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很多人对"湖广填四川"我不懂这个词。这个词指的是发生在清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表面上是把湖广地区的人迁到四川,为了自然发展四川。但是为什么清朝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呢?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湖广填四川
是什么?
"湖广填四川"是明清时期从湖广到四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以清康熙十年(1671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迁徙运动规模最大,历时105年。
"湖广",指今天的湖北和湖南。元代,湖广设置为中国图书大省,包括整个湖南省和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明清虽分省,但湖北、湖南两省仍称"湖广"。
现代很多四川人的祖籍都在湖广。民国《巴县志》记载,自张以来"涂叔"未来四川是本地人之一空,外来移民十个有九个是湖广人。《子洲志杂编》记载:"境内分为五省:一省、二楚、三粤、四闽、五赣。"
好像除了四川本地人,大部分外地人都是湖广人,其他都是广东福建江西的移民。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的比例也相当可观。
随着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湖广人广泛分布在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从川东吴奎一带的山区,到川西肥沃的平原;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远的农村小镇;从川南苗族地区到川西、川西北的藏羌地区,到处都有湖广人的足迹。有些县市县,甚至整个镇村都是湖广人原籍。陶澍在《舒威日记》中说:"今天楚人是一半,吴越人也是一半",正好说明了这种情况。
2.元末明初湖广人入蜀。
湖广人向四川迁徙,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元末明初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避免战争。元朝十一年(公元1351年),中国爆发反袁农民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起于于颖(今安徽阜阳),张士诚起于高邮,湖广的徐寿辉、明于震也相继起义。元朝统治者进行血腥屠杀镇压起义。居住在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的隋、马、齐、黄等地的人,纷纷逃往四川,就是所谓"逃往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
第二,湖广人曾跟随明于震军队进入四川。1357年,徐寿辉派明于震进攻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陈友谅杀死,陈友谅自立为帝,年号大汉。明于震拒绝接受陈友谅的领导,于是建立"郭大侠"。"大侠"虽然立国时间不长,但他带来了大批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且多来自湖广东北的随州、麻城等地。明于震战败后,这些人仍然留在四川定居。
三、明初入川"真舒"湖广人。击败明于震,占领四川后,朱元璋下令将部分湖广人迁回四川垦荒,以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生产。贾庆秀《宜宾县志》说:"一般来说,元明两代来的多是吴楚"人们。
当然,这种元末明初湖广人入蜀的活动,与明末清初发生的移民潮相比,就像一部宏大的交响乐。
3.张从移民到蜀。
从张率领农民军起义,到康熙时期的政策迁徙,再到甘嘉时期的流民自发迁徙,最终形成大规模的浪潮,这个漫长的时期"湖广填四川"堪称移民史诗。
从崇祯六年(1633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农民起义军一直在湖广各地作战。由于连年战乱,张的部队伤亡惨重。为了补充新兵,张在湖广地区招募了许多士兵。
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在湖广西北的谷城向明朝宰相熊文灿投降,在谷城驻军期间,农民起义军由最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
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张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荆州等地多次扩军。
张征服后,许多"公务人员"参加农民军,被张编为"新英"相传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在攻克武昌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从武昌到长沙,再到荆州,张的队伍不断扩大,甚至在湖广地区扩大了水师,建立了"儿童军""石破子营"等等。
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放眼全国,中原地区战乱不断,除了四川和江南,几乎没有完好的地区。为了将来与李自成分天下,张率领大西凉军主力进入四川。
临走时,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几十万被迫参军的湖广人也被张带走了。作为农民军进入四川的数十万湖广人,除了一些战死的,大部分都生活在四川。
清军入关后,顺治二年在湖北成立清政府"湖广四川巡抚"一个职位。顺治三年,清军从汉中入川,在淅川射杀张,随后进军成渝。
从此,因战争而移民的情况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清政府的政策移民。
4.清初的政策迁移
连年战乱,四川满目疮痍,清军只能退守保宁,招募流民开垦土地。为了利用四川"千里之外"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招人开荒的措施,鼓励湖广人入川开荒发展生产。但是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效果,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康熙三年(1664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各省督抚督促流散在外省的四川士绅返回四川,但仍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开始发布更加严厉的行政命令,敦促四川人民返回四川。康熙还从整治区域划分上降低了移民入川的壁垒。历史上,每当四川发生动乱,四川人民都会躲到沿江的湖广地区。所以康熙先撤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经济上政治上方便移民,此外"招人定岗"正试图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民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稳步发展。
康熙十年(1671年),清政府明确规定"那些各省的穷人,带着老婆进四川垦荒,是允许入籍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又作出关于"在人少地多的四川,所有希望开垦土地的居民都将得到亩地作为永久的产业"的规定。同年,他也成为了凡河省的公民"四川省开垦荒地居民入籍考试分数的规定。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回忆家史时说,清初,四川"很多地方都荒废了。湖广人大量迁入,空下的地方都是人村。我自己的祖上,前七八代,都是湖北麻城县人。而且不仅我家,附近很多县的人都是湖北麻城县的。这都是家谱的事,不是因为谣言"。
的原姓是唐。据《唐氏族谱》记载,唐家进川(1698年)前,居住在湖南武冈府(今武冈县),而非麻城。但可以肯定的是,艾芜的祖先在康熙中期"湖广填四川"背景,我来到了西蜀。
朱德同志的祖先也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从广东韶关移民到四川的。朱德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散文《母亲的回忆》,开头是:"我家是佃农。客家人生于广东韶关,湖广填川时迁居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清朝初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鼓励胡光等人在四川定居。
随着四川人口的富裕和生产的恢复,从康熙五十年左右开始,朝廷不再鼓励移民入川。但是,统治者没有想到,这种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康熙时期约有155万人迁入,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盲目放纵和嘉庆时期,总共有400多万人流入,导致人口严重过剩。
在不断增加的移民中,失业的难民人数也在上升,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甚至查封了湖广人修建的湖广会馆。这些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的数量,但也使得由难民组成的民间组织更加隐蔽。
他们分散在四川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行踪遍布川东北、川西北。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闯入县城,砸烂官衙门,组织抵制捐、税、粮、米、官、清兵等活动。乾隆末年,他们又与安百里教合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反清势力。就这样,曾经一手主导恢复生产的移民活动,成为清朝一大社会症结,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