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刘备在托付孤儿的时候并没有把兵权给诸葛亮,而是给了李延。为什么?刘备是不是已经盯上诸葛亮了,怕他有谋反之心?其实有人会觉得诸葛亮真的有当皇帝的野心,包括他后来做的一系列事情。但即使诸葛亮这样认为,他也从来没
有这样做,所以他被后人评价仍然是一个忠臣,诸葛亮真的把一生都献给了蜀汉。
诸葛亮一直是贤臣的代表。刘备死后说,如果他不能担当大任,他的儿子可以代替他。但是诸葛亮没有那样做。他一直在帮助刘禅,直到他的生命结束。然而,今天边肖想说的是,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诸葛亮真的能抵挡住诱惑吗?其中,有四件事值得深思。
第一:我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尽管刘备临死前说,必要时诸葛亮可以代替刘禅,但刘备实际上对诸葛亮是有戒心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刘备把李延调回身边给他升职,把兵权交给他,让他可以统治蜀军。
但是刘备死了,诸葛亮找了个理由把李延调回永安,让他留在永安,不回成都。李延不回成都,就不执掌军权。后来诸葛亮以平定北方叛乱为由,收回了军权。然后诸葛亮以北伐为由,把李延调到汉中,让他远离自己的势力。就这样,诸葛亮成功掌握了军队。
二: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
诸葛亮曾说北伐是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刘备生前一直在为北伐做准备,可是刘备一死,他好像就变心了。此时,他想的是如何稳定刘禅的王位,确保蜀国不被摧毁。也就是说,刘备虽然有过北伐的想法,但这些都因为他即将死亡而不了了之。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不可能不明白刘备的想法。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去北伐?其实北伐对他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军权、政权、财权收归己有。另一个是如果北伐成功,他就是开国功臣,地位不可动摇。
三:诸葛亮开始在军队中安排自己的人
他在军队中安排自己人的一个例子是,刘备生前说不能用马季,但他不听刘备的话,决定用他。最后的结果是街亭失陷,第一次北伐失败。还有,蜀国大将魏延,是蜀国后期最有能力的将军,却不重视他。这导致了魏延对他的深深怨恨,在他死后,魏延也造反了。
四:诸葛亮在朝廷安排了自己的人
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人虽然很有能力,不是随便推荐的,但是这些人对诸葛亮绝对是百依百顺的。
但是,有人会说,诸葛亮既然有当皇帝的野心,为什么不安置他的亲戚,养他的孩子呢?当时诸葛亮的亲戚是和诸葛亮,但不在蜀国阵营,即没有建立起放亲戚的规则。至于培养儿子,儿子才8岁。一个8岁的孩子能做什么?
诸葛亮虽然有心当皇帝,但还是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这些只是一些让人怀疑他行为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