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她早年跟随关羽,后来受到刘备赏识,封她为高官。杨仪一生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除掉魏延。但魏延真的有叛逆之心,还是杨仪出于私心杀了他,仍有争议。其实杨毅当时的官位也不小。他就是参军的丞相,也就是帮诸葛亮出谋划策的人。
但是诸葛亮死后,杨仪并没有选择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也让杨仪有很多怨言。杨毅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建兴十二年(234),杨仪在诸葛武侯死后杀了魏延。杨仪曾经是军队中的一员,也是蜀汉总理府中的一员大将,现在她有了斩草除根的任务"防贼"魏延的成就,所以杨仪认为她会成为接替诸葛亮的统治者。
但最后接替诸葛亮的统治者是杨仪一直看不起的蒋琬。杨仪对蒋琬的施政非常不满。结果她因为说了不好的话被降职流放,最后在流放中自杀。那么杨仪为什么没有成为接替诸葛亮的蜀汉的统治者呢?
杨仪虽然才华出众,但是脾气暴躁,心胸狭窄,他和魏延的仇基本都是他们性格缺陷造成的。诸葛亮非常欣赏杨仪的才能,但对杨仪的性格缺陷很头疼,直到去世也没有真正解决。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密报中明确推荐蒋琬为接班人,而不是比蒋琬官阶更高的杨毅。杨毅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觉得杀人"防贼"魏延的功绩足以让刘禅改变武侯的愿望。
问题是刘禅和蜀汉的大多数官员都不相信魏延真的反叛了,但当时调查太紧急了。魏延死后,蜀汉朝廷认定此事为"西征将军魏延与丞相杨仪不和,派兵攻打。"
虽然蜀汉朝廷认为魏延是这场内战的始作俑者(违反了武侯制止军队南撤的法令),但杨仪并没有受到惩罚。但既然魏延不是谋反,杨仪杀魏延也不是什么大功业,也不会改变诸葛武侯的遗愿。
于是,蜀汉朝廷按照武侯的意愿,选了蒋琬为统治者,导致杨仪谋反,被迫自杀。对于魏阳和杨仪的悲剧结局,陈寿评价为"惹了麻烦承担责任的,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