刻薄猜忌,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他对胤祥有多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在继位前和继位后对待兄弟们的态度完全不同,在继位前雍正对待兄弟们比较温和,还能团结兄弟,可是雍正继位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对兄弟们刻薄猜忌,尤其是对曾经参与争夺皇位的兄

  • 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 武则天晚年是如何渡过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休了,她干了三件大事,居然是为她最痛恨的人平反,还用一年时间完成复仇计划。当年不知为何,女皇武则天越来越感觉身体不行了,即便是居住在紫薇城的迎仙宫

  • 梁师都:隋末割据政权领袖,他最后被谁所杀?-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梁师都(570~628年),本名梁玄莫,字师都,夏州朔方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据政权领袖,刑部尚书梁毗从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617年),杀死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联兵突厥反叛隋朝,割据雕阴(今陕西绥德县)、弘化(今甘肃庆

  • 梁毗:北魏至隋朝大臣,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梁毗(527~610年),字景和,号长璞,安定郡乌氏县人,北魏到隋朝大臣,兖州刺史梁茂之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北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参与灭亡北齐,授并州别驾、仪同三司,册封易阳县子,迁武藏监。隋文帝受禅,历任治书侍御史、大兴县令、京兆郡丞,出任

  • 关羽中箭与张郃中箭的结局为何会不同?-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俗话说刀剑无眼,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关羽和张郃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勇武过人,作为大将,都要统兵作战,上阵杀敌,难免会受箭伤。在正史中,关羽曾头部中箭,但是没有死,而张郃右膝中箭,为什么却死了呢?关羽头部中箭,是在和庞德交战时,庞德射的。当时,关羽发动襄樊战役

  • 扶苏手握三十万秦军,为什么看到秦始皇的圣旨就自杀?-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很多朋友都很疑惑扶苏手握三十万秦军,身边还有蒙恬这样的大将,为什么看到秦始皇的圣旨就自杀,且不说圣旨是假的,就算是真的,凭借三十万秦军和蒙恬,难道还不能反抗一下始皇帝吗?其实这真不是扶苏迂腐,更不是扶苏蠢,而是秦国的法律注定了他反抗也没用。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秦国的法律严苛到了什么地步,在高度集权的封

  • 佟养甲身为两广总督,为何会被下属杀害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两广总督是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一个权力非常大的职位。清朝的第一个两广总督,名叫佟养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疆大吏最后却被明朝的降将杀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佟养甲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佟家作为商人,难免与各方势力都有生意往来,明朝朝廷也没有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