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刘伯温极力劝阻日本,恐怕日本早就被明军夷为平地了。哪里会有日本侵华战争这样的屈辱?当年,朱元璋要有多愤怒才会想着灭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立即向各国派遣使节,一是与周边国家交好,二是宣布元朝已被明朝取代,现在是朱的天下。当时,日
本当然是访问的国家之一。
当别的国家来拜,愿意做诸侯的时候,收到使者来信的怀良太子却无动于衷,不在乎朱元璋的国书。现在朱元璋派人去拜访,却无人理睬。中国的大国面目是什么?但正因为如此,不需要调动军队,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他写了国书,派了七个使节。七位使节抵达日本后,将国书交给怀良亲王。怀良太子看到国书,觉得自己受到了赤裸裸的威胁。武夫出身的怀良太子,好战勇猛。他怎么会害怕朱元璋的威胁呢?一气之下,他把我们国家的五个使者都杀了,留下两个去告诉朱元璋,以示不怕他的威胁,但这两个人还得关好几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来,两国交往的观念基本上是各国都遵守的,但怀良太子竟然杀了五个使节,可见他是想把挑衅进行到底。两位使者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加生气,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第三年三月,他又派莱州太守同知赵志赴日。据史料记载,日本的赵志比较注重等级礼遇,这导致他到了朝鲜。"由此可见,赵志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但也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口水战,使王子为主。
于是怀良太子派和尚和祖师带着大量的贡马和日本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做诸侯,释放了被日军俘虏的70多名中国人。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自然高兴。他宴请日本大使,赏赐大量财物,并派僧人护送使者回国。但我不知道怀良太子不是日本的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日本天皇更是嚣张。他怎么能规规矩矩,听话呢?At"佩服自己"这几天日本曾经偶尔进贡,但他们并不是真心的,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朱元璋对正式的出场和封号不满意,就没有理会。
洪武十三年,日本使臣再次前来朝贡,与以往无异,只是多了一封信,却是宰相、日本将军袁一曼写的。和皇帝说话不动笔是对明朝的侮辱,文章极其狂妄。朱元璋一怒之下,拒绝了日本人的进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实在恨日本,想把日本岛夷为平地,于是拒绝了,并让礼部写了一封谴责日本不守官道的信:王居仓传世已久,现在不听天意,守己之分,但他知道王焕海是危,山是固。骄横,毁邻,偷人。上帝会给别人一只假手,那将是一场灾难。最高法院指示我将文本转交给国王。王不审大不审小,就是井底之蛙,抬头照镜子自以为大,无是嫌源"也就是说,如果日本遵守臣子的职责,或者将日本打得体无完肤。这封信也激怒了日本。日本不怕朱元璋。自然,它不甘示弱,给了朱元璋一个硬邦邦的回答:
这篇文章还骂了朱元璋,史书记载"皇帝表现出极大的关心"朱元璋气得决定出兵收拾日本,碾压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并给日本一个教训,为过去报仇,但刘文波不同意。刘伯温为什么不同意?身为朝廷大臣,他的君主被骂,民族尊严被辱。他本该对如何战斗提出建议,但他发誓要阻止它。原因是什么?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元朝时,忽必烈两次亲征,但两次东征都失败,损失惨重。
第一次是因为元军擅长骑马和弓箭,不擅长水战,战败了。第二次,因为台风,无法东渡,我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即不战而败。已知若轻举妄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二是建国初期,战争刚结束,大明山根基不稳,军事资源匮乏。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人民饥寒交迫,首先应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应该再点燃战火,否则人民会更加悲惨。如果人们爆发了,他们的主人就会死去。
朱元璋也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他还是知道哪个更重要的。如果不顾国内现状,坚决宣战,可能会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尽管朱元璋咬牙切齿,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倭寇猖獗,但朱元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御,切断与日本的贸易,并警告后代要时刻警惕日本海盗。但刘伯温万万没有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的事情,却被日本人解决了。
我们当时没有打他们,他们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的土地上实行杀、抢、烧的“三光”政策。如果刘伯温能预见到,他就不会死不罢休了。但幸运的是,我们站了起来,我们把他们赶出了这个国家,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来。如果刘伯温当时支持而不是劝阻,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毕竟当时我们国家还是很强大的。如果能做好计划,跨过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将来可能不会发生让我们蒙受耻辱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