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雍正微服出宫喝了一杯茶回来之后为什么杀了三个人?(雍正微服回宫为什么杀三个人)

雍正微服出宫喝了一杯茶回来之后为什么杀了三个人?(雍正微服回宫为什么杀三个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373 更新时间:2023/12/23 11:34:19

虽然雍正帝是在康熙乾隆之间加的,名气不如他们,康雍盛世也总是被成康盛世所忽略,但实际上雍正的贡献最大。但相传雍正微服出宫时,在外面喝了一杯茶,问了茶的价格。为什么他回宫后直接杀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谁?雍正为什么要杀他们?

雍正微服私访后回

宫杀三人,听起来像是暴君之举,实则是反腐事件。

雍正登基后,接管了外强内弱的清朝。因为官员腐败,国库严重空空。雍正统治时期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反腐。由于雍正反腐的雷霆手段,清朝得以恢复元气,盛世得以维持。

为了更多地了解河南的水患,雍正对河南进行了一次私人访问,途经陕西返回北京。途经山西时,雍正一行在一家茶店稍事休息。茶店老板一见雍正,就知道他出身不凡,好客。他还拿出店里的顶级茶叶招待他们。

雍正本人很喜欢喝茶,也很懂茶。品完茶,他发现面前的茶其实他在宫里经喝的茶是一样的。为了确定自己没有看错,我特意问老板这茶是不是安徽黄山的尖,老板的回答和雍正的一样。这时候雍正也顺口问了一下这茶的价格。其实只需要500元一斤,而内务府总管盛安告诉自己,宫里同样的茶叶需要321斤。

按照一两银子等于一千钱计算,皇宫里的茶叶价格其实是民间茶叶的60倍。雍正没想到,喝了一杯茶就能查出宫里的一桩腐败事件。雍正回宫后,立即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内务府总管盛安与皇帝的太监勾结商人秦永安哄抬物价,中饱私囊。雍正得知真相后,查封了三人的财物,并将其斩首。

雍正此举有杀鸡儆猴之意。他自己也很清楚,宫内的腐败不止这一个。彻底清除皇宫内部的腐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所以这三个人也被抢了去斩首,以警告宫内腐败的人及时收手,否则明天就是他们自己。

雍正是清朝的第三任皇帝。自从他称帝以来,他改革了官僚制度,忽视税收,惩罚腐败官员。一系列新政策出台后,他废寝忘食,经常工作到深夜。雍正渐渐喜欢喝茶,尤其是西湖龙井。

满洲八旗都有喝茶冲龙沟(漱口)的习惯。雍正喝茶提精神。毕竟各地奏折太多,雍正不想别人插手,就自己做了。皇帝爱喝西湖龙井,所以内务府进了一批新的,说是上等春茶。宫女为他泡了一杯,清香扑鼻。雍正抿了一口,唇齿留香,沁人心脾。

"果然,好茶"雍正真诚地说。他扫了一眼账目,发现这种茶叶的价格是每斤30两。几天后,雍正突发奇想,决定微服出巡皇宫,了解民情,顺便品味一下乡土气息。

雍正乔装打扮,带着侍卫出发了。几个仆人和仆役来到城里,不知不觉已是晌午。天气越来越热,雍正走着走着就有点又累又渴。他在前面找到一个茶馆,几个人走了进去。这时,小二跑过来说"请坐"。

雍正找了个座位坐下。小二站在他身边,弯腰问"你想要哪种茶?"雍正认为,这个地方不可能有皇宫里的西湖龙井。他对逗逗小二很感兴趣,所以他说:"你们这里最好的茶是什么?"小二道:"我们这里最好的茶是一级春茶,西湖龙井。"

雍正一听怔了怔,心想"宫里真的有茶吗?"然后说:"小二,泡一杯你说的最好的茶,我尝尝"。小二赶紧说:"请稍等,先生。我马上就来。"

过了一会儿,小二端来了茶,泡了一杯。品茶大师雍正喝了一口,觉得这茶沏出来的茶和宫里的一模一样,就问小二,"这种茶多少钱一斤?""回客官,这茶650文斤"。

这时候雍正刚喝了口茶,听了小二的话,差点涌出来。小二赶紧说:"如果客官嫌贵,可以给他整一个。600篇怎么样?"其实雍正不是嫌贵,而是惊讶。雍正记性很好。他记得很清楚西湖龙井的单价,每斤30两。为什么同样的东西价格相差这么大?

雍正恍然大悟,让小二带一斤,给了小二六百文。仆人和仆人都不吃零食了,只喝了一杯茶,买了一斤茶叶就回家了。

雍正回宫压住怒火,派人"请"内务部的头头来了,看着雍正跪着的头问道:"你买的茶叶多少钱一斤?"主管觉得不对劲,小声回敬道:“ldquo回皇上,我每斤付了三十两银子。"

雍正把从茶馆买来的茶叶和宫中的茶叶扔在监工面前,吼道:"告诉我这两种茶的区别。"监工突然坐在地上,知道馅露出来了,哭着说"该死的皇帝,我再也不会欺骗皇帝了"。

原来是内务府首长和官员相互勾结,把每斤600斤的茶叶价格提高了50倍,三人平分差价。如果雍正不去微服私访,不去喝茶,他永远是被三个人骗了。雍正一怒之下,将三人斩首,这种事情在内务府再也没有发生过。

标签: 雍正宫里龙井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郭嘉一直没有得到提拔?郭嘉在曹操心中是什么地位?(郭嘉为什么要投奔曹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郭嘉,谋士,曹操

    三国时期,郭嘉是曹操手下一个非常信任的重要谋士。曹操甚至想过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郭嘉,可见曹操对他的重视和信任。郭嘉虽然英年早逝,但依然没有动摇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但这样的人物,跟随曹操十几年,曹操没有给他升职,郭嘉也没有和曹操分手。为什么?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郭嘉是曹操帐下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很早就跟

  • 宣政院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宣政院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政治,建立,改革

    郑玄院是晚清重要的政治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清朝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那么,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本文将为您介绍郑玄学院的成立时间及相关信息。一、宣政院成立时间宣政院是清末建立的重要政治机构。1264年,总院成立,1288年,总院更名为宣政院。二、元建立的背景清末,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政治、

  • 古代的人们多久才会洗一次澡?(古代的人多久洗一次头发)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洗澡,经常,比如

    看水浒传的时候,潘金莲经常洗澡。看甄嬛传的时候,那些嫔妃也是天天洗澡。那么历史上古代人洗澡有这么频繁吗?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人们多久洗一次澡。不经常洗澡的人会有很浓的味道吗?商周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洗澡。那时候洗澡不仅仅是洗澡那么简单,还是一种礼仪。比如诸侯遇到天子,参加重大祭祀,需要斋戒沐浴才

  •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两人实际上并不是夫妻(传说中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玉帝,西王母,孙武

    皇帝和皇后是夫妻,但是玉帝和太后在天庭不是夫妻,可能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王太后是女仙的首领,独霸,她的配偶是男仙的首领董。但董的出镜率似乎不是很高,这就让人以为玉帝和太后是一对。如果你了解天堂里的系统,你会发现很多角色都有意想不到的联系。这一次,我将告诉你王太后的故事。有兴趣的话,过来看看。原来我们

  • 汉质帝刘缵的生平简历(汉质帝刘缵和汉章帝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后汉书,太后,年仅

    汉献帝刘缵,又名刘绪,东汉第十任皇帝,汉武帝刘维的曾孙,渤海孝王刘虹之子。雍元年(145年),汉崇帝病逝后,强大的外戚季梁拥立刘缵为帝。这一年(146)元年,季梁被称为"霸气的将军"谥号孝帝被季梁毒死,年仅九岁,葬于竟陵。让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缵。汉武帝刘缵和汉武帝的曾孙刘维。刘缵的曾祖父刘伉是张寒皇

  • 后人对于刘禅和孙皓的评价为什么截然不同?刘禅投降反而受人敬仰(刘禅之孙)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皓,投降,他们

    刘禅和孙皓都是亡国皇帝,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刘禅主动投降,把刘备打下的土地让给了曹魏,也彻底断送了汉朝的血脉。但后人对的负面评价基本不多,似乎蜀国的灭亡与关系不大。孙俪完全不一样。孙皓投降被杀,留下了很多骂名。为什么他们之间的评价差距这么大?虽然刘禅没能继承刘备的才华,但他一直有一颗善良的

  • 沐王府是什么地方(沐王府在哪里遗址)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云南,朱元璋,朝廷

    说起这个木王府,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好像在很多电视剧里都出现过,所以很多人也说过,这个木王府在哪里?这个地方的建立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也挺有意思的。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木王府的创始人是朱元璋的养子穆盈。虽然是养子,但是很不一般。因为他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养子。当年,朱元璋过着血雨腥风的生活。

  • (美国第三任美国总统)美国第三任总统是什么名字:托马斯·杰斐逊(伟大总统)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杰斐逊,美国,杰弗逊

    美国第三任总统的名字是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生于1743年,最终于1826年去世,享年83岁。杰斐逊不仅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在科学和教育领域也有涉猎。他有关法律和教育的思想也使后人受益。杰斐逊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三任总统,也是在独立战争中期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导人。1776年,杰斐逊甚至参

  • 周亚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周亚夫有什么品质)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景帝,周亚夫,文帝

    说到周亚夫,我们真的需要了解这个人,因为他真的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人,长安城是他保卫的,吴楚七国之乱也是他平定的。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感兴趣的网友一定不要错过!周亚夫简介西汉名将,曾任汉景帝宰相。周亚夫有着诚实坦率的性格,他不善于阿谀奉承和权谋,"会在外面,你的生活不受影响",从

  • 三国曹家和夏侯家族中谁的战斗力最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夏侯,曹丕,曹操

    曹氏和夏侯氏家族,很多人会把三国时期的这两个家族当成一个家族,认为曹操本来就是夏侯氏家族,只是因为他父亲当了宦官的儿子,所以改姓曹。这一点至今仍有争议,但夏侯氏家族的关系确实非同寻常而密切。而这两位名将一直都有出现,那么在这些名将中,谁的战斗力最强呢?所谓“乱世出英雄”每一次乱世,都有一批英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