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第一次遭遇司马懿。这一战,诸葛亮杀了曹魏大将张合,但并没有对魏军造成什么实际的打击,之后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又被司马懿用拖延战术拖死,显得有点憋屈。但是司马懿为什么只防诸葛亮呢?其实司马懿采用的是最稳妥的方法,因为蜀军是进攻
方,防守方可以自行掌握主动。而且司马懿当时非常害怕诸葛亮,怕主动出击遭遇埋伏。
自第五次北伐以来,诸葛亮接连受挫。北苑、阳绥之乱不仅被曹魏周勇刺史郭淮识破,北伐大军也被司马懿牢牢牵制在五丈原。直到这时,诸葛亮才终于认识到固守五丈原战术布置的重大错误,于是下令大军东进,占领了五丈原以东仅十里的武功水地区,威胁到曹魏重镇——武功。这也是司马懿在战争时最担心的诸葛亮进攻的方向。
然而,北苑与杨遂之战后,司马懿已将主力集中在五丈原东北、西两侧。尤其是在武功山以东,集结了重兵,随时准备迎接诸葛亮的进攻。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六月中旬,诸葛亮派虎步监孟雁占领武功水东岸,企图夺取马忠。不料司马懿未雨绸缪,利用马忠山的险峻地形,与孟雁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一连几天,孟雁都无法突破魏军的防守。
同月二十日,司马懿乘武功河水暴涨之机,派一万骑兵猛攻孟雁的军营,企图消灭孟雁在东海岸的军队。诸葛亮立刻命令孟雁抵抗,并命令士卒用"元弩"敌军骑兵的凶猛设计。与此同时,人们被命令建造竹桥,为东海岸军队提供支持。孟雁不得不命令他的部队阻止司马懿的精英骑兵的反复冲击,以保持兵营完好无损。司马懿发现进攻未遂,竹桥即将建成,消灭孟雁的计划无法实现,只好撤退,命令一支部队坚守马忠山,阻止诸葛亮的军队东进。至此,魏蜀数十万大军集结五丈原一带。
这时候诸葛亮做了一个决定,三国诸葛亮传里有记载:"诸葛亮(诸葛亮)分兵定田,是长住的基础。耕者混杂在渭滨居民中,民以蔽之,军以无私。"总之,诸葛亮开始在渭水地区耕种田地。至于诸葛亮垦荒的目的,他的传记写得很模糊:"每苦五谷不续,以至于不申"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不过,这一举动很奇怪。曹魏两军集结渭水一带,且不说安全无法保障,五谷丰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么,前线填海的用意何在?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连诸葛亮自己也对北伐失去了信心,只好开始在五丈原长期驻扎。其实这个手势不是给司马懿看的。因为司马懿的军队是在乡下打仗,粮草补给和兵员补充都比诸葛亮容易得多。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决心给前线的蜀汉将士一个说法,一个是掩饰自己北伐的窘境。如果诸葛亮没有在几个月后死在五丈原,真不知道他会如何结束这场战争,如何处理将士辛辛苦苦几个月换来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