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中蒋玉函为何不介意袭人?-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蒋玉函为何不介意袭人?-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16 更新时间:2023/12/8 8:34:15

袭人,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红楼梦》中人物。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第二首判词就是袭人。通过判词可知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菡,没能如愿留在贾宝玉身边。也正因为嫁给蒋玉菡,袭人才侥幸躲过贾家抄家悲剧,与蒋玉菡“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下半生平安喜乐。

有人奇怪袭人是贾宝玉的通房丫头,蒋玉菡明明知道,为什么还会愿意娶她?

(第二十八回)冯紫英与蒋玉菡等不知原故,云儿便告诉了出来。蒋玉菡忙起身陪罪。众人都道:“不知者不作罪。”

通行本《红楼梦》将之归为蒋玉菡婚前并不知道是袭人,洞房花烛夜看到“茜香罗汗巾”才清楚前因后果。这个解释说的通,但不免太粗糙,且有隐瞒之嫌疑,终究不让人信服。

第二十回脂砚斋批语提到袭人出嫁,与通行本的说法不同。

【庚辰双行夹批: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据脂砚斋批语透露的讯息,袭人出嫁是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之后,贾家抄家之前。

如此,可以肯定蒋玉菡是贾宝玉替袭人选择的丈夫,并主动将她出嫁。蒋玉菡也早都清楚要娶之人是袭人。

现代人不理解蒋玉菡为何愿意娶袭人主要纠结于两点。

一,袭人是贾宝玉通房丫头,蒋玉菡为何娶朋友“妻”。

二,袭人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已非完璧之身,蒋玉菡为什么不娶黄花姑娘?

这两个原因,在古代都不是问题,尤其对于蒋玉菡来说。

蒋玉菡在当时是个明星,是名驰天下的琪官。但戏子是下九流,属于社会最底层。好人家的女儿不可能嫁给他。以他的财力娶一个身份相同的清白姑娘不难,问题是双方没有共同语言,也失去了很多夫妻情趣,且与家无益,他不想娶。

蒋玉菡是下九流,不想后代还是下九流,娶个好人家的姑娘,可以改变家族基因和儿孙命运,古语有云:娶好妻福荫三代子孙。

顺便说一下何为下九流。下九流是指一大批从事被认为低贱职业的人们。这种人再有钱,也没有身份地位可言,更娶不到好人家女儿。

下九流是:师爷、衙役、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吹鼓手、巫、大神、梆、戏子、街、卖糖。

戏子在下九流中都是垫底。只比站街的和吹糖人的略高。以蒋玉菡的追求,再配以他的出身,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他想娶妻,农村二丫头和市井醉金刚倪二女儿只要有饭吃都不爱嫁他,他也不会满意。

袭人是贾家最高等级的丫头,受过最好的培训教育,经历过富贵,规矩、礼仪、管家,女红,相夫教子,富贵生活全都是顶尖的素质。对急需从根源上改变自身地位的蒋玉菡,袭人可谓不光是好人,还是个妙人。

王熙凤说:“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袭人的妙处就是那个比人家小姐还强的存在。除了不读书之外,行事、做派,规矩都是蒋玉菡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

袭人更是贾宝玉看重之人,以贾宝玉的眼光,可知袭人优秀到何等程度。薛蟠都深知袭人,三个字评价袭人是“大宝贝”,可见袭人之好之妙,除了自身优秀,还在贾家上下有口皆碑,传的薛蟠都知道。

袭人出嫁,贾家会还她自由。自由之身嫁个商人或者尤二姐尤三姐父亲那种身份的人不难。若不是贾宝玉做主,蒋玉菡绝对没机会。

像蒋玉菡要娶到好媳妇,除非是西门庆那样娶寡妇,借助寡妇的身份提高门楣。否则,娶袭人确实是他烧高香的幸运事。

至于袭人是贾宝玉通房丫头,不是完璧之身,对蒋玉菡完全不是问题。他本身周旋在权贵之中,身子比袭人更为难堪,没道理嫌弃袭人。

那个时代的大户人家,常有丫头、侍妾被放出去再嫁。像贾珠贾琏房中人,有的是人趋之若鹜,绝不会挑剔什么黄花大姑娘。

古人的贞操观是相对的。像薛宝钗林黛玉这种小姐,清白人家女儿才讲究一点不能错。袭人这种做过丫头做过通房的,更多看重的是素质,是利益和价值。蒋玉菡这种下九流,娶同是下九流的姑娘会挑剔清白,娶袭人根本就不会介意是否完璧之身。

蒋玉菡性格温柔和顺,袭人性格温婉顺从。两个人可谓天作之合。贾宝玉实在做了一个好媒人。

另外,袭人从珍珠改名花袭人后,从金玉人变成草木人。蒋玉菡名字谐音“将玉含”,岂不正是贾宝玉?

袭人被嫁蒋玉菡,代表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另一种人生状态。他们俩的天作之合,与贾芸小红一样,是宝黛姻缘的一种延续。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葎草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

  • 红楼梦王熙凤将平儿送给贾琏,抱着什么想法?-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王熙凤,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红楼梦》里王熙凤这个人,对她的婚姻,其实非常满意。(一)门当户对,还是亲上加亲论门第,她当年出阁时,贾府的根基,还在王家之上,后来是王子腾一路飞腾,让王家有了实权。贾府呢,没有实权,所以王

  •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乌蔹莓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

  •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萝摩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百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

  •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白英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

  • 元杂剧的艺术形式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专业术语?-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元杂剧是我国历史上的艺术瑰宝,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那么元杂剧的艺术形式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专业术语?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

  • 元代戏曲分为哪两类?金院本是什么意思?-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想知道元代戏曲分为哪两类?金院本是什么意思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朴粗犷的先秦歌舞,妙趣横生的俳优滑稽表演,熙熙攘攘、琳琅满目的百戏散乐,多姿多彩的唐代歌舞参军戏,为戏曲的最后形成准备了条件。积跬〔kui傀〕步成千

  • 诸宫调是一种什么样的技艺?传承下来了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诸宫调的相关内容,诸宫调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是中国宋代一

  • 元曲有哪些语言特色?元曲语言特色介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元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那么元曲有哪些语言特色呢?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吸取民间文学特色,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元曲的出现与形成是在宋、金说唱艺术十分发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从下层人民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 元曲为什么会衰落?详解元曲衰落的原因-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元曲为什么会衰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详解元曲衰落的原因。其创作的倾向和所反映的内容发生了逆转这可以从元杂剧的兴盛原因中得到启发。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元人胡抵遹在《送宋氏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