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的百日维新,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毕竟历史课都学过。其实,这个本质就是一个"夺权运动"。那么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呢?如何评价这次百日改革?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历史课上学到的,还没有深入考虑过,所以今天边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百日改革"!
1.百日维新的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变法,有其历史背景: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早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相对落后的俄罗斯、日本也在发展资本主义后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改变旧制度、旧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2.如何评价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也是戊戌变法,其实质是一场"夺权运动"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维新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政权,但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不可否认,百日维新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但种种原因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1898年的清朝,政治生态已经处于弱干强支的状态。戊戌变法的实质是全新的权力洗牌,把没有政治资历的新人拉进来,围绕光绪皇帝形成新的权力中心,这是旧官僚绝对不能接受的。
毫无根基的光绪皇帝就不用说了,带领以康有为为首的中下层知识分子进行变法,就算慈禧老佛爷亲自抓,直接触及地方督抚和官员的既得利益,也是万万不能的。事实也证明,慈禧没有必要控制光绪,停止变法,通缉维新派。新政的几十条内容根本离不开北京,地方官员应该只算一纸空文空text。
事实上,当时的清朝已经具备了自下而上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土壤条件,而不是自上而下。各地有识之士早已尝试改良洋务运动,包括工业、商业、教育,并初见成效。康有为等维新派折腾失败,让地方实力派人物看清了清政府没有前途,也让革命派从中吸取教训,最终导致十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清廷权力完全失控。
所以,戊戌变法虽然是一场正确的改良运动,但却是由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发动的,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六君子的血几乎白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