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当人们谈论三国时期谁是正统的时候,很多人会回答是蜀汉,因为蜀汉的创始人是刘备,刘备在人们心中一直是正统的,但这其实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古人的观点对现代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然而,在古代,人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认为真正
的正统应该是曹魏,因为曹丕是从汉献帝手里拿到皇位的,自然是曹魏正统。那么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古人是如何看待三国谁是正统的?
众所周知,以《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代表的韩吉,被视为汉朝的正统。他虽然是偏僻西蜀的皇帝,但始终是正统一方,有很大的发言权。
在另一部三国志《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曹操为代表的曹魏被描述为正统,而当曹丕被汉献帝退位后,又成为正统的另一种传承。
很多人把前者当成小说,把后者当成史书来认为曹魏更有正统的资格,但一直以来还是有争议的。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问题始于宋代,北宋尊曹魏为正统,南宋尊韩吉为正统。一个朝代怎么会产生两个版本?什么情况?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皇帝在登基和继位的时候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分。如果皇位不正当,有心之人就很容易以此名义发动政变,引发皇位与天下之争。乱世,正统被高度重视,常被视为指引人心的旗帜。比如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尊王抗外",刘邦的"悼念义帝",甚至曹和都起兵"捧皇使诸侯",都一样。
尤其是三国时期,哪个是正统引发了后世的争论。而这一点,最值得一提,也最值得推敲的,无疑是北宋南宋之辩。同为赵政权,但北宋、南宋三国时期对正统的看法却是两极化的。
2.南宋与北宋对三国正统的不同看法。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资同治鉴》时,有关三国年代的记载都是用曹魏年号来描述的,这也变相承认了曹魏的正统性。不仅是司马光本人,其实从魏晋到北宋,官民都普遍支持曹魏正统的观点,因为自古以来谁占领中原,谁就是天下之主,谁占领中原,谁就是正统。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经很强大,但被认为"野蛮人"。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西南的孟尝君和东南的南唐都有后蜀,自称唐朝后裔。在那种情况下,北宋显然不会以韩吉为正统,否则岂不等于承认了敌对后蜀或南唐的正统地位?从经济地位来看,江南地区是隋唐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三国时期韩吉的经济实力远不能与中原相比。
此外,在北宋,赵匡胤被迫通过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周后期被迫宣布禅位。这也是为什么曹丕继位后,他的大臣们胁迫先帝禅取而代之,建立了曹魏的翻版。同样是通过禅继承曹魏的西晋,也宣称曹魏是正统,自然也就把自己弄成了正统。也就是说,承认曹魏政权在这方面的合法性,就等于间接承认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北宋尊曹魏为正统是完全合理的。
靖康之耻后,赵政权南迁,建立南宋。历史学家和官方历史学家在记录三国年代时使用了韩吉的年号来记录时间,这意味着韩吉被公认为正统。
太奇怪了。为什么和北宋的记录方式完全不同,也就是对待曹魏和韩吉谁才是正统的态度?
3.为什么南宋和北宋的态度不一样?
这是南宋的形势造成的。
靖康之耻,汴梁开封被攻破,中原被金人占领,南宋被迫向金朝纳贡,成为金朝的附庸国,处于被动状态。此时,为了给南宋寻求国家正统的基础,防止金朝夺走宋朝的正统,以大学者朱为首的史学界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血统正统论。基于这个论点,史书在描述三国时期的时候,把冀汉两个朝代的称谓都改了。在这种逻辑下,南宋虽然没有占领中原,但依然能够以正统自居。
说起来,刘备在中山王刘胜之后的身份也是不确定的。第一,无法考证他的年龄。第二,由于刘胜以子女众多而闻名,很难确认他的后代是否是后代,因此他继承的合法性无法得到保证。此外,他建造的韩吉并没有占据中原。虽然很多条件难以立足,但韩吉以兴汉忠义为重,这也是后人拥戴他为正统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宋和南宋分别将曹魏和韩吉奉为正统,这是由各自的时局所决定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各自的政治地位和利益。但陈寿在《三国志》中模棱两可的态度,对魏蜀之争之所以如此激烈,仍有很大影响。作为一部西晋编纂的史书,自然要承认晋朝是正统。而蜀人陈寿在录制的时候明显照顾了纪晗多,给争议的空room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