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年7月,是雍正帝执政的第七年。江淮地区一直在下大雨,导致水位暴涨,随之而来的是大洪水。得知此事的雍正帝当即决定派出钦差大臣指挥救灾,但他在选拔中感到困惑,因为能担当起这一人群并获得他信任的人并不多。十三皇子怡怡,不久前生病,此刻卧病
在床。备受器重的李伟还在回家的路上,灾难还没缓过来。至于的智囊,张和蒋廷锡,自然要在中央陪着,不能派他们出去。于是让大家推荐人选,张回答:死囚区有现成的。
在这个紧要关头,张为什么敢建议将死刑犯斩首?这是张的突发奇想,还是这个死刑犯与众不同?这位死囚名叫张家阿克敦,出生于满洲正蓝旗,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考入国子监。科举制度自诞生以来,历代都将其作为选官的手段,是很多人步入仕途的关键一步。科举制度作为汉朝发明的制度,显然更适合重视农耕文化的汉人。这也导致了以骑射为主的满族,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击败汉人。再加上汉族人口基数大,清廷盲目采用科举制度,势必使满清衰弱。
为了保证满人对官僚机构的绝对控制,清朝设计了另一种选官制度——捐官。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这种明码标价卖官的方式,似乎只有在某些朝代崩溃前夕才会出现。然而事实证明,这个看似腐败的制度,却为清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导致了另一种趋势,满族青年,主要是八旗子弟,更加不愿意读书,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反正花钱就能当官。谁愿意十年寒窗苦。所以清朝很多满族官员都是花钱做官的,像阿克敦这样的文人自然就少之又少了。
在被康熙皇帝树立为八旗子弟的榜样后,阿克顿的仕途开始迅速上升。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中进士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12年)的十三年间,阿克敦升了七级,成为国子监的负责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清华北大校长。雍正帝上台后,也非常看重阿克顿,任命他到南方担任两广总督。然而,在这里,阿克顿发生了一些事情。他上任后大力整顿两广官场的陋习,使得几乎所有地方官员都敢怒不敢言。所以他一被调走,各种各样的举报信就出现在雍正帝的办公桌上。
雍正帝选择对一些习惯性的坏习惯视而不见,但有一个让他勃然大怒。阿克敦居然命令家人向泰国商队索贿,这无疑让大清这个"中国走向王国"丢面子。一怒之下,雍正帝将阿克顿投入监狱,并判他死刑。事实上,雍正帝并不想判阿克顿死刑,但这一丑闻必须得到解释。否则阿克顿不会被判入狱,而是死刑。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是暂缓执行还是立即执行。因此,在张的推荐下,立即通过了这个建议,而阿克顿则被紧急派往长江以南进行治水。《清史稿》载:"他被命令释放阿克顿,去江南河工厂赎罪。"
为了这一天,阿克顿自然不敢怠慢打折作案的机会,为了控制水分和零食。经过他的治理,不仅灾情得到控制,河道也被他清理干净。为了趁热打铁,阿克顿回京后自告奋勇前往西北参战。他终于在立下战功后洗刷了自己的罪恶。阿克顿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他的儿子阿圭也很受器重,后来成长为大师。阿克敦和阿桂父子,是雍正、乾隆两朝少有的名臣名将。阿克顿立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机会只留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人。如果阿克敦治水失败,清史草稿里就没有这对父子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