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看似完全有力,解释了为什么那些伟人在乱世都这么做。其实除了人物的资深能力,时代的潮流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更多的来自于劳动群众的支持。对于德国发展到今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成长与统治者对
人民思想意识的不断启发密切相关。
一战后各国萧条,德国需要补偿很多马克。新当选的统治者所实行的魏玛共和制度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德国的前途是暗淡的。再加上世界经济萧条,德国货币贬值,失业率普遍上升到30%。
面对这种危险的局面,德国党没有及时解决,而是把精力花在了各派的斗争和权力、利益的争夺上。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难以看到希望的曙光。
纳粹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他们凭借让德国富强的承诺和国家提供的人民工作赢得了人民的支持。1933年成功登上历史舞台。
纳粹党执政期间,人民福利得到改善,贫困差距缩小,人民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人民只是看起来自由,他们没有公民的精神世界。但当时的人民只关心物质条件,精神世界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
纳粹党狂妄地推行自己的政权,一边杀害犹太人,一边给公民工作福利。最不可思议的是,德国人民一直认为犹太人活该。犹太人太有钱了,应该和他们一样公平。
一名美国记者采访一名德国公民时,发现德国公民对犹太人怀有敌意。德国公民义愤填膺,他的父亲被犹太人杀害,导致家族衰落。一些德国人认为,犹太人偷了他们祖先的财富,每个人都必须惩罚他们。
事实上,纳粹政策并非一无是处。毕竟解决了德国人民的失业率,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治标不治本,物质基础不能盲目提高。没有温饱,公民自然会关注基本权利。纳粹无法满足,只能被历史淘汰,一个新的主角即将出现。
希特勒的上台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启发人们的思想,积极参加党的建设。他给了普通人与政府高级官员讨论政治事务的机会,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希特勒就像一个了解大众心理的心理学家。面对一些问题,人们会下定决心,希特勒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选择,让他们二选一。真正为人民服务。
希特勒认为,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他们对自己的基本权利也很满意。他和纳粹党采取了相反的做法,结果也不一样。
纳粹剥夺了德国人民的公共意识,用物质福利来维持他们的忠诚。当初纳粹党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内部矛盾,整顿了国内党风。而不是一味攀比,争权夺利。
纳粹给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不爱思考的人戴上了忠诚爱国的帽子。真正找到方向和思考的人,被推到了对立面。人民好像被困在围城里,完全封闭,看似自由。其实他们只能呆在自己的圈子里,很难崛起空。
而希特勒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公民的物质生活普遍减少,每个人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选择。与纳粹党相比,并不容易。有人有看法。他们认为纳粹没有骗他们。他们过得很好。
从一个开放的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件好事。希特勒的思想完全超出常人,显得前卫。以保守思维的平常心接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但是对于长远发展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无论纳粹党对犹太人有多残忍,德国人民都不会过分责怪犹太人。毕竟在德国人民心中,是纳粹党让他们找到了工作,解决了温饱,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所以从某个角度可以看出,德国民众对纳粹党的评价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希特勒的做法显然更理性,更有利于长远发展。希特勒能名垂青史,有所作为,更多的是依靠人民的支持。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战争,恐怕评价会更好。
纳粹党也应该反思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在与希特勒的竞争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