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一国之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极大的关注,皇后也是如此。虽然一般来说,后宫是不允许搞政治的,但也可以给人留下政治之外的谈资。今天,我想谈谈李世民的长孙,他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尊敬。长孙皇后除了贤惠,还有什么地方能让人尊重她?
唐后孙不仅是贤
妻良母,也是丈夫的得力助手。她是丈夫后宫第一人。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长孙皇后。
1.如果"保持低调"她是历史上第一个。
唐朝的孙强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她的父亲生是隋朝骁勇善战的右将军。她的母亲也出身名门,是扬州刺史高景德的女儿。她爱读书,知识渊博。皇后长孙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和李世民的结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然而,当长孙皇后刚刚嫁入李家时,她面临着极其复杂和严峻的形势。为此"富二代"这对一位大小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当时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已经去世,整个后宫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王熙凤"唐高祖老人身边的嫔妃们都很着急。
长孙皇后到来后,可以说是夹在夹缝中。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声誉,还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和睦。
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李世民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因为李世民协助公公李渊建立唐朝,大哥李和弟弟李元吉都很嫉妒他,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同时,她的丈夫才华横溢,雄心勃勃,所以双方都在"隐形战线"世界正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长孙不急不躁,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她审时度势,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韬光养晦,努力工作,待人和善。一方面,他全心全意为老袁服务,给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使他在失去妻子后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获得了他对丈夫的支持。在与小姑、小姨相处时,她宽容待人,主动承担家务,凡事以克制和隐忍为先,尊重他们,既让他们觉得她做事得体,又让他们找不到任何的毛病和借口。
另一方面,皇后的长孙在家忍辱负重,尽心尽力照顾丈夫的生活,暗中帮助丈夫积蓄力量赢得政治斗争,并让哥哥孙昌无极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当她的丈夫李世民因出错而生气或不耐烦时,她鼓励他从长计议,学会耐心。当他的大哥和弟弟试图谋杀他的时候,她一反常态的低调,支持丈夫发动玄武门叛乱。
在时机暂时不成熟的时候,世上的智者总是推崇韬光养晦。从对这个策略的熟悉程度来说,长孙皇后大概是史上第一人吧!
2.如果"以史为鉴"她的丈夫李世民远远落后于她。
长孙之兄孙昌无极,才华出众。他曾经为玄武门事件立下汗马功劳。她丈夫当了皇帝后,想提拔他当宰相,回家征求长孙的意见。总的来说,哥哥的升迁,作为妹妹应该高兴,尽力成全,但作为一个知识女性,长孙皇后却忧心忡忡。他对皇帝说:我是女眷,平时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既然你在这个问题上征求我的意见,而且涉及到我弟弟,我只能实话实说。"
她接着说:"我是三宅第一,家里的财富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真的不希望家人占据显要位置。历史上有太多的外戚玩弄政治,在国家犯错误的经验和教训。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昭帝在位期间,上官桀独享权利;汉高祖宣帝主政霍山时,最后都因谋反篡位而被杀。"意思是:"陛下,你想为了我们家族的利益提拔我弟弟,我不同意。因为要以史为鉴。"
见她反对,太宗进一步解释说:"我提拔你哥不是因为你是我老婆,而是因为他有能力,我需要他。"见她说服不了皇帝,长孙干脆掉头去找她弟弟,说明真相,让他主动放弃。结果我哥真的采纳了她的建议。唐太宗曾经总结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如果真的以史为鉴,皇后长孙属于修行。
3.如果"女儿充实"她更知道该做什么。
长乐公主是孙子和丈夫最喜欢的苹果。当公主结婚时,整个宫殿都在忙着这件事。唐太宗发誓要为女儿举办天下最豪华的婚礼,同时还要为她准备丰厚的嫁妆。据说长乐公主的嫁妆是永嘉长公主的一倍以上。永嘉长公主太宗的妹妹,也是长孙的嫂子,当长孙得知丈夫的决定后,立即表示反对。
太宗对她说:"女儿要养好,不能吃苦。"娘娘的孙子说:"女儿有钱,但不一定要有钱才能嫁。因为我们女儿的婚事看似是我们家的事,实际上却关系到整个国家。如果我们如此华而不实,如此奢侈,不知世人如何看待?"丈夫并没有真的听从长孙皇后的话,依旧命公主准备丰厚的嫁妆。
这时,女王的长孙想到了敢言大臣魏徵,他们表演了一出"双簧"。有一天,魏徵对唐太宗说:"听说你要给长乐公主准备比永嘉长公主高一倍的嫁妆。我不知道为什么。是为了显示女儿和姐姐的区别吗?"唐太宗无言以对,但回到后宫后,他仍然担心魏徵的话。
这时,长孙皇后站出来为魏徵说话:"魏徵是一位部长。公主的婚礼与他无关。这一次,他敢于站出来说话,可见这件事的重要性。如果你不听他说话,你能听到什么?"结果,她和魏徵的努力使太宗改变了他原来的想法。
4.如果"敢于提意见"魏徵有时不如她有效。
公元636年秋,长孙生病。眼看自己就要死了,长孙皇后想了很多。她想起了她和丈夫李世民的生活,照顾丈夫,教育孩子,过着清清白白的生活,死而无憾。但他还在为一件事感到不安,那就是朝中最忠臣方因与他不和而被太宗发配,令她念念不忘。
临终前,长孙皇后把丈夫叫到床边,说想有话要说。太宗告诉她:"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管,好好照顾自己就好。我不能失去你。"但是,她说,有些事我不放心。她支撑着非常虚弱的身体,留下了最后的嘱托。她说:"在所有的大臣中,方是最忠诚的,他的忠诚可以从日月中得知。他帮你治理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任何场合,他从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样的大臣天下难求,几百年也没有一个。他现在还没有犯多大的错误,但是他目前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死后,希望你能尽快让他回来,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唐太宗听了,连连叹息,因为他是皇后"忧天下之忧"感动之余,也为自己的工作不安全,让方感到惭愧了很久,马上对她说:"这一切我都明白,放心吧,我会让他很快回来的。"长孙死后,唐太宗真的按照她的建议把方接了回来。于是,长孙的遗言改变了一个宰相的命运。
5.如果"死后"她是一个罕见的人。
长孙临终前对唐太宗说:我跟着你这么多年,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家人,繁华都达到了顶峰。多亏你的好意,我家那些人都是朝中官员,但能力基本都发挥出来了,没有再提升的空间。如果允许他们掌权,肯定会给国家带来危险。在我死之前,你可以听听我的建议,不要让他们当大官。我死后,希望你永远不要提拔重用他们。"它无私的心,可以从日月中学习。
她还说:"我病得很重,再活下去对国家没有好处。皇帝不必难过。一切都要向前看。我死后,不要花很多钱。我一定要埋得薄一点,最好是在山里,免得埋得太多,让人抢墓。另外,不在身边的孩子也不要告知,免得他们风尘仆仆,哭得死去活来。如果你能按照我说的去做,那将是对我最好的回忆和爱!"哪个第一夫人能做到这种胸怀?
这是长孙皇后的遗言。很简单,但意义深刻。在别人快死的时候,大多数人担心的是自己的家庭能否继续升官发财,而长孙皇后想的正好相反;别人的遗言大多和自己有关,长孙想到的是被流放的大臣和家人的辛苦;别人留下的遗言,大多和财产有关。作为一个"女人和道家"他的遗言与世界和国家有关。其博大胸怀可见一斑。
长孙作为皇后,不仅以身作则,还利用空业余时间编辑、写作、实践了一本书——女人的规矩,用来指导女人如何做人。本书是对历代杰出女性经典名言的伟大摘录,是对女性行为规范的伟大评论,是古代知识女性的致胜之书。长孙死后,唐太宗把女规放在书桌上,从中深受教诲。后来,这本书成为高知女儿家庭教育的基础教材,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女性做出了积极贡献。死,是历代贵族的终极追求,但真正做到的只有少数人。长孙皇后大概属于真正做到了的那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