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崇祯,大家都知道,很多人说他不好,也有人说他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争议很大。边肖真正不明白的一点是,崇祯皇帝好像立了一个祭奠的神坛"洪承畴"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一起分析一下吧!
当时崇祯皇帝的危机中,洪承畴是一颗巍峨的白玉。
崇祯皇帝很重视洪承畴,认为辽东兵败如山倒,洪承畴这样的重臣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痛设祭坛是人之常情。
1593年,洪承畴出生在福建泉州。傅妈妈娘家是家里的一员,家境不错。她也很聪明,懂诗词和礼仪,对孩子的教育也很严格。
洪承畴遗传了妈妈聪明的基因,得到了妈妈的严格要求,所以学习成绩优异。11岁时,由于家境不好,洪承畴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生意。然而,管雪先生被洪承畴的聪明和好学所折服,于是他被图书馆免费录取,重新开始了他的学业。
洪承畴确有天赋,1615年中了乡试,1616年中了秀才。中进士后,在刑部工作了六年。1622年升任浙江进士,1624年升任浙江两省宣布参政左派,1627年升任陕西粮督参政。
1628年,陕西爆发农民起义。
致力于做一个有为之君的崇祯皇帝,一直勤政。为了省钱,连肉都舍不得吃,衣服都磨破了。即便如此,明帝国的衰落依旧。因为有钱有势的人拒绝纳税,国库还是空空,总是捉襟见肘。
法庭上道貌岸然的大臣们正在殴打"孔圣仁"道德的旗帜,党派斗争和个人私利的现实。世界在变坏,真正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实干家少之又少。
崇祯皇帝和朝臣都知道陕西的灾情,国库却无法提供救灾的钱粮。在法庭上,我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在饥饿的驱使下,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腐败的政府军打不过饥肠辘辘、红了眼的灾民,一次次失利。
1629年,起义军围攻韩城。陕西巡抚杨鹤身边没有武将,就让洪承畴打。
洪承畴随后领兵出征,在战斗中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洪承畴治军严谨,善于谋略,心狠手辣,敢打硬仗。洪承畴一战杀了300多叛军,解除了首尔危机。于是,洪承畴得到了杨鹤的信任,被派往各地剿灭叛军。
叛军本来就是饥民,但是因为没有粮食被迫造反寻找出路,这是可以理解的。民为国之本,朝廷不愿意多犯。所以法院对杨鹤的判决是"一边压制一边爱抚",只是为了稳定局势。
洪承畴活了很久,知道朝廷拿不出钱粮救灾。没有金钱和食物的安慰,饥饿的人们迟早会造反。于是洪承畴不顾朝廷的命令,把"一边压制一边爱抚"For"先打压再安抚"。
洪承畴对叛军的态度是一个字"Kill"。叛军被抓被杀,主动投降就要被杀。甚至洪承畴突破道德极限引诱起义军,然后将其杀死。在受害者反抗军的滚滚人头中,洪承畴的得力大臣名叫文达于汤潮。
洪承畴的手段虽然狠毒,但立竿见影,能有效遏制陕西局势的恶化。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表现欣喜不已,终于有实干家出现为国家分忧。
1631年,杨鹤被罢官下狱,洪承畴继位,继续镇压叛军。朝廷对洪承畴的任命实际上是同意了洪承畴的"先打压再安抚"。接下来的两年,洪承畴名声大振,所到之处叛军大败。
1634年,崇祯皇帝看到别人镇压起义军失败,洪承畴却到处建功。他把镇压起义军的权力交给洪承畴,加太保太子、兵部尚书等职,兼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这样,洪承畴就成了政府军"总司令"。
洪承畴没有让崇祯皇帝失望。他的镇压卓有成效,叛军的范围和强度逐渐下降。1639年,洪承畴在潼关设伏,重创李自成。李自成的部队拼死一战后,只有18名骑手逃进了商洛山。
李自成战败后,农民起义遭受打击,几乎销声匿迹。崇祯皇帝以为中原局势定了,赶紧派帝国最著名的名将洪承畴到辽东前线主持与满清的战争。
明朝那么多人才,皇帝眼里只有洪承畴一人,可见他对洪承畴的依赖。也许皇帝认为卢象升和孙传庭不够好,洪承畴是唯一一个可以成为伟大明星的人。
1639年,洪承畴随陕军到达辽东前线。1640年,洪承畴率明军与皇太极的满清主力展开晋松之战。双方各投入数十万兵力,规模相差无几。
洪承畴手下有吴三桂、王、马哥、王普、曹变蛟、白关根、唐统、杨等八位大将,共十四万兵力。就军事实力而言,明军略占优势,武器装备优势更大。但洪承畴清楚地意识到,明军其实比清军弱。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互相肘击。洪承畴能像臂章一样指挥的,只有自己的陕军,而对手皇太极的数万大军却是众志成城。
因此,洪承畴在努力保持内部团结的同时,采取了缓慢而稳健、循序渐进的战法。就当时的客观事实而言,洪承畴这样做是对的。
1641年,明军到达松山附近与清军交战。在冯如山战争中,清军死伤惨重,最后清军战败。
赢了之后,洪承畴马上上桌,感谢吴三桂的发挥。说吴三桂"英语是独一无二的。,"镇辽兵随永琏。"洪承畴很少和别人团结在一起不提自己的优点,只说喜欢别人。不得不说,洪承畴是出了名的大将。
首战还算顺利,但洪承畴不敢冒进,就等着机会。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军饷不足为由,优先速决。被称为焦虑症患者的崇祯皇帝也患有急躁症。洪承畴催促道"准时前进"并派使者监督入侵。孙子兵法说:"有能力而国王不守护的人会赢。"崇祯皇帝在后方遥控前线,犯了军事大忌。
洪承畴在皇帝的命令面前,虽然知道结果难以预料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进犯。当皇太极得知明军入侵,尽管流着严重的鼻血,帅援军还是夜以继日,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前线,切断了明军的后路。
清军生长在辽东,比明军更有优势。清军突袭塔山,趁着退潮,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囤积的粮草。明军粮草都没了,只好回宁远吃饭。
明军回到宁远,内部派系不和的劣势再次出现。大同主将朴帅兵,怕丢下一支巡逻队,便领兵先逃。引发了明军各部的恐慌撤退,互相践踏,争抢道路。吴三桂等人逃入兴山,马可等人逃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失败,只好被困松山。
清军重兵围困松山。经过大约一年的坚持,洪承畴被上尉松山打败并俘虏。洪承畴本来要绝食而死,却因为挡不住清朝的心理攻势而投降了清朝。
晋松之战战败,洪承畴被俘的消息传入京中,崇祯皇帝痛苦万分。崇祯皇帝觉得洪承畴这样的重要官员肯定会死,不会活下来,就设坛祭奠。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洪承畴并没有死,还倒向了满清。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的追悼会还没有结束。不知道崇祯皇帝有多尴尬。"我向你致敬,但你还是投降了。我的脸能放在哪里?"
然而,比崇祯皇帝更尴尬的是洪承畴本人。洪承畴投降后,一直在窘迫中生活,直到去世。
满族贵族长期汉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孝"思想的熏陶。看到洪承畴这样的大学者,明朝的重臣也投降了,对他无比的鄙视。虽然后来洪承畴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满清朝廷对他始终防范有加,不肯重用。
洪承畴投降清朝,协助清朝入关的消息传到家乡,家乡人都以洪承畴为耻。
洪承畴在家乡泉州建了一座豪宅,建成时没有亲友前来祝贺。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都羞于拥有这样的家庭,羞于见人。
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与他划清界限,并发誓"别把清朝的天空戴在头上,也别踏上清朝的土地。"整天住在船上,不能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