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姜维北伐的时候,蜀国已经开始缺战士了,只好让老将军廖化当先锋。虽然这句话经常被人嘲讽,但廖化确实是蜀国后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而姜维想在北伐中接替诸葛亮的野心也离不开廖化的帮助。但北伐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姜维和邓艾始
终难以占上风。廖华曾说实话。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让我们来看看吧。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但是真正能理解其中含义的人却少之又少!从字面上讲,三个人在一起可以算是诸葛亮,但是这个解释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很简单,它集合了很多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三国时期,诸葛亮相当于今天的网络名人李佳琪。即使在没有手机、电话、电脑的时候,诸葛亮的名气也是一样的,不受影响,迅速传遍天下!可以说,在当时,任何一个会喘气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的存在。
名气和能力也是绝对挂钩的。诸葛亮一生为刘备出谋划策,拟定了许多战略方针,成功帮助刘备攻下帝位,最后不再做编席卖鞋的生意。公元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后,终于没了胃口,瘫倒在军营里。蜀国临死前还危机四伏,内有小人,外有强敌。
我们做什么呢面对这样的国家形势,诸葛亮把自己的本事传给了姜维。孔明希望姜维能做自己不争气的事。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姜维?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姜维是武将,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旦他被制服,他就不会叛变。其次,姜维有很好的军事头脑,一旦学会孙子兵法,就会改变他的无限能力。第三,姜维武功不错。能画出赵云的绝对可靠。另外,他的身体素质也很好。他不会像自己一样总是感冒生病甚至公务缠身。如果是姜维,他绝对能扛!
那么诸葛亮死后,姜维真的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吗?
从大局来看,姜维确实顶住了压力,但是做的不是很好。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帮助刘禅真正做到"亲贤大臣远非小人"要知道,这是老师诸葛亮倡导的。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就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但诸葛亮死后,作为后代的姜维似乎把心思都花在了攻伐上。(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研究导师的兵法。)
除了做不到,帮助死者"亲贤大臣远非小人"此外,姜维其实还有一个遗憾,就是终其一生还是没能完成诸葛亮的心愿,还是在匡汉失败了。换句话说,姜维后期基本被打败了。
姜维输了谁的手?曹魏中谁能打败姜维?细看曹魏用兵牛马,是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在251年遇到了诸葛亮。假设学了诸葛亮兵法的姜维能打败曹魏。就算赢不了,他也可以慢慢咽下去,可是为什么会被打败呢?
司马懿死后五年,姜维升为将军,权力达到顶峰。虽然此时荆州不在手中,但他仍然可以采用当年法正提出的战略,以汉中作为长期对抗曹魏的战略。
其实早在238年的时候,姜维就已经在想怎么攻打魏了,只是当时他手里没有兵权,根本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后来费祎被暗杀后,才真正成为军事领袖。但此时他在朝鲜并没有太多支持。换句话说,姜维是个不懂政治的勇士。虽然当上了将军,但也不能完全保住这个位置。
因此,253-262年,姜维领导并发动了七次以上的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打胜仗,更多的是为了保存军权,抵抗宦官黄浩。
但是在曹魏,司马懿虽然死了,但还有司马昭、邓艾、钟会等人才。钟书怎么样?看来真的找不到像样的未来,尤其是能独挡一面的将军。
姜维为什么会战败?其实除了保住兵权还有其他原因。这个问题被老将廖化看穿了。
当时姜维正在和曹魏、邓艾、陈泰、王靖、司马孚作战。几次失利后,廖化私下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告诉了姜维。众所周知,廖华是个好人。他一开始跟着关羽,然后是刘备,然后是诸葛亮,最后是姜维。他是蜀中最老的将军,他的话有几分道理。
当时廖化怎么说?一:"不打就自焚"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姜维过度用兵,最终必然没有好结果。第二:"智不敌,力不及寇,取之不尽。如何才能成立?"这句话比较好理解,意思是姜维的智力并不比邓艾和钟会多。但是,兵力不多,他怎么能长期自食其力呢?
廖化的两句真心话,一下子戳中了姜维战败的根本原因。真的,"稳、准、狠"!
朋友们怎么看待姜维的成败?