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早年投奔项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于是投靠刘邦,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但是,如果项羽不重用人,刘邦为什么敢用?是因为项羽不懂人才吗?其实新人韩信也被泼了冷水。夏侯婴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不以为意。此后,韩信心灰意冷,打算再找一个君主。这时候萧
何赶紧追回韩信,也是唯一的办法""萧何在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的坚持,恐怕韩信和刘邦就无缘了。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拜楚王为将军。年轻的时候是“胯下之辱”。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杰出的将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兵灵活。他指挥的井陉、渭水战役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在访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策略。
作为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灭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消灭楚军。少有败绩,天下不敢与他争。
作为一个军事理论家,他和张亮编纂了军事书籍,写了三篇关于孙子兵法的文章。但是,韩信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靠一个人——萧何。要不是萧何看出了韩信的将才,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
这使韩信走上了岗位,打了许多胜仗。那么,萧何究竟是怎么知道韩信有将领的呢?
如果要追溯萧何和韩信的渊源,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夏侯婴。起初,韩信曾投靠项羽的阵营,但他多次向项羽建议都没有被采纳。韩信深感失望,投靠了刘邦的阵营。起初,韩信并不受重视。后来,他因犯罪被判死刑。
正巧刘邦身边的红人夏侯婴在行刑的时候过来了,于是韩信大叫“天下不要了怎么办?什么叫壮士!"夏侯婴因韩信相貌不凡下令释放,认为韩信是可塑之才,不仅不杀,还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封他为小官,如治粟太师、食检司等。因为这个职位,韩信和萧何的接触增多了。
其他的可以怀疑,但是萧何看人的眼光是绝对不容置疑的。以萧何投靠刘邦为例。萧何和刘邦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刘邦只是一介平民,但是萧何敏锐的洞察力告诉他,刘邦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可以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通过付出,帮了刘邦很多。
后来证明刘邦确实是能成大事的人,萧何也确实是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他能在韩信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低级官员的时候就看出韩信作为将军的才华,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与当时掌管苏军队的韩信的几次交谈中,萧何惊讶地发现,韩信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深谙《孙子兵法》,心中有着异于常人的远大抱负。
但这些都不足以让萧何相信,韩信才是解决汉军当前困境的关键。当时刘邦率领的汉军被困关中,刘邦确实需要人才帮助他走出这一困境。萧何作为刘邦的心腹,对他手下的所有将领都了如指掌。基本上都是平民。虽然打架很凶,但基本都是文盲。虽然都是可以带兵打仗的可用人才,但他们很难承担起突破现有困难的任务。
在韩信和萧何的讨论中,汉军被困关中自然是不得不提的话题。但韩信在听了萧何对时局的详细分析后,提出了“明灭子午,暗度陈仓”反攻关中的计划。
这一八字战略的提出,给陷入困境的汉军带来了一线生机。萧何完全被韩信过人的军事观点折服,认为韩信是个真正懂战略战术的人才,可以担任军事统帅。
于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起初,刘邦作为汉王,害怕从楚营逃出来的韩信,不敢委以重任。但是,深知韩信能力的萧何始终没有放弃。他多次推荐刘邦,对刘邦说:“汉王要想在汉中终老,可以不用韩信。但志在天下,必往韩信。"
这才让刘邦下定决心起用韩信,然后韩信的表现,真的没有辜负萧何的赏识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